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要善用“电影机器”的魔力

2020-09-28 02:31上海姜宇辉
名作欣赏 2020年13期

上海 姜宇辉

艺术性和思想性向来是电影发展中的两难,如果再加上市场性的话,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但我觉得,不应该在三者之间制造一种人为的对立,而应该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循环。比如,一部好的电影,可以从任何一种诉求入手,同时寻求三方面之间的平衡。中国电影的飞速发展是一个相当晚近的现象,但这也使得它能够有更多借鉴,甚至少走弯路。对于电影产业,自己只能提一点相当外行的想法。

首先,思想性不应该是空洞的口号,也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思辨甚至虚无高蹈的玄想。从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来看,真正深刻的思想性必然同时具有深刻的“当代性”,即能对身处的时代进行敏锐的反思、批判乃至诊断。电影作为时代性极为鲜明的大众艺术形式,如果能在自己的创作构思和传播互动中将“反思”和“批判”当作一个视角,也许会有所突破。关注时代的新问题,以新鲜生动的艺术手法将时代的症结和困惑传递给数量庞大的观众,这也可以是思想性的一种诉求。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必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对观众的感受、体验和观念施加影响,善用“电影机器”的这种魔力,注定是未来中国电影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思想性也就是要求电影本身不能固守在产业和机制的框架里面,更应该展现出一种开放的胸怀、对话的能力、展望的气度。一方面是与其他的艺术门类(比如文学、电影、戏剧等)展开更为丰富多样的共生关系。今天的电影越来越具有“后(post)”与“拓展(ex)”的趋势,它的媒介在变化,它的观影环境在变化,甚至观影方式和体验都在发生广泛巨大的变化。因此,电影的发展和生存,也必然要以主流产业为依托,更为广泛地分支蔓延到各个前沿的艺术领域之中。晚近以来,围绕“影像”的媒介本性所展开的电影艺术与影像艺术(甚至实验影像艺术)之间的互动就是一个生动鲜活的案例。

另一方面,电影既是产业,又是艺术,但同时亦可以是深刻介入到社会现实之中的“行动”。我们常常说电影应该在票房之外寻求更高的“社会价值”,但何种价值,又如何去实现和追求?我个人的感觉是,电影不能仅仅作为现成价值的传声筒,而应该利用自己在媒介和传播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更为深入地找到和现实的连接点。晚近的当代艺术往往强调艺术家同时应该作为创作者、研究者和行动者,晚近的国外电影中亦越来越多地主动采纳人类学和社会学考察的实践方式,这些似乎都可以为中国电影所借鉴。

最后,电影始终是一个交互的循环,因此观众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思想性并不仅仅停留在教学和训练,也不能仅指望导演和大师的艺术境界,而是也要依托拓展性的周边媒体来与观众展开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好的电影不应该仅仅是娱乐和谈资,更应该是激活讨论乃至争论的“话题”。未来的中国电影,也许可以作为建构良性而活泼的公共领域的一个有力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