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的创作手记

2020-09-28 07:00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0年9期
关键词:画画孩子

十几年的国际广告拍摄生涯里,廖义源曾连续3年获得国内最佳美术指导,并连续2年赢得戛纳广告节银奖。而后,导演,一个全新的身份,为他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门。2020年,他凭借《普杰的冬天》,获得金狮国际广告影片奖评审团大奖和最佳导演奖。

经历了广告创意人到导演的角色转变,廖义源觉得后者更能吸引他的一点是作品从无到有的体验。他认为,导演属于“脑中有清晰思路才能开工”的一类创作者。因此,他会在创意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挖掘,在拥有清晰概念的基础上,把情节设计得完整饱满。

《普杰的冬天》中,廖义源导演放弃以往的经验,用电影叙事结构和视听语言演绎了一个诗意少年“被成长”的故事。14分钟的短片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共鸣。

Q1 在微电影的制作中,您既是导演,又是编剧。谈谈您对编剧写作工作的感受。

廖义源:我没上过专业的电影学院,我的专业是美术,打小喜欢画画。后来,我去美国南加大电影学院进修了导演和编剧两门课。隔行如隔山,做了导演,我才发现当年做创意的时候,在监视器前指手画脚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

我佩服那些文字功夫了得的人,觉得编剧是最值得尊敬的职业,但大家把光环都给了导演。导演其实很容易“爬行”,只要你找对了人,品味不是太差,出来的东西一般人看不出来好或差。但剧本是一个故事的灵魂,白纸黑字,故事是否动人,一目了然。

Q2 您是如何磨炼编剧写作能力的?

廖义源:我现在有空就写“人物肖像”,就是人物小传,把我身边的人都写了一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我可能有点“非分之想”。一个创意人转行出来做导演,老老实实拍些视觉风格强烈点的片子,比如充满视觉特效的汽车广告,博人眼球其实很容易。但老吃葡萄会没味道,还是得弄点葡萄酒。这就得花时间、搭功夫啊。但我愿意花这个功夫去写作。沉下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Q3 您是如何构思出《普杰的冬天》这个故事的?

廖义源:一本诗在普杰的脑子里烧了五年,可普杰的背影却在一夜之间长大了。他背着行李,离开了家,跟一群山里的孩子骑车远去。老藏民的天籁之音响彻山川大地!

这是故事的结束,也是最早在我脑海里出现的一个画面。有了这个结局,我才写了前面的故事。有时候,写作是个圆,你想好了终点,再慢慢回到原点。

Q4 可以和我们的小读者分享一下您的少年时代吗?

廖义源:上个世纪90年代,我10来岁。南方流传两句话,一句叫:“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另一句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两句话似乎存在因果关系。家长们总说,如果你数理化学不好,就去广东打工吧。老师和家长都喜欢那些将来要当科学家的学霸,可我最差的就是数理化。我喜欢画画,喜欢体育,喜欢唱歌,这一切在大人眼里都是“旁门左道”,就像普杰奶奶说的:“不务正业!”

我有很多朋友,小时候都很有才华,有的画画很厉害,有的唱歌很棒,有的体育很有天赋,但最后,都被他们的爸爸赶去广东打工了。其中一个朋友,我现在依然觉得,他如果生长在上海,或者他的父母懂得培养他,明白一个孩子除了读书,还有很多天赋需要被发现,那么他应该就是另一个刘翔。他一米三的个头,能跳过一米七的杆子,但是他爸觉得,跳高跟打架没有本质的区别。

故事里有句台词:“你们家普杰不是流氓,他是诗人。”小时候,老家的大人都叫我“小阿飞”(因为一部电视剧,“阿飞”这个名字代表着不务正业),但我又是一个爱写字、画画的孩子,所以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我,不讓我迷失。

很多朋友看完《普杰的冬天》,都说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少年普杰,但我觉得这还不是我最想通过微电影表达的观点。最悲伤的故事是:很多人其实就是那个嘲笑普杰的村民,他们已经忘记,年少时他们曾经也是普杰。

过年回家,我去看往日的朋友。那些曾经有才华的少年,现在大腹便便,枸杞泡茶,一脸油腻,聊起从前,对自己一顿嘲讽,不再有半点情怀, 这才是我觉得悲凉的地方!

大人们一句话说得好啊:“人到少年,自以为对这世界相当重要,而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可这幼稚,是世界对孩子们的成见。这幼稚里面有很多天性刚刚萌芽,就被扑灭了。

诗对我们太重要了,中华民族是诗歌的民族。孩子们学说话时,就开始接触诗歌。唐诗宋词是我们珍贵的文化宝库,每个孩子都会背几首。很多孩子天生有诗意,只是太容易被忽视、被雪藏。

猜你喜欢
画画孩子
六一啦 学画画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我爱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