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佳佳,郭 勇,胥民尧
(1.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2.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物资设备管理处,江苏 盐城 224005)
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 条》),明确提出要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育训结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1]。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技能、正确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必备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重要平台,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2]。
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BIM 证书”)是“1+X”证书制度首批试点改革项目,BIM 证书的实施和推广将缓解目前土建行业BIM 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状况,助力我国建筑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3]。面向建筑产业未来的发展和人才多元化需求,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协同共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行业发展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将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近年来,尽管高职院校从思想上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办学思路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上均有体现,院校加强了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了大量实训基地,开发了不少实践教学资源,并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4],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实践育人供需不匹配。部分院校专业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资源迭代性不够,未能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等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共性化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个性化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节[5]。
(2)实践课程系统性设计不够,实践教学缺乏层次性。传统的实践教学大都依托专业课程教学进行,知识点零散、关联度不强,缺乏整体性设计,综合性实践能力难以培养[6]。实践教学以教师演示、学生单纯模仿或重复方式为主,学生缺乏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训练,未能根据多样化的生源情况和学生认知规律开发层次化的实践课程内容。
(3)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受场地、设备配置、经费等制约,实训过程中存在部分学生“蹭实验”现象[7]。校外实践教学多以“走马观花”式参观为主,企业往往不愿意学生真正参与一线工作,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实践育人成效不明显。
(4)实践教学师资呈现边缘化趋势,缺乏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院校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不具备双师素质。教师对产业发展动态和用人需求不敏感,不能及时消化、运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将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不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8]。
(5)实践教学支撑体系不完善,缺乏管理保障机制。实践教学缺乏多维度、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持续诊断改进的质量监控体系,影响实践育人效果[9]。
校企双主体育人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作为办学双主体,应该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1)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当前,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已初步形成,但“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校企利益不均衡,校企双方难以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学校想用企业的设备及技术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但未统筹考虑企业需求,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强。企业大多着眼于短期用人需求,缺乏长期合作意愿,协同育人积极性不高[10]。
(2)校企合作形式单一。校企实践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一般依托共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这种点对点的共享方式,共享时间相对固定,一般局限于学生顶岗实习或课程实践期间[11];共享对象相对狭窄,一般为学校特定专业的师生;共享内容单一,大多为师生实践所需要的生产设备和少量技术指导;共享成效不明显,学生在短时间内习得的知识很难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对生产一线及本行业的应用技术了解得不透彻;共享难以持续,企业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生产性季节难以响应学校阶段性共享要求。
《职教20 条》提出,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校企协同共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措施,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是现代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12]。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学交替”、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澳大利亚的“TAFE 学院”均是校企资源开放共享、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典范。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双证书”制度下的乱培训、滥发证等现象不断增多。X 证书是以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对学习者职业技能的综合性评价。“1+X”证书制度的出现适应了产业发展需求,是对“双证书”制度的突破和超越[13],是解决当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脱节等问题的必然要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探索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建设,搭设职业教育“立交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三全育人”;三是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是将学历教学和职业教育相融合,提升人才竞争力和匹配度。一方面,“1+X”证书制度的实施倒逼院校走出去主动对接企业,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只有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共建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确保“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实现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支撑的目标。
校企协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三个方面[14]。从立足点、着力点和关键点出发,校企协同探索“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路径如图1 所示。依托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省级产教融合开放平台和市级BIM 工程中心建设,学院自2016 年开始深入分析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需求,积极推行BIM 技术全面入课。经过三年建设,已实现BIM 技术应用覆盖全专业教学。“X”证书试行后,学院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衔接融通,基于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人才培养原则,校企协同构建了“育训结合、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图1 “1+X”制度下土建类专业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路径
结合建筑产业发展需求,加大行业企业调研力度,准确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群),梳理岗位职业能力素质要求,重构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四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即按照“基础—专项—综合—拓展”四个相互衔接、能力递进的层级来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多元化、层次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1.1 校企协同重新梳理“五对接”思路
专业设置要紧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和企业岗位需求。鉴于BIM 证书分为初、中、高三个技能等级,应针对土建类专业生源层次的多样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参照不同等级证书对应的职业能力、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构建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考核内容的对接等。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应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的“五对接”思路,如图2 所示。
图2 校企协同“五对接”思路
3.1.2 校企协同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根据“以生为本,生生皆可成才”的育人理念,形成以“一体两翼三结合四支撑”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即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体,以“BIM 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两翼,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工匠精神培养”和“岗位技能标准”,以“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深度融合”为支撑,培养建筑产业急需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1+X”证书制度下,院校既要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也要依托培训评价组织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整合行业企业专家资源,将企业和用人需求引入院校。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协同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明确学生经过学习和培训达到的能力要求,将BIM 技术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盘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3.2.1 校企协同重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按照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规律分为“基础—专项—综合—拓展”四个层级来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实践课程体系中引入模块化教学方法,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模块间有内在逻辑和衔接关系。基础层注重职业基本能力的认知与实践,专项层注重职业专项核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综合层注重岗位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拓展层注重学生职业可迁移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我院充分调研紧密合作的江苏金贸建设集团、中南建筑集团等大中型企业,综合专业负责人、实践课程教师和企业一线专家相关意见,梳理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初始职业岗位和发展岗位,细化岗位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将BIM 技术有机融入实践教学,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BIM 技术实践课程达488 课时,校企合作出版了培训教材《建筑工程BIM 造价应用》,开发了BIM 数字化课程资源,在原有的良好基础上结合“1+X”证书制度,重构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图3),进行了实践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资源等一系列优化升级。
图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其中,职业基础能力课程“CAD 与BIM 建模基础”融入BIM 初级证书考评大纲,对接BIM 初级证书,全面夯实学生BIM 建模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获取证书代替课程考试。在职业专项技能“BIM 建模实训”“建筑工程BIM 造价软件应用”等实践课程中,增加BIM 中级证书对应的技能模块,结合我院青年教师公寓等实际工程案例中的BIM 技术应用,提高学生BIM 技术实战能力。职业综合技能实践课程凝练三个特色方向模块,学生可根据兴趣和专长选择其中一个模块。BIM 技术应用模块包含“MagiCAD 软件应用”“BIM 建模高阶应用”“BIM 综合管理应用”等实践课程,以企业典型工程案例为主线,将模块化的实践课程与BIM 中级证书衔接。经过这一模块的实践学习,学生可以考取BIM 中级证书。职业拓展课程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和职业迁移能力,通过挑选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及参与教师横向项目等方式提升其综合能力。这样的综合性锻炼能为优秀学生获取 BIM 高级证书打下坚实基础。
3.2.2 校企协同优化升级实践教学基地
职业院校应抓住“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一重要机遇,结合试点工作要求,协同企业优化升级实践教学基地。参考BIM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考评大纲进行实训环境建设,统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好用好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为实施“1+X”证书制度提供硬件保障。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将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双清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江苏金贸建设集团等共建的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升级为集教学、实训、培训考证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
3.2.3 校企协同打造新型“双师型”队伍
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一支能胜任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证书培训教学任务的新型“双师型”队伍。我院与大中型企业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健全校企联合培养教师机制,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通过多种方式推进“教师资格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组织专任教师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在企业设置访问工程师、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技能大赛工作室等,探索将其与“新教师一年教育见习、三年企业实践制度、五年一周期全员轮训制度”相结合;二是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充实实践教师队伍,引入企业工程项目,开展模块化、项目式实践教学,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三是在绩效分配和职称晋升等方面向新型“双师型”教师倾斜,激发教师参与试点工作的内生动力。
3.3.1 校企协同共建数字资源管理平台
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对行业、企业、学校、培训评价组织的数据和资源进行联通整合,通过建立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实训基地共享平台、教师队伍管理平台、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四个子系统,有效统筹协调校企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基于平台完善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的多元化[15]。探索建立校内学分银行,统计学习者学习成果,建构分类学分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为学习者成果转化、衔接互认提供载体,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融合,探索实践教学资源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路径,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2 校企协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保障
要实现校企协同育人高效、科学、规范发展,必须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企业不仅要做职业教育的参与者,更要成为举办者,在国家层面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迫在眉睫[16]。校企双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实践教学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以法律约束、激励双方积极参与合作,构建长效机制。学校应成立校企协同管理机构,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承担校企合作方案的设计、组织、协调及运行监督评价工作,完善基于结果导向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应组建由政府引导,学校主导,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多方参与的实践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为校企协同育人中的困惑提出建议。
“1+X”证书制度是适应我国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重大变革。在试点工作背景下,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现状,提出院校联合企业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育训结合、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一系列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助力职业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