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春梅 董志慧
7月1日上午,在江津区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一位手持拐杖的老人正在给小朋友讲故事,小朋友们则听得津津有味。
老人曾是“刘邓大军”的一员,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离休后,他成为江津区军休“爱心代代传”团队的中坚力量,让红色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这位老人,就是98岁高龄的郝顺珍。
幸运·枪林弹雨中死里逃生
郝顺珍是山西武乡人。1947年,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郝顺珍在大别山参了军,不承想,这竟开启了他一生的高光时刻。
“当时,首长们都是按编号称呼,直到淮海战役结束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刘邓大军的一员。”回忆当年,郝顺珍倍感自豪。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冲锋陷阵是常态。一次,郝顺珍被敌人的步枪击中了左胸部位,幸运的是,子弹恰好射在他胸前的弹带上,他这才躲过一劫。
这样的幸运,不止一次。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郝顺珍任60型小钢炮班班长,和战友们并肩作战。
“当时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就在头顶上盘旋,时不时丢几颗炸弹下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郝顺珍记忆犹新,“有一颗炸弹刚好在我附近爆炸,我感觉胸口就像挨了重重一拳,衣服瞬间就湿了。”
原来,炸弹的碎片划伤了郝顺珍的胸膛,但他无暇顾及,只知奋力击敌。
战斗结束后,郝顺珍死里逃生,而同班的另外两名战友却再也回不来了。
遗憾·战场上遗失渡江战役徽章
“一开始是国民党军队追着我们打,后来是我们追着国民党军队打。”时隔多年,郝顺珍仍满脸荣光。
1949年4月20日晚,渡江战役开始。
“为顺利渡江,我们白天休息,晚上悄悄渡江。渡江时,一个班的人都坐在一条小木船上,大家都很遵守纪律,一切井然有序。当时,江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小木船。”郝顺珍回忆。
4月21日黄昏,“刘邓大军”在江西九江马当和安徽池州贵池之间突破敌人长江防线。
“上岸后,我们没有休息,继续追击敌人。也正是渡江战役开启了我和重慶的缘分。”郝顺珍说。
同年8月,刘伯承和邓小平下达了《第二野战军向川黔进军作战的基本命令》。
于是,郝顺珍跟着队伍一起,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征程。
“当时,向西南行进的解放军扛着枪行走在公路上,个个斗志昂扬、信心十足。”从彭水开始,郝顺珍所在部队陆续解放秀山、成都等地。
最让郝顺珍遗憾的是,他的渡江战役的徽章在解放成都的战役中遗失了。
“那天我们刚进成都市区,国民党军队便来了。我们丢下饭碗,抓起枪就开始反击,我就是在那时不慎弄丢了徽章。”话语间,郝顺珍很是遗憾。
坚持·23年捐资助学580人次
“手拉着手,肩并着肩,我们行进在长江边,走着聂荣臻走过的路……”
5月2日上午,江津区军休中心会议室里响起了熟悉的旋律。
歌声把郝顺珍的思绪带回到1997年。彼时,江津市(现江津区)老年协会举办“听老革命讲红色故事”活动,江津中学初2000级2班的同学们唱着《我们走着聂荣臻的路》走进了军休中心大院。
活动中,作为老年协会副主席的郝顺珍发现,班上有4位同学因生活贫困面临退学。
“‘祖国的花朵怎么能因贫失学?”郝顺珍积极发动军休中心的3位老同志,和他一起捐助生活困难的学生。
当时,郝顺珍的离休工资每月只有几百元,但在捐资助学方面他却没有过多犹豫。迄今,他已连续捐资助学23年,不仅让那4位学生成功步入大学,还继续捐助柏林小学、柏林中学、四面山学校、荣华小学等学校的学生。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郝顺珍和老同志们一起,累计资助学生约580人次,捐赠资金约55万元。其中,已有48人考上大学,1人考上研究生。
余海燕就是被资助的学生之一,如今她在江津区税务局工作。“没有爷爷奶奶们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余海燕说。
欣慰·组建团队爱心代代传
为了弘扬红色精神,郝顺珍等离退休干部加入了报告团,讲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期间,离退休干部充分发挥“五老”作用,积极开展“手拉手看战友”、“关爱下一代”、“听红军讲故事”等公益活动,逐渐形成了军休“爱心代代传”团队。
在红色精神熏陶下成长的学生们,骨子里都有着一股拼搏劲儿,如今不少人已是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
江津中学初2000级2班的大部分学生还自发加入了军休“爱心代代传”团队,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我们成功‘交棒了,23年前的受助者,成长为今天的捐助者。”郝顺珍感到很欣慰。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军休“爱心代代传”团队像往常一样慷慨解囊。
疫情期间,军休“爱心代代传”团队踊跃捐款,郝顺珍带头捐出1000元特殊党费。“我和战友们一起用生命守护的祖国遇到困难,我就应该尽绵薄之力”。
身教胜于言传。郝顺珍用自己的一生传递着红色精神,正如他教育年轻人时经常说的那句话:“没有一个时代不需要红色精神,红色精神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