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世界里的虚无——《白光》中的色彩意蕴

2020-09-29 13:27
名作欣赏 2020年30期

1922年,鲁迅创作短篇小说《白光》,讲述了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败的文人陈士成,精神迷幻,受到白光的启示,在院子里挖掘银子未果,于是寻至山中,却坠湖而亡的故事。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指出:“《白光》是一篇真是讲狂人的小说,这与《狂人日记》不同,在它里边并没有反对礼教吃人的意义,只是实实在在的想写陈士成这个狂人的一件事情而已。”《白光》中的陈士成虽以鲁迅的曾祖苓年公的兄弟的儿子周子京为原型,但周作人将该小说定性为一个纪实性的故事,否定了《白光》的深层意义。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曾说:“所见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绝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鲁迅的小说取材于生活,但其艺术世界并非是生活中原素材的生搬硬套,他将自己的独到见解融入事实,并加以改造以追求艺术的真实。以此来反观上述周作人的论断,显然是有失偏颇的。笔者认为,表面上鲁迅在为我们呈现一个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狂人的故事,而细究之下,作品有强烈的隐喻效果,在富有意蕴的色彩笼罩下,作者意在为我们构建一个以黑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虚无是真正的底色。

一、白色的双重性质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对白色有过一段精彩的解读:“白色本身有独特的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种圆满状态,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各种色彩加在一起之后,而得到的统一体;但另一方面,它本身又缺乏色彩,从而也是缺乏生活多样性的表现;它既具有那些尚未进入生活的天真无邪儿童所具有的纯洁性,又具有生命已经结束的死亡者的虚无性。”一方面,白色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成为一个融汇各种颜色的丰富的综合体;另一方面,白色没有任何色相,是虚无的空白。也就是说,白色是一个既丰富又虚无的色彩。

回到小说《白光》中,白色的双重性质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白色是小说的中心意象“白光”的颜色,是陈士成经历科举失败后黑夜里的曙光和希望。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美梦诱惑着陈士成走进科举考场,他渴望以此当上京官,出人头地,好摆脱眼前的贫苦潦倒。然而榜上无名的事实再一次摆在眼前,他念叨着“这回又完了”。于是,他还是要回到现实里,以教授几个小觑他的学童聊以为生,还是要寒窗苦读以追逐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他要走出这重重困境,唯一的出路竟然还是科考,这让失败了十六次的陈士成彻底陷入了绝境。而这个时候,“白光”出现了。陈士成的祖母告诉他的谜语在他头脑中挥之不去,他真希望解开谜底以获得祖上遗留的银子,做个财主好摆脱目前的绝境。毕竟有了钱,“势”也就有了,他贫苦潦倒的日子也会就此结束。缠绕着他的“白光”正是能带给他希望的谜底,这个谜底是钱财、名利等等欲望的综合象征,这是“白光”的“丰富性”所在。“白光”是陈士成孤注一掷于科举之路后所能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然而这根救命稻草——“白光”真的能够助他一臂之力吗?很显然,这根救命稻草实在是一个虚无的存在。首先,“白光”的来源是谜语,这个祖上留下来银子的谜语是陈士成听他的祖母说的,而陈士成的祖母是听她的祖母说的,完全可以推测,她的祖母也是听说来的。“听说”本就带有不靠谱的因素,去追溯谜语产生的源头更成了无稽之谈。于是“听说”的真实性被解构了,那么建立在“听说”基础上的“白光”也就无所依托,成了一个虚无的存在。其次,追逐“白光”的陈士成最终葬身于万流湖,“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赤条条地离开了人世。陈士成追逐象征着钱财与名利的“白光”,“白光”成为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然而追寻“白光”却又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在死亡这一宏大的命题前,象征着金钱、名利等丰富欲望的“白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其“丰富性”被彻底消解了。这和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将白色指向“生命已经结束的死亡者的虚无性”可谓不谋而合。

二、无望的黑色

在色彩心理学家看来,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收缩感、后退感与沉重感。康定斯基曾对黑色有过这样的定义:“黑色的基调是毫无希望的沉寂。”他还认为,黑色像是余烬,仿佛是尸体火化后的骨灰。黑色预示着死亡,是一种象征着绝望的诡秘色彩。鲁迅是热衷于铺写黑色的,在《白光》中,其对黑色的描摹并不亚于白色。

首先,黑色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表征。在得知落榜之后,陈士成的眼前“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后来又多次看到“黑圈子”夹在小辫子中间跳舞。这里,“黑圈子”是他内心的情感向现实的投射,是他科举落榜后无望的表现。

其次,黑色是他生活的大环境的基本色调。如果说眼前黑色的圆圈是他落榜后极度失望而产生的生理反应,那么昏暗的书房、黑夜这些空间意象,还具有更深层的意味。当他看到“白光”闪在他的房里,他紧跟而来,却不见“白光”的踪影,只看到“莽苍苍的一间旧房,和几个破书桌都没在昏暗里”。昏暗的书房是他寒窗苦读的地方,也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耗费了大半辈子。因此书房这一空间意象被赋予了时间的概念:它不仅是陈士成读书的小环境,也象征了科考对人长久的毒害。在“黑暗”的科举循环中,他看不到所谓的光明前程,只能在一次次失败中逐渐消沉,走向死亡。

相较于昏暗的书房,黑夜更具隐喻色彩。小说中,陈士成正是在黑夜里寻找“白光”,作者又安排他在黎明前死去。黑夜是陈士成寻找“白光”的环境,也是他生活的大环境,是他无法脱离的时代场域,是那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这是鲁迅精心设置的黑暗空间,这个空间不仅仅束缚住了落榜后的陈士成,也困住了他的一生。在其中“熟睡”的陈士成“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这是“铁屋子”似的黑夜对陈士成的精神毒害,也是先觉者鲁迅的痛心之处。

不论是“和几个破书桌默在昏暗里”的书房,还是有着“铁的月亮的影”的黑夜,都构成了小说里黑色的基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甚至是阴冷、诡秘的感觉,其深沉冷峻的色调正是时代的反映,展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独特的视觉表达。

三、黑白世界里的虚无本质

鲁迅曾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有着很多偏激的声音。”有学者认为,虚无感不同于悲观感,陷入虚无感的人会迅速失去行动的热情,“牺牲也罢,反对也罢,都没有意义,人生只剩下一个词:无聊”。在鲁迅的笔下,黑色与白色同构了这种虚无感。

在《白光》所塑造的黑白世界里,陈士成的矛盾形象力透纸背,他在传统与现代、物质与非物质之间游荡。一方面,他的短发是他适应现代、摆脱封建的外部特征,而另一方面,他的内在精神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一方面,他极力渴望获得祖上留下来的财富,以摆脱无望的科举循环,而另一方面,他为这样的举动“感到惭愧而且羞人”,在物质与非物质之间游移不定。然而,陈士成在昏暗的书房里苦读大半辈子只为求取功名,是无用的。他将希望寄托于不真实的“白光”是愚蠢的,将人的追求局限于金钱、名利等等欲望又是浅薄的。在死亡面前,陈士成一生所追求之物都将成为过眼烟云,最终只能指向虚无。

“常人自以为培育着而且过着完满真实的‘生活’;这种自以为是把一种安定带入此在;从这种安定来看,一切都在‘最好的安排中’,一切大门都敞开着。沉沦在世对它自己起到引诱作用同时也起到安定作用。”在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眼中,当个人俯首在普通人之前时就丧失了此在,当个人混迹于一般人之中时,就处于一种沉沦状态,而处于沉沦状态就是一种虚无的存在。在人的“存在”这一宏大的命题前,众多封建社会里的陈士成们将毫无存在意义,只能成为浩渺的历史中一个个虚无的尘埃。

有学者指出,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是“精神沉入物质的折射”。在一系列富有意蕴的色彩笼罩下,《白光》呈现出了一个虚无的黑白世界,这个世界凝聚了鲁迅这位先觉者的痛苦与哀叹。有意蕴的色彩无疑是显示鲁迅独特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角度,或许我们可以看到周作人“只是实实在在的想写陈士成这个狂人的一件事情而已”这一论断是片面的,也更深刻地感受到色彩在鲁迅小说中的艺术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