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塑造与产业化培育

2020-10-02 01:43
科技传播 2020年16期
关键词:安徽红色文化

谷 峰

2019 年1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1]。上述关于全媒体的重要论述,深刻阐发了全媒体发展的本质内涵、态势和客观规律,为我们当前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指引了方向[2]。何为全媒体?全媒体是指“各种传播载体的统整,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实现功能互补,形成‘宣传互融、内容兼融、资源通融、利益共融’的传播生态环境”[3]。目前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安徽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契机。下文以全媒体时代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塑造与产业化培育为考察对象,以期为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1 全媒体背景下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塑造的实现路径

全媒体时代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塑造出现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境况。面对机遇,在“互联网+传播”的今天,以全媒体为核心理念,将全媒体与安徽红色文化品牌有效结合来重塑经典,还原本真,对当前全媒体传播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的路径选择具有深远意义[4]。面对挑战,下文拟从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品牌意识、扩大传播主体、拓展运作渠道等方面探寻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塑造的实现路径。

1.1 推进内涵式发展

“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的内涵,红色文化的传播传承须深挖内涵,提升品质,感受精神,才能发挥红色文化对受众的关注度和吸引力”[5]。目前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内容单调、同质化比较明显,难以对受众产生吸引力。全媒体时代凭借着立体式的传播平台既能有助于丰富安徽红色文化品牌传播的素材,又能有效挖掘其中的深度和广度。全媒体时代尤其要注重传播素材的震撼力、穿透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首先要借助全媒体传播来发布搜集坊间有关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的史料物品的讯息,并通过田野调查广泛挖掘革命遗址、革命故事,以史实为依据,“提炼和概括红色精神,提升文化品质,以真实的素材信服受众,以崇高的精神感染受众,强化红色文化的内核吸引”[5],进而增强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的历史厚重感和纵深感,使其成为提升红色文化品位的重要载体;其次要丰富和创新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内涵的传播形态,如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场所可采用数字媒体传播形式来展示背后的峥嵘岁月和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在增强教育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同时无疑会促进人们对红色文化品牌内涵的深度认知,进而逐渐提高人们对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2 提高品牌意识

全媒体时代新兴媒体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出现了诸多移动媒体平台。例如手机微博、微信、飞信等媒体平台具有即时性、时效性、快捷性等特点,“逼真的现场感和生动的表达都让其传播力量超过了包括电视和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4]。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在明确自身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可以将移动媒体平台和品牌塑造有机结合起来,犹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将品牌观念渗透到人们的心间。

由于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平台的使用人数较多,若能恰如其分地将承载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的作品推介其中,“广而告之”,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更多的受众感悟其中的红色文化基因,进而增强受众的红色文化品牌意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可以拍摄短小的红色纪录片、创作数字化漫画作品等来满足人们对“碎片化”阅读的需求[6]。同时还可以通过办红色文化艺术作品展、红色文化艺术摄影展等,注入红色文化品牌元素,进而提高人们对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的身份认同。例如山东的“沂蒙红嫂”被相继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沂蒙六姐妹》等红色艺术作品,在全国传唱,已成为地方特色经济、精神文明的代表和典范,其成功塑造的原因之一是借全媒体的传播优势来提高人们的品牌意识。

1.3 扩大传播主体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时空界限,大大提高了传播红色文化品牌的效率。通过充分利用全媒体大数据技术的“海量”传播,使安徽红色文化品牌传播的流动性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兼具评论、点赞、分享等“微传播”的功能。这种“微传播”即时化、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既符合人们了解与获取信息的惯习和方式,又有利于扩大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的传播主体。

依据“微传播”的特点,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微传播”的传播效力,通过人际传播和圈层传播来实现传受双方的无缝连接以及由点及面的几何传播、倍增传播,进而扩大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的传播主体。传播主体不仅掌握着媒体传播的工具和手段,还决定着红色文化品牌所蕴含的信息内容的取舍,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者发挥着主动作用。同时还可以在创新红色文化品牌话题的基础上,多鼓励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即时反馈、分享感受和体会,通过共同参与,让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的传播更聚人气。此外,还要积极创新全媒体传播的方式方法,引入和开发大规模、趣味性、互动化的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对外网络社交平台,吸引国外受众,扩大国外传播主体。

1.4 拓展运作渠道

安徽红色文化品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共同参与建设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的多方运作格局。通过发挥多方的作用,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为拓展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塑造的运作渠道提供支撑。

政府应在红色文化品牌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承担主导角色,通过明确教育、文化、旅游等行政部门的分工与职责,制定一系列保障机制,以提升安徽红色文化品牌价值的利用效率。具体而言,首先要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通过基础建设投入为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塑造提供配套设施;其次要通过高等教育投入,为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的传播提供专业化人才。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拓展筹集资金渠道,做好公益性服务。例如成立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基金会,设立专门的理事会管理基金的用途,大力扶持安徽红色文化品牌衍生出新型的文创产品及其研发。此外,为了提升传播者对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的认同,引导传播者正确宣传,还要提供培训机会。例如举办有关红色文化品牌传播的研讨会、讲习所、讲坛等,聘请专业人士开展相关讲座。

2 全媒体背景下安徽红色文化品牌产业化培育的途径

我国把提升文化“软实力”确立为国家战略,其中红色文化品牌资源的竞争也在全面升级,红色文化版图正在重构。红色文化品牌不仅是展示国家形象和内涵的载体,它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也将会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红色文化品牌产业是指“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要依托,将地域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现代产业形式”[7]。下面拟从推进产业多元化、完善产业联动机制等方面探寻安徽红色文化品牌产业化培育的途径。

2.1 推进产业多元化

目前安徽红色文化品牌产业的转型发展“任重道远”,需要突破产业单一化的瓶颈,在充分利用传播形态多元化的基础上,依托现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创新产业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产业多元化。当前“互联网+”已经从创意和生产端、渠道和消费端两个方面为我国各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此,可以通过“互联网+红色文创产品”这一渠道来传播馆藏复制产品、纪念性产品、用户体验型产品等,并广泛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设计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红色文创产品,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有关动漫、影视产品的研发,将安徽红色文化品牌推介到国际舞台,进而助推其影响力和产业化水平。另外,通过打造融旅游、展览、表演等为一体的安徽红色文化品牌产业集群化,构建综合性的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创意园区,将数字化产业融入其中,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2 完善产业联动机制

产业联动是以产业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互动范式。产业联动主要由“主体、资源和活动构成的,是在区位因素、联动效应、网络创新等内部因素和政府、市场需求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8]。打造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的着力点主要在于将品牌价值、全媒体和产业链三者联动起来。目前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利用新媒体推广安徽红色文化品牌价值的同时,首先要把握好媒体的融合度和可接受度;其次要充分整合各个媒体之间的优势,为安徽红色文化品牌产业化培育提供媒体支撑。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品牌价值与产业化培育三位一体产业联动机制如图1所示。

为了能让红色文化资源真正“红”起来,切实做好“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声音”工作,在通过全媒体将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塑造与产业化培育有机联动起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品牌的种类及其所蕴含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提炼其中的精神内核,如大别山精神、红色金寨、沈浩精神、小推车精神、王家坝精神等,进而增强人们的红色文化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弘扬红色文化的文化自觉;二要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火山、今日头条、飞信、纪录片、影视片等,创新媒体传播形式,助力塑造红色文化品牌;三要推动产业融合,着力培育与红色文化品牌相关的旅游、动漫、影视、展览、表演、文创产品等产业,全面推动红色文化品牌资源的传承、传播。

3 结语

图1 安徽红色文化品牌三位一体产业联动机制图

安徽红色文化品牌是我国红色文化资源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既是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旗帜和灵魂,也是建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全媒体是在新媒体、跨媒体、多媒体等媒体融合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传播范式[9],信息受众利用的新兴技术及新兴媒体随时可以成为新的信息传播源[10]。全媒体时代从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品牌意识、扩大传播主体、拓展运作渠道等方面探索安徽红色文化品牌塑造的实现路径,讲好“安徽红色文化品牌故事”、传播好“安徽红色文化品牌之声”,并通过“以点带面”的产业培育范式,可以更好地推动产业多元化,助推红色文化“软实力”建设。

猜你喜欢
安徽红色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