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宁
作为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信息)1904班长,刘昌盛的抗洪故事要从4年前说起。
2016年7月,中考过后的刘昌盛痛心地目睹了父亲辛辛苦苦经营的40亩藕塘眨眼之间被洪水淹没。
“我家住在湖北鄂州华容区段店镇,我爸在七迹湖旁边流转了将近40亩的水面,在池塘里种植莲藕。那一年,梅汛期特别长,暴雨冲开了堤坝,大家都跑到湖边抢险,先是堆沙袋,后是沉铁船,可是无论什么办法都不能阻止溃口的扩大。最后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湖里的水位越来越高,最后哗地一下子把池塘全部淹没。那时候,我看见我爸一屁股瘫坐在地上,捂着脸半天都站不起来。”
2016年的洪水,刘昌盛一家人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或许只有经历了真正的绝望,才会对于别人的困难感同身受。毕竟,有国才有家,肆虐的洪魔同时教会了刘昌盛只有团结才能拥有更大的力量。
4年之后,又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季节。2020年7月,湖北鄂州连日来持续遭受强烈暴雨。
“我是在村会计那里听說内湖出现溃口的,当时我就坐不住了,真是特别着急,就想着千万别又把大家的田地和池塘给淹了呀。”刘昌盛说。
面对汛情再度告急的紧张形势,在团华容区委的动员下,还在家里上网课的的刘昌盛第一时间向当地村支书主动请战。他深深地知道,多一份力量参与,早发现一处散浸,就意味着可能多一个家庭免受经济损失。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严峻的现实呼唤着年轻的力量。
“我是7月7号早上7点钟到七迹湖桥咀报到的。我们赶过去的时候,溃口已经被洪水撕开一两米宽了,情况特别紧急。大家一起灌沙包、打木桩,后来堵住了溃口。我记得那一天的太阳特别毒,大家都干得汗流浃背,但是情绪都特别高涨。”刘昌盛回忆说。
在刘昌盛心中,让青春奉献的光芒闪耀在抗洪抢险的现场,哪里有需要就向哪里冲锋,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5天之后,得知长江新港大堤需要抗洪人手,刘昌盛又一次主动请缨,后来还叫上了自己的小学同学和初中同学一起助战。在新港大堤,刘昌盛和他的同学们奋战了整整两天。
“现在村里人口平均年龄较大,50多岁都算‘年富力强。这次抗洪,还有不少70多岁的老人拿着铁锹上阵。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我们理应付出更多。”刘昌盛说。
刘昌盛告诉记者:“我们以早7点和晚7点为时间节点,实行两班倒制度,负责巡堤查险、记录水文。我们4个00后就跟着村里有经验的老人学习隐患排查的要领。现在我都能说上来很多这方面的知识了,比如巡堤时要注意看背堤面是否渗水,有积水就要挖导水沟,不能汇集在一处;又比如水面中心若是凹了下去,就意味着洪水要退下去;若是凸了起来,就意味着水面还要继续涨高。”
那天晚上,刘昌盛和其他3位同学人手一把铁锹,在手电筒的微光下,沿着堤坝仔细地巡查。4名年轻人不时地拍一拍土地,或是试探性地挖一下野草,为了确保散浸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4位年轻人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
两天之后,刘昌盛回到了家中,可是依旧密切关注着抗洪的情况,随时处于待命状态。他说:“保卫家乡,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7月17日,得知11号哨棚出现散浸险情,4名年轻人又一次聚集在一起,立即向村支书报到。青春之花,只有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才能绽放得最为绚烂。
“一开始,我们是在10号哨棚巡查的。后来听村支书说11号哨棚那里地形更为复杂、条件更为艰苦,我们就一起从10号哨棚又转战到11号哨棚。17号那天,我们在江堤上连续值守了24个小时。”
“我觉得我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父亲很少说话,但是特别爱帮助别人,也特别重视教导我做人的道理。我始终记得父亲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有国才有家。我想我会用一生践行自己的信仰。”刘昌盛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