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金小说《家》对传统孝道的揭示与批判

2020-09-29 13:27
名作欣赏 2020年30期

巴金是在“五四”反传统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巴金曾说:“我是‘五四’的产儿,五四新文化运动像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巴金的小说创作继续扛起“五四”反传统的旗帜,对传统孝思想进行了大胆而激烈的批判,巴金小说对传统孝思想的批判全面解构了封建孝思想的支撑,封建大家庭在孝道思想的腐朽与非孝思想的反叛中分崩离析,同时巴金还批判了封建孝思想的虚伪、专制,其批判力度相比其他“五四”作家更加广泛与彻底。

一、对传统孝道虚伪性的揭示与批判

传统孝道在封建社会被视为稳定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封建家长表面上打着“孝子”的称号,实质上却是吞噬个性独立的毒瘤。在巴金的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这种虚伪性。

传统孝道的虚伪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封建家庭中的子弟们不需要真诚爱戴长辈,做到事事顺从、无违,他们只须做到表面的顺从就可以得到认可和称道。如《家》中深受高老太爷喜爱的克定,在老太爷批评责骂觉慧时就以克定作为正面的榜样:“你们学生整天不读书,只爱闹事。现在的学堂坏极了,只制造出来一些捣乱人物。我原说不要你们进学堂的,现在的子弟一进学堂就学坏了。你看,你五爸没有进过洋学堂,他书也读得不错,字也比你们写得好。他一天就在家读书作文,吟诗作对,哪儿像你这样整天就在外头胡闹!你再像这样闹下去,我看你会把你这条小命闹掉的!”克安、克定等人在封建家长高老太爷眼里是遵守孝道的好子弟,实质上他们是养小公馆、包养姨太太、玩小旦的浪荡子弟。高老太爷病倒在床时,克安和克定表面上恪守孝道早晚问安,暗地里在小公馆“金陵高寓”里和妓女鬼混。他们并不真心关心父亲的病情,只想在父亲面前装出一副孝顺模样。孔子“三年之丧”,即父母死后做子女的要守孝三年。克定还在守孝期间公然收房,同丫鬟喜儿同居;克定也同淑芬的女佣杨奶妈厮混。他们丝毫不顾及所谓传统孝道的伦常规范,阳奉阴违,表面上做高家的孝顺子弟,顺从高老太爷,背地里掏空高家的财产,挥霍无度,坐吃山空。他们表里不一的孝行为表现了传统孝道的虚伪性。

不仅如此,克安、克定一面践踏传统孝道,另一面强迫子女顺从父母之命,对抗婚的觉民、出走的觉慧和逃婚的淑英都视为大逆不道。他们对传统孝道实行双重标准,作为儿子,当高老太爷死后丝毫没有悲戚,而是着急分家产、卖字画。传统孝道要求“事死如事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作为儿子的克安、克定在父亲死后尸骨未寒就争财产,变卖父亲遗产,显然是违背传统孝道规范的。对于子女,打着传统孝道的旗号逼迫觉新把即将临盆的妻子瑞珏送到城外生产,以防“血光之灾”冲撞了老太爷。像克安、克定等封建家长,对于封建孝道的伦常规范,他们实行双重标准,一面自己寻欢作乐,腐败堕落,违背传统孝道;一面又强迫子女顺从他们的心意,安排他们的婚事,要求子女遵从孝道,而传统孝道的父慈子孝的亲情在他们身上丝毫无存。在封建孝道的专制压迫下,克明不管女儿淑英的幸福,强制把她嫁给品行很差的陈克家的二儿子。淑英逃婚后,他深恨女儿违抗了他的命令,与女儿断绝父子关系,还阻止妻子张氏对女儿的援助。父不慈,却要求子孝,这正是封建孝道的虚伪性所在。传统孝道的父慈子孝在高公馆里演变为父辈赤裸裸的压迫人的工具。克安、克定正是封建大家庭的蛀虫、不孝子的代表。他们表面上是家族的孝顺子弟,恪守孝道,顺从父亲,传宗接代,绵延后嗣,背地里寻欢作乐,过着腐朽堕落的生活,却要求子女对他们恭恭敬敬、恪守孝道。传统孝道在他们眼中不过是胡作非为的遮羞布,还是维护他们利益与权威的工具。在淑华与四太太王氏和陈姨太发生争执控诉克安与克定的荒唐行径时,王氏却说:“坏事不坏事,总之,没有你做侄女管的。”做长辈的可以为所欲为,而做小辈的只能听从长辈的命令,毕恭毕敬,否则就要遭受封建家长的非难。

高家的子孙也并不如封建家长期许的那样成为封建孝道下的孝子贤孙。如觉慧、觉民是封建大家庭的“逆子”,漠视传统孝道的种种规范,觉慧更是勇敢地逃出封建家庭,对于包办婚姻奋起反抗,对于家中长辈们的荒唐行径十分鄙夷,乃至谴责。他们是封建家长眼中的不孝子,不守孝道、忤逆长辈,实际上他们是在“五四”反传统思想影响下的进步青年,他们批判传统孝道几千年的专制与腐朽,是传统孝道的掘墓人。不孝子的另一类代表则是觉英、觉群等人,他们是真正的不孝子,继承了父辈贪玩作乐的本性,整日逃学、玩鸽子、调戏丫头,他们在行孝时也是阳奉阴违,虚伪而作假。高公馆里腐朽、堕落的封建孝子的不孝行为以及反叛传统孝道具有现代自我独立人格意识的逆子,分别从家庭内部和外部摧毁了封建大家庭。可见,传统孝道的虚伪性是导致封建大家庭解体的重要因素。

二、对传统孝道专制的揭示与批判

在巴金的作品中,家是滋生封建孝道罪恶腐朽的温床。许许多多的青年人在这里苦苦煎熬,甚至有人直接葬送了美好的生命。在“五四”新思想影响下,有人奋起反抗,如觉慧、觉民和琴;有人默默承受,如觉新。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为了维护封建家庭的稳定,遵从父亲的吩咐,到商业事务所做事,牺牲了自己的学业和前途。因为父母在牌桌上的矛盾,失去了青梅竹马的爱情,不得已接受大家庭安排的婚事。父亲去世后,他又承担起长房的责任,上顺祖父,下教弟妹。祖父去世后,他不得不在陈姨太等人以孝道为名义的逼迫下,将即将临盆的妻子瑞珏送到城外去生产,最后难产而亡。前途、爱情、家庭、理想都在孝道的名义下统统被剥夺了。觉慧和觉民调侃他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即便如此,觉新仍没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梅、瑞珏和蕙的相继离世给了他痛苦的打击。觉新是逆来顺受、事事顺从父辈遵守传统孝道的榜样与典范,然而作为子女遵守孝道得到的只有无尽的痛苦,可以说觉新的悲剧命运正是由传统孝道的专制与腐朽造成的。

传统孝道的“无违而从”滋生了封建家长的专制行为,这也是封建孝道最突出的表现,也是封建孝道得以施行的最重要的支撑。在家长制的权威下,父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子女的事情,而子女不能有丝毫的反抗,不然就被视为“不孝”“逆子”,父亲对子女拥有绝对控制权。周伯涛毫不顾惜女儿蕙的意愿,把女儿送进火坑,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就如同泼出去的水,于他而言只是个外人。最后即便蕙生了重病,他也以“女儿已是郑家的人,不便多管”为由不闻不问。蕙死后,郑家将她的灵柩停在庙里,迟迟不肯下葬,他也不肯出面交涉,生怕失掉自己的礼仪和面子。蕙就这样在封建礼教和父权的压迫下悲惨地死去。在儿子枚的问题上,他把他教育成一个唯唯诺诺、没有自己思想和意识的傀儡。父亲不喜欢他多说话,他就一直沉默寡言;父亲不喜欢觉民等人,他就不能到高家走动;父亲认为冯乐山是道德高尚的长者,他便早早娶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他沦为父亲的附属品,没有自我意识,全凭父亲的主张和意愿决定儿子的事情。无违而从的孝道专制思想使得周伯涛对家庭内部的一切事宜都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高老太爷是高公馆最高位的封建家长。高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绝对权威,他对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发号施令。他包办觉民的婚事,对家里仆人的命运也随意处置。鸣凤被他送给了冯乐山做姨太太,不甘做小投湖自尽;婉儿被选中送入冯家,又一个鲜活的少女的幸福被断送了。有时甚至高老太爷不需要下达命令,也有人揣测老太爷的心意行事。克文在决定觉新的前途时就以“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为由,要觉新早早娶妻。就连克安、克定也不敢在表面上违逆老太爷的意思。高老太爷成了高公馆至高无上的“君主”,对每个人的命运都有绝对的控制权。就算死后,为防“血光之灾”,也让临产的瑞珏搬到城外生产。在传统孝道思想下,子女是完全附属于父母的。淑贞的母亲与丈夫吵嘴受气后,她总是将淑贞叫来,好好打骂一顿。将淑贞当作自己的附属物,随意打骂、出气,直到淑贞不堪重负跳井自杀。由此可见,传统孝道思想下的封建大家庭几乎失去了所谓父慈子孝的基本人伦。

巴金的小说《家》全面批判了传统孝道的腐朽与专制,发出了那个时代反抗封建孝思想的最强音。作者在这部小说里批判了封建大家庭孝子们表面上满口仁义的孝道思想,实质上以孝道的双重标准来对待自己和子女。对自己,他们在虚伪中行孝;对子女,则利用无违顺从的孝道思想维护家长的权威与利益,表现了封建社会所谓孝子贤孙行孝的虚伪、腐朽与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