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虎
学者张玉彬认为,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的确如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能合理地提出问题,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就能让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促使学生解决各种历史问题。
一、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注意的就是提出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某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参考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鼓励学生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并展开讨论。
例如,在介绍抗日战争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具体过程,还要结合现实,鼓励学生讨论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遗留问题。例如,鼓励学生就一些日本人对待侵华战争的态度进行分析,说说为何始终有日本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学生上网可以搜索相关信息,并了解有关专家对这些事情的评论。在讨论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得到了激发。
如果教师能提出和生活实际相关的历史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尝试发现新的问题,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对特定的问题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开发创新思维能力
学者张玉彬认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求学生能凭借自己的认知对同一个问题展开不同角度的思考,并提出各种创新的见解,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创设历史问题情境的时候也要尝试引导学生在不拘泥传统的基础上展开思考,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入手进行分析,获得独特的解答。
在介绍鸦片战争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思考: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展开思考,不要只是拘泥于分析当时国内的形势,还要尝试将当时英国的状况也考虑在内。在得到了提示后,学生的考虑方向更多了,也提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有学生认为:“我觉得英国的国情对于鸦片战争的爆发是有一定影响的。英国当时想要扩张殖民地,那么中国自然是一个很好的目标。”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主要还是清朝的政策问题,如果一开始就禁止鸦片进入中国,不就没事了吗?”此时,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融合彼此的观点,尝试更接近正确的答案。
在学生提出各种不同见解之后,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这样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进入到相应的问题情境中,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促使学生博采众长,不断调整自己的看法,最终获得正确的解答。
三、引导自主探索规律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先通过问题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主题探究中,然后鼓励学生整合自己學到的各种知识,通过上网搜索的方式获得更多信息,最后进行整合归纳,总结出规律。
例如,在教学《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首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你们知道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你们知道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你们能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吗?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从人们的服饰打扮、居住情况、婚丧习俗等入手展开探究,将发现的信息整理成一个个表格。有学生便整理了婚姻习俗的变化,发现清末民初开始反对包办婚姻,而当今社会婚姻自由则成为一种时尚。然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发展规律。他们发现:人们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和很多因素有关,因为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再加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推动,所以产生了变化。最后,学生总结了其中的一般规律,认为:这种发展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历史规律,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只是了解某些历史知识,还要尝试从中总结出各种规律,再运用自己掌握的规律解决其他历史问题。这样的学习才能更为深入,最终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问题情境指的是围绕历史学习的各个关键点设置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创设思考和探究的情境,促使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展开自主探究。教师在问题情境中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要不断设置新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