孙樱宁 韩晶 管素梅 董明雪 杨佃会
[摘要] 目的 比较耳穴综合疗法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收治的80例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以3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判,评估头痛积分。 结果 两组治疗后头痛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较针灸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值得积极推广。
[关键词] 耳穴综合疗法;耳背放血;针灸;偏头痛;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0)08(c)-0146-04
Effect comparison of comprehensive auricular point therapy and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SUN Yingning1 HAN Jing2 GUAN Sumei1 DONG Mingxue1 YANG Dianhui2
1.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auricular point therapy and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Methods From March 2018 to March 2019, 80 patients with migraine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auricular point therapy, whil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Thirty days was a course of treatment. After two courses of treatment,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evaluated and headache score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headache scores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linical efficacy of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auricular point therapy has certain advantages over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migraine, which is worthy of active promotion.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auricular point therapy; Bloodletting on the back of the ear; Acupuncture; Migraine; Curative effect
偏頭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头痛发作类型,常因光线、声音刺激、情绪波动、月经周期等诱发。发作时常表现为偏侧剧烈的、搏动样、或压榨样、紧缩感疼痛。常持续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声、畏光、活动受限[1]等表现。环境安静,休息时常可得到缓解。偏头痛发作女性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2~3)[2]。偏头痛为致残性相当高的一类疾病,可引起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等,还可与诸多如焦虑、抑郁、躁狂等精神类疾病相关[3]。
目前,临床针对偏头痛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口服药物,副作用明显且易反复。而针灸和自体血注射属于传统疗法,非人工合成化学物质介入,不破坏体内平衡,除患者感受疼痛之外,无其他不良反应,是目前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的一种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针灸科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在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相较口服药物与传统针灸,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且巩固,是目前治疗偏头痛的非常值得采用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主要分析耳穴综合疗法和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探讨偏头痛治疗的前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针灸科收治的偏头痛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诊断及纳入标准参考李舜伟等[4]的《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中无先兆性偏头痛诊断标准。①头痛呈单侧性,搏动性,恶心呕吐或畏光畏声,日常生活会加重头痛。②至少5次发作持续4~72 h,头痛发作呈中度或重度。③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治疗书。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精神分裂、躁狂、严重抑郁等相关严重精神类疾病。②经颅脑CT检查排除大脑器质性病变。③合并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④有严重晕针反应或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⑤近期使用过药物、针刺或其他针对偏头痛的治疗。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以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准备工作:一次性1 mL注射器,10 mL注射器,肝素钠注射液(河北常山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530425064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803T05),氯化钠注射液(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G84B1),无菌手术刀,无菌手术包。抽取利多卡因0.5 mL备用。用10 mL注射器抽取肝素0.2 mL,再抽取生理盐水到2 mL备用(肝素与生理盐水比例为1∶10,用以采血时防止凝血)。手术操作:观察患者耳背静脉,医师要用拇指、示指、中指夹持患者耳朵,找一静脉明显处选取一点在其上掐一“十”字型记号作为切割点。在其点进行常规酒精,碘伏消毒。用1 mL注射器抽取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在耳背上1/3处皮肤小静脉上注射一个小皮丘。等3~5 min后用刀尖点刺其上皮肤确定患者没有感觉时医师用手术刀在皮丘处皮肤上切一个0.2~0.3 cm的切口,深度以刚好割破耳背静脉为宜,需掌握好深度以防刺穿耳背。这时助理医师迅速用备有肝素溶液的10 mL注射器迅速抽吸流出的血液,抽吸间隙轻轻摇晃注射器防止凝血。抽至注射器8 mL处(采血6 mL)。抽完血后用无菌纱布对伤口处进行包扎。如果一侧出血不畅可以同法在另一侧耳背静脉放血。两侧耳背可交替使用。耳穴点刺:耳廓常规消毒。在交感、神门、内分泌、肝、颞、耳尖、皮质下用一次性注射针头快速点刺,以患者感受到针刺为度,使其微泛潮红。自体血注射:将抽好的血液注射入双侧的风池、足三里,每处穴位注入2 mL液体。10 d做1次治疗,连续治疗3次,即每个月为1个疗程。
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嘱患者取端坐位暴露背部皮肤,常规酒精棉球消毒后快速点刺双侧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风池、风府、天柱、完骨,进针深度约为5 mm。点刺完毕后嘱患者取仰卧位,暴露手部及脚部皮肤,用酒精棉球在患者穴位上常规消毒,采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 mm×40 mm)进针。取穴太阳、头维、率谷、悬颅、百会、合谷、太冲、外关、足临泣。嘱患者取仰卧位,医者手持针柄,左手押手,右手刺手,双手配合快速进针,其中百会平刺进针约10 mm,率谷、悬颅沿胆经方向平刺约10 mm,头维沿胃经方向平刺进针约10 mm,太阳向垂直于床的方向平刺进针约10 mm,合谷、太冲直刺进针约10 mm、外关直刺进针约15 mm,足临泣直刺进针约8 mm。百会行捻转补法,其余穴行平补平泻。同时配合神灯照射,每隔10 min行一次针,每次留针30 min。隔1 d治疗1次,每周3次,每个月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评分参照孙增华等[5]的《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①头痛发作频率与头痛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以月为单位,发作2次及以下者记为2分,月发作3~4次者记为4分,5次及以上者记为6分。发作持续时间<12 h者记为2分,持续12~48 h者记为4分,持续>48 h者记为6分。②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3项或以上者,记3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2项者,记2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1项者,记1分。③发作时不影响工作记为2分,影响工作者记为4分,发作时活动受限者记为6分。头痛综合评分:严重头痛,积分≥19分;中度头痛,积分为14~<19分;轻度头痛,积分为8~<14分。
1.6 疗效评判标准
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判,分为控制、显效、有效和无效。控制:疗程结束后无发作性偏头痛,停止治疗后1个月不发病;显效:疗程治疗结束后积分减少50%以上;有效:疗程结束后积分减少20%~50%;无效:疗程结束后积分减少20%以下。积分计算公式: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值-治疗后积分值)/治疗前积分值×100%。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头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的头痛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偏头痛在临床非常常见,是一种高发的头痛类型。其诱因多种多样,如精神心理因素、人体激素分泌水平、天气变化、饮食睡眠等均可诱发或加重偏头痛。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偏头痛为世界寿命损失常见疾病的前20位[6]。研究结果显示,偏头痛患病时间较长(≥20年)的患者脑出血概率会增加[7],并且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短暂性脑缺血的概率较无偏头痛人群明显升高。其可以引发多种精神疾患,如抑郁、焦虑、狂躁等,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医学尚未给出完全确切的发病原因。现认为偏头痛的主要发病成因与神经血管病变、多巴胺分泌异常、大脑皮质抑制等因素有关[8-9]。目前西医的防治手段为镇静止痛止吐,常使用的药物包括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如曲坦类药物、麦角胺类药物)[10]、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拮抗剂、非甾体类抗炎药[11]等。多年来,偏头痛患者常联合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特异性药物(如巴比妥类和麦角胺类衍药物等)治疗急性期发作,甚至造成过度使用,如曲普坦类药物,已被证实为是药物过度使用类头痛的罪魁祸首[12]。这些药物在短时期内可以起到镇痛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效果欠佳,某些药物副作用明显,且给药时间不好确定,甚至有药物依赖的情况出现。因此,长远来看并不能成为治疗偏头痛的上好选择。
头其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位于人体最高位,是五脏六腑之经血上行輸注的地方。头痛一证最早载于《内经》的《素问·风论》篇中[13]。其记载症状与现代头痛症状相似:“首风之状……头痛不可以出……。”而“偏头痛”一词最早出现在金元时期张从正的《儒门亲事》一书中,曰:“偏头风者,少阳相火也……。”[14]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风火痰浊随肝胆经上冲头部所致,治宜疏泻肝胆,通络止痛。针灸镇痛作用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透过针刺可使其经络畅通,调和阴阳,以期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针刺治疗偏头痛是通过刺激局部穴位以调节神经、血管功能的失调或神经递质的分泌失衡[15]而发挥治疗效应。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已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认可,但对比单纯针灸与耳穴综合疗法的临床效果,耳穴综合疗法的效果显然要更好一些。
耳朵与各经脉都有极为广泛的联系。早在《灵枢·口问》中便有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六阳经中有三条经脉都别行过耳,而阴经的经脉虽不直接入耳中,却也因与阳经经脉相属络而与耳产生着联系。因其与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密切,可作为全身诊断与治疗的重要载体。《灵枢·无邪》中就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16]近代的耳穴诊断系统在20世纪50年代由一位叫诺吉尔的法国外科医师启始,其后传入中国,在此基础上不断精进,在20世纪90年代初,“耳针学”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17]。本研究中所采取的耳穴综合疗法是在前人对于耳穴耳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结合了耳背放血、针刺与自体血注射。根据全息理论,耳朵是人体倒立的缩影,耳穴的分布犹如“倒置的胎儿”,可以反映全身的疾病并对其加以调节[18]。因此耳穴综合疗法对偏头痛状态的调节与治疗作用也尤为显著。在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采取耳穴综合治疗,其中耳背放血可疏通其经脉,从而对偏头痛起到调节作用。据目前医学研究可知,血液中含有丰富的补体、免疫因子、激素等各类物质,可调节自体的免疫功能[19]。自体血穴位注射可以对穴位有长久的刺激作用,缓解机体缺血缺氧的状态,促进β-内啡肽分泌增加[20],降低P物质的生成,从而起到镇痛作用[21]。而由于是自身所含物质,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像注射其他异类物质所引起的变态反应,安全性高[22]。耳下分布着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管。从脊神经丛而来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当刺激耳部穴位时可刺激到其神经组织,调节偏头痛状态。其中,神门、皮质下可治疗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神志病,交感穴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偏头痛好发于侧头部与少阳胆经循行吻合,刺激肝、颞可缓解偏头痛。耳尖具有消炎清热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可改善肝阳上亢的症状[2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头痛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5)。由此可见耳穴综合疗法在改善偏头痛状态以及总体有效率上更为明显,具有一定优势。耳穴综合疗法操作简便,且费用低廉,非常适于临床推广,在临床治疗偏头痛时可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 舒慧敏,周冀英.偏头痛诱发因素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2,41(22):2323-2326.
[2] 于生元.最新偏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7):1-3.
[3] 马颖.偏头痛中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2):157-159.
[4] 李舜伟,李焰生,刘若卓,等.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65-86.
[5] 孙增华,杨玉金.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2):47.
[6] 聂玲辉,伍志勇.偏头痛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14):106-108.
[7] 许新炜,李云.偏头痛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5):28-30.
[8] 李大年,李思云.偏头痛及紧张性头痛的发病机理[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1,4(2):118-121.
[9] 林咸明,姚旭,狄忠.四关穴配合胆经穴针刺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10):947-950.
[10] 林燕,张文武,陈涛,等.偏头痛患者脑血管病一级预防证据评价[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15(1):33-38.
[11] 于生元,陈敏.成人偏头痛的药物治疗策略[J].中国新药杂志,2014,23(14):1631-1636.
[12] 蒋仙国.偏头痛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9,15(2):80-88.
[13] 毛燕,李立华.活血通络法治疗血瘀型偏头痛85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7,12(2):348-351.
[14] 张为风,卢宏明,杨佃会.从证素辨识偏头痛探赜[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1):2731-2732.
[15] 魏韬,鲁凌云,孙路强,等.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三叉神经血管机制研究新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11):2726-2729.
[16] 秦小永.耳穴的起源与发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122-123.
[17]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4.
[18] 杨佃会,单秋华.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心得[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610-611.
[19] 仙晋,王玲,杨佃会.耳穴综合疗法对偏头痛血瘀证患者血流变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5,33(7):166-168.
[20] 王燕,刘艳艳,崔建美,等.自血穴位注射疗法临床应用概况[J].江苏中医药,2005,26(12):71-73.
[21] 楊佃会,马祖彬,韩晶,等.自血穴注阳陵泉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5-羟色胺、β-内啡肽和P物质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768-769.
[22] 张慧叶,张卫华.自体血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J].现代中医药,2019,39(1):39-41,44.
[23] 蓝竹梅,鲍利利,杨佃会.耳尖穴临床应用概况[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6):80.
(收稿日期:2019-11-2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503502)。
[作者简介] 孙樱宁(1993.8-),女,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7级针灸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学理论与临床应用。
[通讯作者] 杨佃会(1966.5-),男,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学理论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