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若云
中国的独立动画目前仍然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但对“独立动画”一词的承认早已在行业内达成共识,虽然没有相应的词条对其进行解释,但维基百科对“独立动画”的定义是“由非好莱坞的动画工作室制作的短片动画或故事影片”。也就是说,成为独立动画的条件之一,在动画制作初期就不应以商业利益为目的,此外,作品主要以表现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心理和精神需求或艺术风格为主,其故事题材和技术手段都呈现出比较多元的形态。从叙事上来说,影片多采用意象化的叙述,既有线性叙事模式,也有非线性叙事模式。在国内二次元百科网站“萌娘百科”中对独立动画做出了这样的描述:“独立动画是一种篇幅较短的动画。很多优秀的独立动画都是在电影节、动画学院的放映部,以及动画工作室内部放映的。”可以通俗理解为比较成熟完整的“实验性动画”。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关于独立动画的群体以“中国独立动画论坛”(简称“CIAFF”)最具代表性,该论坛于2011年创立,由独立动画导演皮三最先发起,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该论坛重在鼓励独立性、原创性,以及对实验性动画的创作,以扩大独立动画的生存、发展及讨论空间,为广大专业及非专业的动画制作者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平台,同时也为喜爱此类动画的观众提供了获取资源的途径。
导演及影评人张小北曾在独立动画《李献计历险记》做过评价过:“在所有的影视类型中,或许只有动画片才能在现有技术条件的支持下,做到这种彻底的自由和奔放。一个人,一台电脑,再加上无法衡量的内心冲动,就可以在动画片这个领域让自己的梦想得到释放。”因独立动画所具有的“独立性”特征,不仅在形式上区别于传统动画和商业动画,在制作过程中也主要以一个人或小团体为主,在故事内涵上大多反映出深层的个人情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展现给观众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动画艺术。这种动画以故事内容为核心,重在表达精神世界,而技术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居于其后,所以部分独立动画在技法的处理上略显拙稚和原始,但却在心理情感上提供了细腻丰富的体验。
独立动画的发展史和电影一样久远,早在黑白无声影片时代就出现了独立动画制作人。最早的动画人大多是以个人或小团体为主,如德国动画制作人洛特·赖尼格(Lotte Reiniger)1926年的代表作《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别名:《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洛特·赖尼格独自在其中担任了导演、编剧等职务,将个人经历和审美喜好融入其中,以具有东方意蕴的剪纸风格,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改编成动画。1959年,美国独立动画人约翰·哈布利(John Hubley)导演的动画《月亮鸟》获得了第3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月亮鸟》是由约翰·哈布利与其妻子合作完成,而他们的儿子马克·哈布利(Mark Hubley)为其中人物进行配音。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设立进一步推进了独立动画的制作和发展,为活跃于主流动画之外的短片动画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挖掘出了纷繁丰富的动画艺术形态。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动画导演拉尔夫·巴克希(Ralph Bakshi)成立了工作室 ,他买下了罗伯特·克鲁姆(Robert Crumb)的漫画《弗利茨猫》,将其改编成动画《弗利茨猫》(又名《怪猫菲力兹》)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动画成了史上票房第一的独立动画作品。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独立动画并非是完全脱离主流社会的,反而是一种有效反映社会问题的途径,但《弗利茨猫》中出现了大量的暴力、性、放纵、迷幻等画面,不事宜儿童和青少年观看,于是被定义为X级的成人动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独立动画创作者通过在网站上发布自己的作品,被知名影视公司选中,如《南方公园》。《南方公园》以孩子的视角切入,用黑色幽默的形式对生活中的不良事件进行了反讽,这些动画大多以创作者的个人情感为先导,让观众不自觉地与角色产生互动,以达到共情的目的。
在中国,独立动画的概念近十几年才逐渐为人所知,但早期的实验性动画其实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看成是独立动画的前身,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创作了大量精品动画的“万氏兄弟”的作品。在这一时期,中国动画还被称作美术片,更加强调的是视觉形式上的艺术感和美感。1926年由万氏兄弟制作的真人与动画结合的《大闹画室》就是如此,《大闹画室》的诙谐、幽默、夸张等内容带有典型的“美式”特征。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二维动画软件flash的兴起,国内动画爱好者开始尝试自己制作动画短片,动画制作人不再被要求必须科班出身。不过,目前中国独立动画的发展主要还是依托于各大院校中的相关专业,以动画师、教师和学生群体为主。另一方面,国内各大视频网站也是传播独立动画的主力平台,目前以“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最具代表性,其中有大量非专业的动画爱好者将自己创作的独立动画上传至网站,而观看这些动画的群体类型同样十分丰富。
图1.电影《李献计历险记》海报
独立动画的心理维度以四个层面为主,分别为意识层面、功用层面、关系层面和审美层面,它们之间具有递进关系。
意识首先为独立主体的意识,它受到内因与外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当受到惊吓的时候,人会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引发生理上的反映,如颤抖、发冷、晕厥等。意识发生于本能,或者说是一种基础的感性认知,而独立动画大多因为不必受到商业规律的约束,而呈现出缤纷繁盛的自我形态,对于独立动画的创作者来说,这是一种表达个人意识的最佳途径,此时,独立动画的意义不在于“表达了什么”,而在于“表现了什么”,即使是以完全抽象的画面来呈现的作品,也具备深刻的意识思维在其中。这一意识的基点因人而异,有些人能够轻松获取其中所要表达的信息,而另一些人则难以找到获取信息的途径,于是会出现两种观看结果,一个是容易理解,另一个则是无法理解,把这一意识层面从具体的行为逻辑中分离出来,则具有随机性和瞬发性。
以加拿大动画导演西奥多·尤西弗(Theodore Ushev)的《梦游者》(The Sleepwalker)为例,画面风格近乎抽象,尽管也有部分具象的形态在其中,但其夸张怪异的表征带有极强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梦游者》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风格派的先驱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创作的抽象作品,其作品完全颠覆了具象性画面,以接近于潜意识中不易被察觉的意象思维,它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智的。欣赏此类作品的人认为其画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相反,另一些人则对此嗤之以鼻。不过,总体来说,这类作品集中体现了某一类群体意识中的共同点,使彼此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系。“当人想逃避或超越复杂、琐碎的外界时,或是转移对某种具体事物的注意力时,往往以一种简化和高度形式化的方式去实现和表达。”当然,这种抽象是相对的抽象,不可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而发生,否则意识将无法进行与情感思维上的联动,从而导致失去意义。
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某一种形态或画面去描绘意识的状态,但动态画面却可以引起意识的波动,在这种状态下,观赏者的心理随之变化,大脑也开始处理问题、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意识层面的变化。
图2.电影《月亮鸟》海报
功用层面带有创作者对人、社会、自然的关心,以及疑虑、设想等,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自闭心灵》中,导演蒂姆·韦伯对自闭症儿童患者进行了采访,并将他们的绘画作品转化为动画形式,还在动画中穿插了这些孩子的情感体验,以此向观众呈现了自闭症儿童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出导演对这类人群和的好奇与关切,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从这个维度上看,独立动画成了唤起人们情感认知的工具,它将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被察觉的现象呈现给人们,并且能够以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其关注点不再是单纯的“表现了什么”,而变成“表达了什么”,即导演所想表达的情感和自闭症孩子所想表达的内心世界,动画的画面美感或故事内容都变得次要,通过影片展示而达到的某种目的,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功用层面具有表达情感内容的作用,情感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作为独立动画来说,它关注的更有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易发现的细节,或是容易接触但却被忽视掉的内容。创作者擅长或是乐于挖掘这类信息,并将之以个人风格表现出来。独立动画之所以“独立”,在于它具有引导能力而非顺势接受,它所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是自主的,是代表个体的想法,同事蕴含着普通人与社会的深层联系。
关系层面也可理解为“伦理、道德、人际交往等”方面。虽然独立动画人以自己独立的思维情感进行表达,但并非完全与世隔绝,恰恰相反,独立动画人所创作的动画作品大多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问题,一旦动画完成,它就必然会引起与某些人、某些事的联系,并引发一系列关注和讨论,甚至会引起矛盾和争吵。它有可能建立起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标准,也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暴露出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隐晦与不堪,这种关系的复杂性造就了认知的多样性,随着认知层级的提升,又催生出更为复杂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主体丰富情感,这时,“内容的表达与视觉的表现”融为一体,“表达了什么”与“表现了什么”紧密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对待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些认知基于个人经验和情感,再进一步通过联想、想象和理性的分析判断,调动创造性思维,这也是独立动画人在动画创作时的“独特”之处,它往往是由不确定的复杂因素引起的个体行动开始的。独立动画人的创作活动过程必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一方面,他们清楚自己的行为并能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意识地唤起了一些自身难以察觉的情感在其中,使得观赏者获取到一些未知的信息,这种信息与每个人的自我经历相关,彼此之间有所不同。动画人在乐观积极的情绪下创作的作品有利于唤起观众欢愉的情感,尤其是那些在画面构图、色彩和造型上明快活泼的动画,“观众的观看(对应动画的表现)”与“观众的体会(对应动画的表达)”能够达到稳定和谐的状态。孤独的、悲伤的、压抑的情绪则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尤其是画面呈现出灰暗、阴冷、怪异的场景时,“观看”与“体会”之间的和谐则遭到破坏。随着关系层面的提升,独立动画所蕴含的意义也变得更加丰富。
当然,不管是商业动画还是独立动画,最终都要回归到艺术审美上来。“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艺术家从现实的物理结构中抽取某些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创作素材,然后将它们组织成一个能够传达出某种心理意义的格式塔结构,从而引起欣赏者的身心共鸣。”这与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的“异质同构”有类似之处,即人的感知、情感、生理和心理等元素达到结构的一致时,会引起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以动画创作者的个性和气质为引导,从而建立起脱离于普通生理趣味的感知,这种审美体验通常带有模糊性、个体性、随机性和私密性,同时又伴随着普遍性和持久性。独立动画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不只是视觉和听觉上的,而是更加高级和丰富的,比如情感、理解和想象等。“对审美快乐之生成机制的最典型解释,是审美快乐来自于感受者的‘非功利态度’的解释。”对于观赏者来说,独立动画作品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对某一心理过程的描述、对精神问题的反思,以及将现实的形象符号化……总之,它脱离了一般的故事性叙述或对剧情的描写,使创作者、作品和观赏者之间产生了独立交流的空间,这种空间的距离因人而异,由此产生的审美体验也有所不同,但独立动画的审美层面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作品通常具有“与众不同”的属性,不论是在形式上、内涵上还是表述上,当观赏者能对此产生相同或类似的一致性时,说明这一类人具有相似的生活经验或兴趣爱好,又或者说有彼此相当的审美能力,反之,审美能力则会受到限制。
独立动画中审美层面强调的必然是对于“美”的要求,这些美来自于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悟,它们或许以具象的形态展示,又或许以抽象的符号表达,同样,作品在观赏者面前所呈现出的美也与观赏者个人的性格、喜好和经历有关,当这三者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时,审美行为便得以产生,作品的审美层面也得以实现。
从独立动画心理维度的几个层面中不难发现,独立动画所代表的是发自内心、归于精神、展于视觉的物化体,它追求自由本真的情感表达,是脱离市场和商业规律的另类动画,它既属于大众、又独立于大众。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游于艺”的概念,即表示“兴、观、群、怨”的思想,说明艺术活动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独立动画是承载情感活动的载体之一,这就要求动画创作者需要将内心情感表现出来,以此来“刺激”观赏者的同类型需求,彼此在动画的联系之间形成共鸣,从而产生情感联系。这种需求来自三方面,一是动画创作人自身的情感需求,二是与之类似的观赏者的情感需求,三是满足大众多元审美的情感需求,喜好、厌恶、崇拜、抵制等都是不同情感的体现,这些情感首先需要被发现,然后被发泄。满足基本的情感需求是独立动画的首要任务,形式、故事等皆为此服务。
艺术疗愈是多方面的,对于动画制作人来说,独立动画的创作过程其实与绘画、歌唱和书写一样,在于发泄、表现和自我慰藉,而对于观赏者来说,在作品中找到符合自身情感、经历和认知,同样也是一种释放压力或舒缓情绪的过程。当无法用语言、文字、绘画或行为来表现的内心情感的时候,一旦接触到了能够将这些部分融合汇集的作品,就会与之形成紧密联系,比如反复听某一首歌曲、反复做某一件事情等。独立动画不仅能够展现不同的心理维度,同时还因其带有私密性、个体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而具有相应的疗愈功能。独立动画中展现的个体因素常常是隐秘的、晦涩的、被压抑或是存在于潜意识里难以察觉的,这对于普通观赏者来说同样存在,当这种共同点被串联起来后,就如同形成了同盟关系,彼此之间产生出理解和认同。
与传统动画或商业动画中所宣扬的主流文化不同,独立动画更倾向于表达小众的、独特的、神秘的文化现象,它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融合着一系列隐晦的情感和话题,有一些是我们接触过却不太了解的,有一些则完全超出了以往的认知范围,这其中有趣味、有思考、有困惑,也有变化,总而言之,独立动画的精神内核完全取决于创作者个人的文化、修养、情绪和经历,这是无法复制的可贵之处,也是展示多元文化的途径之一。
独立动画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在于不断发掘和创造新的展现形式,在技术手段上,它可以是完全依赖先进的科技产品制作而成,也可以是一笔一画慢慢绘制出来的,它既可以是具体有形的,也可以是抽象变幻的。更多的时候,动画制作人不需要考虑观众的感受和喜好,于是他们能够进行更加自由的创作,完整的、丰满的、连贯的,又或是片断的、臆想的、残缺的。在艺术形式的呈现上,创作者可以以进行试验和创新的方式去生产,以涉足新的领域为目的,以新的材料、手段和视觉效果来充分展示自己的心理情感和意识思维,在一个非主流视角的环境中不断创造新的形式。这不仅仅满足了创作者个人的想法,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独立动画的发展与创新。
作为动画的种类之一,独立动画有明显区别于商业动画的特质。迎合大众趣味或市场规律,往往更容易收获价值和取得成就,但除此之外,体现自我和回归本真,才更能反映鲜活的个体思维和情感。从独立动画心理维度的四个层面依次来看,从“表现”到“表达”到“表现与表达融合”再到“超越单纯的表达和表现”,是一个不断提升和深入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情感需求、艺术疗愈、多元文化和灵感创意等部分,它既是个体的、私有的、潜在的,又是丰富的、普遍的和现实的。
【注释】
①乌力吉.艺术心理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37.
②苏琪.艺术心理学原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29.
③ 滕守饶.审美心理描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