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方,严雨(通讯作者),刘德麟/WANG Lifang, YAN Yu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Delin
中国古代园林是美妙的。可惜实物都已消逝在历史中。即使有遗物,也无当年意境,唯有从古代的文献记载中去感悟。明代文人袁中道《筼筜谷记》记录了一座奇园:
筼筜谷,周遭可三十亩,皆美竹。门以内,芟去竹一方,纵可十丈,横半之。前以木香编篱,植锦川石数丈者一,芭蕉覆之。有木樨二株,皆合抱,开时香闻十余里。赡萄黄白梅各二株。有亭,颜曰杂华林。旁有室,曰梅花廊。总以竹篱络之,而篱外之前后左右,皆竹也。
于篱之西,杂华林之后,有竹径百武,又芟去竹一方,纵可三十丈,横三之一,有一亭三楹,颜曰净绿。后有堂三楹,名曰箨龙。其后为燕居小室。总以墙络之,而墙外之左右前后,皆竹也。
于墙之西,净绿亭之后,又芟去竹一方,纵可十丈,衡半之,种黄柑四株,皆合抱,岁得柑实数石,甘美异他柑。有亭曰橘乐,亦以篱络之,而篱之前后左右,皆竹也。
竹为清士所爱,然未有植之几数万个、如予竹之多者。予耳常聆其声,目常览其色,鼻常嗅其香,日常食其笋,身常亲其冷翠,意常令其潇远,则天下之爱享此竹,亦未有如予若饮食衣服,纤毫不相离者[1]。
在30 亩2)竹 林 中,芟3)去 竹 三 方,得 三院:一院约长32m,宽16m;二院约长96m,宽32m;三院也是约长32m,宽16m[2]4)。用一条约长80m5)的小径相连。
二院值得关注。院子也是长方形,但其长度是宽度的3 倍,从比例上使得长向非常突出。宽度32m,已经是“院”中之特宽大者。而长度达到96m,很罕见。现存明清私家园林的遗构,中心水面一般是最开阔的空间。著名的网师园,水面只有约10m×20m。以水面宽大为特征的艺圃,水面只有22m×26m。大型私家园林留园,水面长宽也只约30m。只有以水面纵长而著称的大型园林拙政园,水面长于90m。可是逾90m 的水面被石桥截断,被树木掩映,河道窄且弯曲。所以,筼筜谷这个长96m 宽32m 的第二院,空间尺度相当惊人,形成了“势”(图1)。二院是筼筜谷的主空间,一院、三院是辅空间。
1 净绿空间尺度比较
园门内:门以内是一院。原文写“纵十丈”,而不是横十丈,说明十丈的方向与入园的纵深方向一致。院之“后”,指的是篱笆之西,因此,院子的纵向应该是东西走向。园门应在院之东,竹径接院之西(图2)。
竹径:也很可能向西。如果向南或向北,应与一院南墙或北墙相连接。竹径在一院的“篱之后”,更强调了行进方向。“后”指西。
主空间二院:“纵三十丈”(96m)。行进的纵向也是与院的长向一致。竹径如果从东向西,应该连接二院的东墙。院的长向也很可能为东西走向。
三院:在二院西墙以西,长向仍然可能是东西走向。
主空间的亭:三院位于二院“墙之西,净绿亭之后。”净绿亭之后与西墙接近,亭的位置应该在大院的西头。亭与西墙之间,有堂和生活小室。
生活区:生活小室区应在主空间内西端一隅,自成一统。其西靠二院西墙。墙有门向西可进入三院。三院就像生活区的后花园。院内的堂东面朝向大空间和净绿亭,西面靠着生活区,可以作为生活区的读书室和会客厅。
总成:门内的记述,有3 个“纵”字,2 个“之西”,3 个“之后、其后”。这8 个词,很有可能共同指向西。这样,园林纵深可以达到约270m 深度6)。这个尺度形成的势不能不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竹林30 亩能布置如此长的空间,竹林很有可能是长形的(图3)。
2 一院杂华林与竹径平面示意
3 筼筜谷总平面示意
南朝戴凯之《竹谱》载:“筼筜最大,大者中甑。”[3]筼筜是最大的竹,中间段可用来蒸饭。
汉朝杨孚《异物志》:“筼筜,竹之大者。筼筜生水边,长数丈,围一尺五六寸,一节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庐陵界有之。”[4]
高度:筼筜是竹中最长大者,在水边生长。一节可有2m 多长,竹总高可超过15m7),约5 层住宅高度。“特高”是筼筜的第一特点,高而有势。
形态:主干为单根细直线。细直线加上特别高,为植物界中罕有。筼筜林集直线成林。非常单纯,特征鲜明。“细长且直”是又一特点,细密而有势。
色与光:筼筜高而细的主干通体为绿色。其绿色特别浓厚,主干的质感细腻润泽,绿色好像能渗透入竹身,看起来如绿玉,令人喜爱。古人用“翠”来描述竹的绿色。高处的竹梢竹叶则是更鲜嫩的绿色,从上到下的竹色从鲜嫩的绿渐渐变为浓重的绿。竹林深处,日光从高处照下来,高处明亮的嫩绿到低处浓重绿色的退晕,更加明显,造成如梦幻的色彩。筼筜林的绿色,不仅绿得透彻,绿得鲜艳润泽,而且有极其优雅的退晕。绿得有势。
竹荫虽然浓重,但筼筜林并不是黑黝黝的。天光透过竹叶,成为一种微绿色的光,显得明亮。园主有记:“筼筜谷中,修竹日茂,净绿数十亩,冷冷照人。”[5]“冷冷照人”用得准确。光也有势。植物中只有极少几种可以造成绿光的环境。筼筜林的绿光高而均匀,合着如绿玉的细长直线群簇,合着从上到下优雅的绿色退晕,人在这样纯净有势的绿色笼罩中,不能不感动。
筼筜高数丈,围合的空间大小不等,形成不同的深度感:竹径最深,辅空间其次,主空间则最广且深,各具其势。空间依次为:深,最深,最广且深,深,总成为势的变化。穿行其中,不能不经历极强的冲击(图4)。
高高的筼筜林围住的院,连成270m 长的组合,不是山谷,是 “竹谷”。空间之深,之高,之广,恰如进入幽深的大山之谷,气势不凡。而筼筜谷,其优雅美景却不是一般山谷可以比较的。
4 筼筜谷纵剖面示意
主空间:以围墙围合。墙之外,全是高高的筼筜林,院内:一座大亭,亭之后一座小堂,还有小室供居住。院特大,外为纯竹,院内空而单纯,只有几座建筑(图5、6)。
辅空间一院:竹篱围合。篱之外全为筼筜林。院内,有一座极高的锦川石,10m 多高,约与筼筜相当。石下有芭蕉。两株巨大的古桂树,树干大可合抱。花时香闻十里之外。还有梅花木香栀子等各色花树几株。有一亭一室,有廊。院不大,外为纯竹,院内满而杂。石、树、建筑:形杂,色多,香浓(图7、8)。
辅空间三院:竹篱围合,篱之外全为筼筜林。院内,硕大的柑橘树有4 株,树干大可合抱。硕果金黄色,味特甘甜。有一亭在院中。院不大,外为纯竹,院内满而单一,色暖,味甜润(图9、10)。
5 净绿院示意6 净绿院透视示意7 杂华林院示意8 杂华林院透视示意9 橘乐院示意10 橘乐透视示意(1-10绘制:严雨)
主空间,主意境——净绿。“净”字有两层意义:字面看是指没有杂色的绿,“净”修饰的是绿,是纯绿有势的竹林;内涵上,“净”修饰的是“意”,是心境的“空净”。纯粹的绿,加上环境空阔的大势,使人的心境变得“空净”而无尘。心境空净,因此 “意常令其潇远。”
辅空间,辅意境,包括一院和三院。
一院意境——杂华。有古容,有浓香,有杂色。园主有记:“入门石容古,垂籺不落格。”“八月木樨开,香风十里彻。 腊月梅花放,冷冷一天雪。”[5]应时而变。热闹,丰富,拥挤。有古有今,老树新树,熙来攘往的世俗之美与素雅宁静的清幽之美对比,意境是杂华的繁盛与生机。
三院意境——橘乐。有甘味,有暖色。园主有记:“黄柑压树繁,甘美殊可啜。” “晚归筼筜谷,看橘子作黄金色,磊落枝头。”[5]在寒素中给出温暖的亮色。意境是愉悦。
竹径意境——幽深,纯绿中有香,有响,有凉。园主有记:“行至竹香径,新笋成高节。微风一以至,万竿响琴瑟。” “开竹径入深竹中,清凉沁骨。”[5]竹径狭窄深长,有“深”的感受,意境是幽深。
反衬:用繁盛的杂华与素竹相对,反衬竹之素雅,翠绿之势。
穿:窄径穿竹林,近身表达竹林的势:竹林之密,之高,之深,之寒素。
全景:远距离、全景表达竹林之大,之纯粹,之气势。用特大的“空”切入密竹林深处,用以从内部强有力地衬托竹林的“大”势。
暖意,增加愉悦与甘甜。表达得纯粹,有温暖人心的和缓之势。
4 个表达连贯一气。令人惊叹的是从“穿”到“全景”的突变:体验从窄到广的冲击,体验从竹林近距离围蔽到空间大大放开的冲击。而放开之后,竹林在远距离仍然密密地围蔽。对竹林“广大”的表达非常有力。最可品的是从大的决绝之势转而变为“暖意”:一种“仁”,或者说“慈”,抚慰高冷孤寂的心,颇有宗教意味。
筼筜谷的艺术处理大胆,准确,直击心灵,园境气势很盛。其手法独特,与我们从现存园林遗构中所能揣摩到的手法迥异。此园展现了不同于已经了解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面貌。“形”极简明, “势”很震撼,“美”很细腻。
袁中道(1570-1624),字小修,号凫隐居士,晚明文学家,文坛“公安三袁”之一[6]。公安三袁以性灵学说为文学特征。袁中道自幼聪明有文才,但是科考不顺,内心激越动荡却又渴求宁静,常参禅问道。
造园主为王官谷,字承光。袁宏道早对此园评价“极精整”。王官谷去世后,园转给王世胤[5]。不久,王世胤急需用钱而出售此园。袁宏道闻之速告袁中道。其时38 岁的袁中道尚无固定宅院,于是倾其家产,用“数百亩腴田”换得此园。袁中道居于此园17 年,直到终老。期间多有改建增建。袁中道非造园高人,也无恒心认真经营家园,园到后期已现颓势。但是一篇 《筼筜谷记》 却写得出神入化,与园同样简洁有力。《筼筜谷记》所记,应是袁中道购园早期情景,仍保持了造园主王官谷所经营的最佳状态。王官谷的园林观必然是独具一格。
筼筜谷在湖北公安县。园在水边:门外油河。其南面有柳浪湖。柳浪湖为袁宏道别业。园主有记:“湖口流水入河,时作瀑布声。”“柳浪,新柳三千余株,袅袅下垂。” “夜坐筼筜谷门上,油水映月,杨柳濯濯。油水,即古之油江口也。”[5]现存最完整的清同治十三年的《公安县志》仅有简略记载:“筼筜谷,在柳浪馆后,袁仪部中道别业。”[7]
袁中道在《珂雪斋集》中大量文字记有在筼筜谷的生活,如《题米元章画竹卷后》:“今日晨起,君超见访筼筜谷中,坐净绿轩前。时天雨,新笋满林。箨破处,嫩绿欲滴。遂烧笋共饭,复出此卷(米元章画竹卷)相示。顿觉万竿神情,尽落毫素间。信知竹于花卉中,为世外之品。非世外之人,若仙之五指,颠之牙颊,不能肖也。展玩不忍释者久之,因笑曰:‘今日六根五脏,皆化为竹矣。’”[5]有客来访,主客在净绿轩坐。天下雨,只见满林竹笋,嫰绿欲滴,于是烧笋共饭。饭后,取出米元章所画的竹卷展示观览。于筼筜林中看竹画,觉得画中之竹从毫素间显出真竹的神情。展玩许久不忍放下。笑曰六根五脏都化成竹了,爱竹之情可见一斑。
又有诗《筼筜谷暑中即事》:“新笋俄然过醉时,长成拂雨带云枝。更芟老竹千千个,编作花蹊曲曲篱。”[5]竹需要不断维护,新竹成茂林,袁中道砍伐园中老竹,制作花间小路篱笆。
竹景是文人宅园里的普遍现象。清华大学贾珺教授对历代园林里的竹景有过详细的梳理分析[8],从先秦时期开始竹子就已经成为重要的赏景对象,文人爱竹,因竹之佳景,更是以竹比德。筼筜是竹子中的特殊品种,文人非常喜爱,常常在宅园中种植,成为园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宋代文人画家文同,字与可,爱竹、画竹,在陕西洋州为官时,也在竹园中构亭,取名为筼筜谷,与其表弟苏轼两人各有一首《筼筜谷》诗,相互唱和。文与可《筼筜谷》诗云:“千舆翠羽盖,万锜绿沈枪。定有葛陂种,不知何处藏。”[9]文中描写筼筜谷竹林犹如无数的翠绿的车顶盖,竹竿犹如无数的长枪,其中一定有神龙之竹,只是不知道其所藏之处。苏轼《筼筜谷》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10]苏东坡的和诗讲到汉川筼筜竹非常之多,并且有美味的竹笋,定会馋到清贫的文可与,而文可与胸中有千亩之竹,境界非凡。诗中充满赞美之情。袁中道的筼筜谷的名称,是否借鉴了文同的筼筜谷之名,虽不可考,但文人爱筼筜,且讲究用典,非常值得想象。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之“张天锡”篇记载一处筼筜竹园,与袁中道的筼筜谷非常类似,云:“……既而作老圃于家,种筼筜数十个,皆着鞭持节,因作小亭于其间,为柱六,覆以茅,取穷朴之意,坐于是亭,则清声戛玉,医耳之喧嚣;幽香细细,医鼻之铜臭;柯叶如翠,医目之蜃楼;笋供茶馔,医口之垂涎;虚心劲节,又可以医夫自满而失守者;因取坡老诗名之,曰医俗亭,噫自非圣人,孰无病,病非六淫,医非卢扁;病各有医,故医贪夫以财;医夸夫以权;医好名之人以美誉;医好色之人以美女;而总医诸俗则必于此亭焉;世有高梁画栋而主人则俗者,何不一过此亭?”[11]在筼筜林中构筑一座草亭,坐在亭内,筼筜之叶,清脆如敲击玉片之声,可以医治耳朵里的喧嚣;筼筜散发细腻的幽香,可以医治鼻子里的铜臭;筼筜枝叶翠绿,可以医治眼睛里的虚幻;竹笋做茶饭,可以医治嘴里的垂涎;故取苏东坡“士俗不可医”之意来取名“医俗亭”,医俗亭可医治俗人,只需到此亭来一游。
明代陶奭龄《寻笋》诗云:“傍林栽得小筼筜,密叶疏枝恰过墙。”[12]描述的也是在宅旁山林载筼筜,筼筜长成之后,与院墙掩映之景。清代邓显鹤 《丁御史同年墨竹走笔为长句》诗云:“君家茅屋此卜筑,白石丛抱青筼筜;西接林薄南通塘,低者岀地高岀墙;江南此物贱如草,买种不费锸与筐。”[13]诗中也是描述文人营造宅园,栽种筼筜之景,同时也反映了筼筜生活在“塘”边,即水边;并且在雨水充足、人文鼎盛的江南,筼筜非常普遍。
清代李文藻修《(乾隆)历城县志》记载山东历城文人朱纲(字子骢)的一处苍雪山房,是一处竹院中的书斋,与袁中道的筼筜谷也很类似,志载:“吾州发地皆泉土,最宜竹,而植者絶少朱子,子骢性独好之,手种数百竿于读书之斋,与其兄子青日夕坐卧其下,兴至则发而为诗,此倡彼和,甚乐也,因名其斋曰苍雪,而并以名其吟卷,殆有取于坡公之诗云尔……”[14]文中引苏东坡诗《寿星院寒碧轩》中“苍雪”来命名书斋,并说到每次读苏东坡的这首诗时就如同进入洋州渭水之滨的筼筜之林:“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緑雾沾人衣;日髙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道人絶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此东坡题西湖寿星院诗也。予每读之,輙如入筼筜之谷,临潇湘之浦,而吟啸于渭川千亩之滨。”[14]
筼筜为文人所喜爱,宅园中似乎不可或缺。袁中道在其园记中写道:“竹为清士所爱,然未有植之几数万个、如予竹之多者。予耳常聆其声,目常览其色,鼻常嗅其香,日常食其笋,身常亲其冷翠,意常令其潇远。”[1]筼筜的声、色、香、皆可引人入迷;日常要吃竹笋、身体常体验竹林冷翠、意识常感悟筼筜的潇远之境,可谓是“医俗”的妙招,不难发现“清士”爱筼筜的原因了。
奇园筼筜谷,不能免于消逝的命运,只存世十几年而已,可幸借名人文章以流传至今。从园记及相关文字记录中求证其格局,对应其景象,分析其“建筑势”,深探这座奇园的形态、空间和意趣,旨在努力拓展我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的认识,寻求古典建筑文化中的个性之美。文章研究水平有限,存在诸多不足,但瑕不掩瑜,筼筜谷独一无二的价值不容忽视,且急需要被挖掘和传承。
注释
1)“建筑势”:建筑都有形。建筑的形是确定的。但是,有些建筑却可以使人产生超乎其形的感觉,称之为“建筑势”。王丽方提出“建筑势”作为建筑理解、评论、创作的基本原理,并且领导工作室展开了研究探索和实践工作。这里所论建筑是广义的,包括建筑、空间、景观、城市等。
2)据《明史》卷七十七《食货》:“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一亩约为614m2,三十亩即为18,420m2。
3)据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芟:删除,除去之意。
4)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明代一营造尺约为32cm。
5)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明代5尺为步,半步为一武,一武即为80cm。
6)“净绿”纵30丈,“杂华林”和“橘乐”皆纵15丈,其中还有“竹径百武”,总长约270m。
7)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汉代一尺等于23.1cm,可知筼筜周长约35cm,径粗约11cm。竹节的尺寸在1.38~2.31m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