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尼玛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藏 山南)
结核防控体系中主要实行的是对结核病的检出、治疗结核病、有效控制传染源以及对易感高危人群进一步预防性治疗等[1]。而在对肺结核进行诊治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影像诊断,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检查方式为CT和DR[2]。相关资料表明不同的影像学方式对于肺结核的检出和诊断精确性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结核病防治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00例新发初治、复治以及复发的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不同的影像诊断方式在结核防控体系中的具体应用价值,现分析如下。
所选患者分别是在我市12个县区结核病定点医院进行诊断的,本次是将12个县区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结核病防治科收治且通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新发初治、复治以及复发的400例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汇总后,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其进行高级分析。其中包括男性276例,女性124例,年龄6~76岁,平均(39.65±6.64)岁,病程12 d至6个月,平均(2.37±0.37)个月。
患者在临床诊断时均进行CT、DR检查,使用的DR仪器(德国西门子AXIOM Aristos MX型)对患者进行常规摄取,取正、侧位片。应用CT对患者进行检查,扫描过程中应将管电压设置为120 kV,螺距应为1,管电流应在80~150 mAs,层厚应为0.625 mm,层距也应是0.625 mm,矩阵应设置为512×512,重建间隔为3 mm,对患者进行扫描时按照肺尖到肺底的顺序进行[3]。所有患者扫描完成后,扫描的影像图数据均要上传至我院图像存储与PACS系统中进行诊断[4]。
应用数字X线摄影(DR)、CT以及CT联合DR等影像诊断方式对肺结核患者结核检出情况进行观察。经回顾性统计,从事放射专业诊断的相关主治医师或是以上职称的书写诊断报告中,将第一诊断意见作为本次研究的统计标准。
采用SPSS 22.0分析,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s)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观察记录所得不同影像诊断检出情况分别是:DR检出率为81.50%,CT检出率为87.00%,CT联合DR检出率为94.00%,CT检出率相较于DR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9,P<0.05);CT检出率相较于CT联合DR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98,P<0.05);DR检出率相较CT联合DR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72,P<0.05),见表 1。
表1 不同影像诊断检出情况[n(%)]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临床上关于胸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式也开始从传统的X线透视中转变,发展为现今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常规CT、数字X线摄影(DR)、计算机X线摄影(CR)、高分辨率CT以及多层螺旋CT等[5]。但是对于结核病的诊治过程中应优先应用哪一种影像学检查方式,现目前依旧是临床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就这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进行了总结。
本次研究中,应用DR进行检查诊断出的肺结核患者共有326例,检出率为81.50%。伴随着数字化高科技影像技术的深入发展,同时也使DR摄影空间分辨率在持续提升,DR具有检查速度快、辐射较小、清晰度较高且经济实用等优点[6]。人体肺脏本身就是属于富含大量气体的肺泡组织,在进行DR检查时,对X线的吸收量相对较少,所以富含大量气体的肺部组织和周围的轮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利于放射科医生通过影像对胸部疾病的诊断[7]。但是DR也存在一些缺点,该种检查模式对病灶穿透力较强,并且密度分辨率也比较低,所以对于肺部相关疾病早期病灶信息显示不完全,在检查时会有漏诊、误诊的情况发生。本次患者在进行CT检查后,诊断出的肺结核患者共有348例,检出率为87.00%,较DR而言其检出率有明显提升,主要原因是CT检查可以对肺内病灶进行全面了解,同时针对肺部出现的不同密切的病灶,哪怕是直径<1 mm都可以在HRCT、MSCT影像图中清晰显示。患者在完成HRCT、MSCT扫描后,扫描的影像图数据均要上传至PACS系统中进行诊断,PACS系统可以使图像快速重建,从而呈现出0.625 mm超薄层、同时清晰度、分辨率均高的图像,图像可以清晰显示不同形态、密度的病灶特点,利于诊断[8]。当把两种影像诊断方式联合对结核患者进行诊断时,其检出率明显提高,充分表明CT联合DR影像诊断方式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应用CT联合DR影像诊断方式对肺结核患者病情进行确诊的应用价值更高,利于临床针对肺结核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患者确诊病情后能尽早采取相关措施对症治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