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秀凤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河北 唐山)
腹部创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外科损伤疾病,由于人体腹部的器官相对较多,一旦发生严重创伤,将会造成大量出血,破坏到更多的脏器器官,严重者会因大出血而死亡,或者是造成的腹部感染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1]。临床上常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但术后患者产生的并发症较多,且死亡率较高,而损伤控制性手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它能够在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有效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使患者的生存率明显增加[2-3]。本文的研究中,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研究采集时间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研究对象为62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根据手术类型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 31例(女 13例,男 18例),平均年龄(47.31±8.63)岁;对 照 组 患 者 31例(女 14例,男 17例),平 均 年 龄(46.24±8.15)岁。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大出血患者,给予输血准备,再进行开腹手术,于术后进行重症监护直至患者苏醒,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插管。
试验组患者接受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治疗,主要包括:(1)早期手术:患者入院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插管,严格制止出血情况,通过对腹部进行填塞处理,从而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针对有损伤的血管要对其进行修补,避免造成更多出血情况,修补后将血管结扎,阻止血液暂时流通,在手术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肠道污染,对于肠道损坏的患者,要立即进行修补,避免感染周围组织,并暂时关闭腹腔[4]。(2)术后复苏:经过手术治疗之后的患者都留于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护,采用呼吸机辅助患者进行呼吸,减少患者血流动力学大幅度的波动,调节患者的血容量,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同时,调节患者的内部环境,避免代谢紊乱,为患者进行体温监测,控制临床症状,防止患者的病情恶化,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为患者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5]。(3)确定性手术: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内脏器官的修复手术,再次修补胃肠道的损伤处以及其他脏器的损伤处,并保证在首次手术的2 d内完成确定性手术,避免时间过长错过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
记录两组患者中治愈的人数、死亡的人数以及手术后产生的并发症情况,其中治愈指的是除开死亡的人数,再将两组患者的死亡几率进行比较。
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效果差异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两组并发症差异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对比[n(%)]
传统上针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治疗,认为患者在入院后就应该立即采取腹部器官的修复工作,实现功能重建,而实践证明,患者经过治疗后产生的并发症较多,其死亡率也较高[6]。有研究证明,其并发症和死亡率并不全是手术过程所导致,而是手术中造成的对器官的再次损伤以及患者术后体温低、凝血功能障碍所导致的[7]。损伤控制性手术是将手术过程分成了三个部分,包括早期的手术、复苏治疗以及确定性手术,在早期手术中,只是进行了一些常规手术治疗,针对出血情况进行止血处理,并防止感染,在复苏治疗中,是改善患者的体温以及内环境,改善血容量,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在身体相关指标恢复正常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修复损伤的脏器器官[8]。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主要就是为了能够首先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让患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复苏清醒,使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之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可在患者处于安全的状态下进行手术,避免了因手术时间过程对患者形成更严重的伤害,使得患者的生存率得以有效提高。
本文的研究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治疗效果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损伤控制性手术在生命体征正常后再次手术,能够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使得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将损伤控制性手术应用于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有效预防疾病感染,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促进病情的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