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林,黄丽芳,王晓阳,董云萍,张籍香,林兴军,孙 燕,陈 鹏,龙宇宙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农业部香辛饮料作物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香辛饮料作物遗传改良与品质调控重点实验室,海南 万宁 571533)
咖啡(Coffeaspp.)为茜草科(Rubiaceae)咖啡属(Coffea)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咖啡与可可、茶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其产量、经济价值和消费量均居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首[1]。生产上栽培的主要有阿拉比卡咖啡(俗称小粒种咖啡,CoffeaArabicaL.)和罗布斯塔咖啡(俗称中粒种咖啡,CoffeacanephoraPierre ex Froehner),分别占据世界咖啡产量的60%和40%[2,3]。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规模化种植咖啡,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四川等热带亚热带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咖啡的消费量也逐年增加,咖啡产业也在逐渐发展,2018年种植面积超过12万hm2,产量17万t,产值20多亿元[4],已成为边疆地区农民脱贫增收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海南光照充足,年均温高,雨量充沛,非常适合中粒种咖啡生长,是中粒种咖啡的优势主产区。中粒种咖啡属异花授粉作物,实生树单株间产量差异悬殊。由于高产树在实生树群体中占的比例很小,大面积种植实生树的咖啡园产量很低,一般只有20~30 kg·(667 m2)-1。针对中粒种咖啡实生树后代变异大、产量低等问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简称香饮所)致力于咖啡品种选育研究,育成综合性状优良的热研3号咖啡新品种。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早熟,适应性广,2016年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并成为农业农村部“十三五”期间第一批热带南亚热带作物主导品种。
热研3号咖啡品种选育工作始于1957年。1957—1958年在澄迈县红光农场和周边区域、兴隆农场咖啡基地实生树群体中筛选优良母树,并将入选母树种子育苗定植于选种园进行性状观察鉴定。1974年从中筛选出82个优良单株,经单株测产和抗虫鉴定,选出51个优良单株,1974—1976年连续3年测产及抗性(抗枝小蠹)鉴定,筛选出优良单株15株并繁育成无性系。1976—1981年开展品系比较试验,经初级系比试验连续3年测产,选出包括热研3号(原命名为24-2号)在内的8个中粒种咖啡高产无性系,热研3号产量较高,干豆产量每667 m2可达200 kg以上。1983—1993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原兴隆试验站)2个试验点、海南省万宁龙滚农场、澄迈热作种苗场共4个试验点进行区域试验,2010—2014年在海南兴隆华侨农场、澄迈县福山福橙咖啡研究所进行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热研3号咖啡具有高产、稳产和适应性强等特性,现已成为海南省咖啡生产主要推广品种之一。2016年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编号为:琼认咖啡2015001。
图1 热研3号咖啡选育过程
1976—1981年,在海南万宁兴隆试验站咖啡园开展品种比较试验,热研3号咖啡平均鲜果产量为530.36 kg·(667 m2)-1,较实生树高0.92倍,比现有国审品种热研2号增产14.14%;平均干豆产量为119.30 kg·(667 m2)-1,比对照实生树增产93.35%,比热研2号增产15.66%,增产显著。
2.2 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1983—1993年,热研3号在海南万宁兴隆香饮所(2个试验点)、海南万宁龙滚农场、澄迈热作种苗场等4个试验点进行区域试验(表1),平均单株干豆产量及干豆平均产量分别为1.45 kg·(667 m2)-1和145.55 kg·(667 m2)-1,比实生树增产291.89%和286.0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相比热研2号单位面积干豆提高8.73%。在龙滚试验点,平均年产干豆163.24 kg·(667 m2)-1,比对照实生树增产316.21%,其鲜干比也最低,为3.94;兴隆试验点1,热研3号在所有品系里产量最高,平均年产干豆96.31 kg·(667 m2)-1,比对照实生树增产397.46%。澄迈热作种苗场,平均年产干豆134.33 kg·(667 m2)-1,比对照实生树增产146.34%;兴隆试验点2产量最高,平均年产干豆188.3 kg·(667 m2)-1。
表1 热研3号咖啡区域试验
2010—2014年在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和福山镇福橙咖啡研究所进行生产性试验(表2),平均单株鲜果重、株干豆重及折合的干豆平均产量分别为6.30 kg·(667 m2)-1、1.45 kg·(667 m2)-1和175.8 kg·(667 m2)-1,比对照热研2号增产29.1%、35.5%和35.9%。在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2012—2014年2个连续收获期平均单株鲜果重、单株干豆重、干豆产量分别为6.74 kg·(667 m2)-1、1.6 kg·(667 m2)-1和177.3 kg·(667 m2)-1,比对照增产28.4%、33.3%和35.2%;芽接后第2年产量较高,为278.9 kg·(667 m2)-1。在澄迈福山镇福橙咖啡研究所,热研3号单株鲜果重、单株干豆重及折合的干豆产量分别为5.86 kg·(667 m2)-1、1.31 kg·(667 m2)-1和174.3 kg·(667 m2)-1,分别平均增产26.7%、36.6%和36.5%。鲜干比比对照小,为4.32;芽接后第1年少量结果,第2年产量高,为288.3 kg·(667 m2)-1,增产效果明显。结果表明,热研3号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
表2 热研3号咖啡生产试验产量
多年生常绿小乔木,树型自然开张,主干较软,结果后易弯曲;三年生株高258 cm,茎粗5.1 cm,冠幅220 cm;一级分枝粗壮,老枝灰白色,节膨大,嫩枝呈绿色压扁状,一级分枝近主干处粗度约1.1 cm,长约139 cm,粗壮,一级分枝平均节数约14.5节,二级分枝多且粗长,单株结果面积大;成熟叶宽椭圆披针形,叶长20.3 cm,宽8.9 cm,叶片基部钝尖,侧脉间叶肉凸起明显,叶色黄绿色,嫩叶古铜色;聚伞花序腋生,单节花朵数约45朵;成熟果实粉红色,浆果,圆形,果长1.46 cm,宽1.4 cm,厚1.14 cm;种子长1.12 cm,宽0.81 cm,厚0.54 cm,干豆百粒重16.9 g。种植2年开花结果,第3年为盛产期,主花期2—3月,花期较集中,果实成熟期为12月至翌年3月。高产、稳产,生产水平多年干豆平均产量为150 kg·(667 m2)-1以上。
幼苗具有一定抗寒能力,人工室内气候箱小苗抗寒测定结果显示,9月龄幼苗经1 ℃冷冻处理24 h,一个月后存活率达67%;成年植株受寒流低温影响较小。热研3号在海南北部地区种植,短暂的低温会造成开花坐果率下降,但咖啡的花分批多次开放,短暂的低温对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对生长无影响。
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品质检测,粗蛋白19.66%,粗脂肪4.9%,总糖9.86%,还原糖5.41%,总灰分4.46%,咖啡因2.07%。咖啡因和粗脂肪含量稍低,粗蛋白含量高,品质性状表现良好。
适宜在热带、亚热带海拔800 m以下地区种植,如海南各市县,以及云南西双版纳、德宏、红河等地区。
1) 选地。选择海拔1 200 m以下,年降雨量1 000 mm以上,静风,无霜,土层深厚,肥沃,结构良好,易于排水的低山、丘陵、平缓坡地、台地等地区进行种植。
2) 定植。中粒种咖啡适宜在春季和秋季定植,株行距为1.8~2 m×3 m,种植110~120株。提前1~2个月挖好种植穴,种植穴长、宽、深为60 cm×60 cm×60 cm,定植时施入5~10 kg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
3) 栽培模式。咖啡需要一定荫蔽的生长条件,定植前2~3个月在咖啡行间种植临时荫蔽树,如猪屎豆、木豆、山毛豆等,适宜采用橡胶+咖啡、香蕉+咖啡、椰子+咖啡、槟榔+咖啡等间作模式,提高单位土地综合效益,同时为咖啡提供荫蔽环境。
4) 整形修剪。采用多干整形修剪方法,每株树培养2~3条健壮直生枝作为主干,其余的直生枝条应及时修剪,主干结实4~5年后产量开始下降时,在翌年采果后,一次将主干从离地25~30 cm处截去,重新培养新主干。
5) 水肥管理。种植1~2年内以有机肥、氮肥为主,每月施1次沤制水肥,或沤制水肥加1%的尿素或复合肥,每次每株2~3 kg;结果植株以有机肥、氮肥、钾肥为主,适量施用磷肥,每年3—4月、4—6月各施肥1次,施尿素10~15 kg·(667 m2)-1,6—9月、10—11月各施肥1次,施尿素10~15 kg·(667 m2)-1、钾肥15~20 kg·(667 m2)-1,每年5月施1次有机肥,施500~1 000 kg·(667 m2)-1,加入10~15 kg·(667 m2)-1的磷肥混匀,沿树冠外围挖半圆形深30 cm,宽20 cm的沟施入,施后盖土。
6) 病虫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只要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适当荫蔽,即可减少病害的发生,无需喷施化学药剂。主要虫害为咖啡黑小蠹,为害高峰期为3—7月,以雌成虫钻蛀枝条为害。防治方法:危害时期及时清除受害枝条,田间枯枝随时出现,随时修剪集中烧毁,白天12:00—14:00时用2.5%溴氰菊酯、48%乐斯本1 000倍药液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