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中“最初的中国”曙光

2020-09-28 07:03陈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3期

陈磊

摘 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与三门峡市仰韶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不谋而合,站在历史交点上仰望星空,探寻文化意义上“最初的中国”的第一缕文明曙光,找寻华夏文明的源头,借助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平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华夏文明;“最初的中国”;仰韶文化;文明曙光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三门峡亦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最初的中国”的文明曙光照亮了这片土地,先民们在这方热土上留下了文明的脚印,成为浩瀚的华夏文明的源头,也为现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打造和建设提供了丰富、厚重的实物遗存。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的有机构成。三门峡市作为中原经济区中的重要组成,担负着华夏历史文明源流梳理的重要角色。梳理、明确和建设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均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三门峡古时称“陕”,是河南的西大门,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秦岭崤山居于其南,绵延黄河位于其北,堆积厚重的黄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特殊优渥的环境是文明延续和繁盛的基础。三门峡是东京洛阳到西京长安的必经之地,函谷关天险决定了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两周重要的焦国、虢国先后在此得封,唇亡齿寒、假虞灭虢、白马非马、秦赵会盟等耳熟能详的典故亦发生于此。这片热土留存下了太多的文明印记,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见证。

1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在三门峡的集中体现

三门峡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发源之一,尤其是文化意义上的“最初的中国”的曙光,可以在三门峡找到许多生动的证据。首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的诞生地,中国艺术浪潮激起的第一朵浪花庙底沟文化,“丝路”沿途唯一的“道路”遗存崤函古道,哲圣老子《道德经》,天下第一关函谷关,人文荟萃的三门峡,为探寻华夏历史文明的起源、發展提供了珍贵的证据。

1.1 仰韶文化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石破天惊的中国首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并在中国首次利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发掘。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成为“仰韶文化”的命名地。之后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全国陆续发现了仰韶时期遗址近7000处,存在范围以黄河中游为核心,向北辐射至燕山以北,向南穿越武陵,向西高度影响甘青,向东已至海岱边缘。以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向西方首次展示了中国灿烂的史前文明,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开启了中国田野考古学的进程,具有唯一性和首区性,无可替代。

1.2 庙底沟文化

庙底沟文化的命名地是三门峡的庙底沟遗址。庙底沟遗址于1956年首次发现、发掘,后于2002年第二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彩陶逾28000件(套)。庙底沟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于其中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首次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源流发展问题,让西方学者认为的“中华文明西来”说法落空。庙底沟文化重要的特征是以彩陶花纹见长,大量陶器均饰有丰富的彩陶花纹,作为仰韶文化繁盛的重要证明,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文化的繁盛期,是文化意义上的“最初的中国”的文化根源,见证了中国大陆上东、西史前文明的交汇融合,点亮了中国史前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1.3 黄帝文化的佐证

位于三门峡灵宝盆地的北阳平遗址群被认为是史前黄帝文化的重要实物佐证。《史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下”,学术界普遍认为北阳平遗址群中的铸鼎原遗址即是《史记》中记载的“荆山”。众所周知,鼎在一定程度上是至高权力和国家的象征,黄帝在铸鼎原遗址进行铸鼎活动,是巨大国家象征意义的表现。北阳平遗址群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灵宝盆地或许是史前黄帝部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中心区域。搞清楚这里的文化内涵,对华夏文明曙光的探索具有非凡的意义。

1.4 超大型房基

北阳平遗址群中的西坡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选六大遗址之一,先后进行过六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中大型房基的发现,尤其是发现和发掘了200多平方米和500多平方米超大型房基,探明各类房基数量有百余座,一个大型中心聚落呼之欲出,516平方米带回廊的特大型宫殿基址为全国罕见。

1.5 丝绸之路的珍珠——崤函古道

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三门峡必然成为历史上重要的交通咽喉和枢纽,三门峡大量古代交通遗存正是这一论断的重要证明,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33处文化遗产点中唯一的“道路”遗存——崤函古道便是最为生动的体现。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现有石质遗存230米,人工开凿的石质断崖,骆驼、驴马等长期踩踏的印痕,纤夫拉纤的手窝,深邃的车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2 在三门峡探寻“最初的中国”的曙光

遗存是文明的直接体现,三门峡不胜枚举的文化遗存和文化符号正是探寻华夏文明的宝贵遗珍,尤其是丰富且具有深远文化影响力的史前文化遗存,为我们探寻文化意义上的“最初的中国”曙光提供了可能。

三门峡的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北阳平遗址、西坡遗址、铸鼎原遗址、不召寨遗址、城烟遗址等一大批大型仰韶时期的遗存,为我们探寻“最初的中国”描绘了一幅灿烂的画卷,它们相互佐证,传承有序,辐射周边,影响深远,不愧为中原经济区中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极具特色的文化高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在谈到三门峡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时,曾这样描述:“在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中,以三门峡陕州区庙底沟遗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满天星斗中最耀眼的恒星。它与同时期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其他考古学文化相比较,堪称华夏文化的母体文化或主体文化。因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是中原龙山文化,而中原龙山文化是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发展出来的。最早的‘中国,应该说就是从三门峡地区走出去的。”

3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离不开“最初的中国”

文化意义上的“最初的中国”是探寻历史时期发展进程的起点,能够极大程度地理清华夏历史文明的发展脉络,解决华夏文明如何从史前仰韶文化走向龙山文化进而进入夏商文明,解决史前文明和之后的夏商历史文明发展之间的衔接问题,完整地展现华夏历史文明的面貌。

仰韶文化的成熟期、繁盛期是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的史前文化遗存,华夏文明表象的集中爆发,让“最初的中国”曙光耀眼世人。三门峡众多的仰韶文化史前遗址解决了仰韶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之间的源流关系问题,同时也在全国史前文化作用圈中充当了明确辐射关系的重要一环,让以三门峡为典型代表之一的中原地区史前华夏文明核心地位得到确立。成熟、繁盛的仰韶文化,开启了华夏历史文明的源头,是真正文化意义上“最初的中国”的曙光证明。

中原经济区中重要定位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离不开“最初的中国”曙光的有益探索。只有紧紧把握住这一文明主题,才有可能解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源流面纱。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富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无限可能。

4 三门峡如何丰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内容

三门峡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构成,应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笔者建议三门峡要紧紧围绕梳理和明确“最初的中国”曙光这一问题做工作,做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大遗址的保护利用、主动的考古调查发掘、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进一步理清和丰富三门峡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三门峡历史区位重要,史前文化遗产厚重,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文明构成。三门峡要抢抓历史机遇,通过自身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全国其他区域文明探源工作的开展,逐渐找准文化意义上的“最初的中国”的定位,适时推动仰韶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世人更充分地理解华夏历史文明源流发展的清晰脉络。我们有理由相信,“最初的中国”这一华夏历史文明的曙光必将照耀世人,使其成为中原经济区中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文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