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的几点思考

2020-09-27 23:15周倩岚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幼儿

周倩岚

摘  要:本文通过个案的干预实践,旨在思考促进幼儿发展的家庭艺术教育指导策略,希望可以对学前儿童家庭艺术教育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家长在实施家庭艺术教育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艺术教育观,要营造家庭艺术教育特有的环境与氛围,选择符合孩子需要的家庭艺术教育内容,此外提高家长自身的艺术素养也是提升家庭艺术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幼儿;家庭艺术教育;家长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3-0017-02

家庭艺术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成长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学前儿童的一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素质的普遍提高,家长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虽然许多家庭都会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由于家长本身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自身对艺术缺乏深刻认识和理解,因而在实施家庭艺术教育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根据自身的一些家庭艺术教育经验,结合案例对家庭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儿童艺术教育观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带有应然和价值判断的色彩。”要对儿童进行教育,首先就应该了解什么是儿童,应该要树立怎样的儿童观。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构筑经验的大厦,而不是由成人给予他们现成的知识或者是技能。当家长们在为艺术教育到底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素养还是为了让孩子有一项技能烦恼的时候,当功利性和超功利性在脑海中的斗争不分胜负、难决高下时,家长朋友们不妨静静地想一想,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的孩子?因为没有谁比家长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了,给孩子的小脚穿上适合的鞋子,孩子才能跑得更快,不是吗?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艺术教育观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他们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同的艺术,有的时候家长并不需要强求,一定要孩子掌握某些技能,因为艺术是无声无息的,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传达着艺术的气息,艺术的种子就悄然播撒开来了。家长们不用担心,也不用着急,只要静静地播撒艺术的种子,满足孩子的需要,等待美的發芽。“儿童艺术教育不应该是专业化的艺术教育,而应该是一种普通性的艺术教育。”专家是这样认为的,而学前儿童家庭艺术教育也应该是一种普通性的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艺术不用你仔细寻找,因为它就在你身边,艺术教育不用端正架势,因为它润物无声。

2.营造家庭艺术教育特有的环境与氛围

(1)在家庭艺术教育中建立平等对话的亲子关系

在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既是学前儿童的父母,同时也充当着教师的角色,家庭艺术教育经常会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如果家长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和学前儿童进行交流,用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和学前儿童相对,用轻柔亲密的动作与学前儿童互动,显然能够增进亲子感情,让学前儿童感受到爱。笔者在以下案例中尝试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引导幼儿X缓解练习的枯燥:

在案例“巨人的脚步”中,幼儿X的手型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力量很小,我让他抬高手指,但是提醒多次仍旧无果。我想了一个比喻,我对幼儿X 说:“你弹这个曲子的时候每个音都是很重地弹下去的,就像巨人的脚步一样,巨人走路的时候把脚抬得高高的,然后踩下去的时候地都会抖一下。”然后我跟他一起站起来,模仿“巨人的脚步”。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缓解机械性练习的枯燥,帮助其增强对于钢琴练习的兴趣。

(2)注意家庭环境的布置

每位家长的审美和品味不尽相同,所以,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和家长审美取向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家庭所呈现的家庭艺术教育“磁场”肯定是不同的。这个时候,家长起到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们如何把握环境中透露出来的“真正的艺术信息”,这就需要家长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后面将会提到的家长的艺术素养问题。

3.选择符合孩子需要的家庭艺术教育内容

(1)家庭艺术教育的内容是贴近学前儿童生活的

“教育即生活”,这是教育大家们所倡导的,艺术教育就是需要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的。只有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儿童才愿意接触艺术,才会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而将家庭艺术教育融入家庭生活中,将身边无处不在的艺术的影子变成孩子眼前能够看到的美丽图画,孩子会更加容易接受艺术的熏陶。

(2)家庭艺术教育的方式是注重感知体验的—运用艺术与游戏的内在联系

艺术需要去体验和感知,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是具体的、形象的,这就需要家长用感性的方式去帮助学前儿童体会艺术带来的变化,或者是含蓄的、或者是夸张的、或是持续的、或是短暂的,艺术带来的变化是奇特的,需要去体会才能感受到。例如,在练习调音连音与调音比较多的曲子《顽皮的小妖》时,我就和他一起站起来,假扮成小妖“跳舞”,连着走一步然后跳一步。幼儿X的体会慢慢加深,当他回到钢琴上的时候,他明显能将连音和跳音区分开来了。而跳音的部分我就让他回忆“黄豆掉在地上”的情境。在练习优美的曲调《加线练习曲》时,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幼儿X想象成是蝴蝶在飞。

(3)孩子的艺术孩子自己去评价

孩子需要怎样的艺术,他自己最清楚,而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考,能够去评价自己的艺术。成人通常习惯性地去充当一个评判者的角色,来判定孩子的艺术是美的或者是不美的。艺术并不只有美和不美这样的评价方式,孩子在感知艺术的过程中获得的一切体验,只要孩子将它们说出来,就是他自己的体会,而这个是比任何教育都来得重要的东西。

(4)学前儿童家庭艺术教育需要交流

家庭艺术教育是需要交流与沟通的,首先表现在同伴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大部分学前儿童家长都比较赞同让孩子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唱歌跳舞,同伴之间在一起,可以激发起其对于艺术的兴趣。学前儿童和同伴在一起,可能比与成人在一起更加能表现其创造性与想象力。家庭艺术教育需要交流与沟通还表现在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家庭艺术教育的经验,能够帮助家长之间共同发挥聪明才智,寻求更好的家庭艺术教育方法。

4.提高家长自身的艺术素养

家长的艺术素养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他对孩子进行家庭艺术教育的质量,家长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便利性、日常性和亲密性,是提高艺术教育有效性的有利条件。如果家长的艺术素养高,热爱艺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学前儿童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

(1)热爱艺术,热爱儿童

家长要提高艺术素养,首先要热爱艺术,唯有热爱,才能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也只有家长热爱艺术,才能引导学前儿童去热爱艺术,当失去对艺术的爱的时候,艺术的美就完全被遮蔽起来了。家长们自然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家庭艺术教育需要家长们将自己的爱用艺术加工,用时间承载,用心思雕琢。

许多学习乐器的幼儿在新鲜感过去后就会想放弃,练琴是枯燥的,但是还是有许多的学前儿童家长为他们的孩子选择了钢琴学习,家长出于的目的可能不同,但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把琴弹好。而那份坚持,需要家长和孩子一同承担,而坚持的动力就是家长对自己孩子无限的爱与耐心。

(2)亲身经历或者通过各种媒介增加自己的艺术体验

要带着孩子一起体验和感知艺术,首先家长得有一定的感知和体验能力。家长可以多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听听音乐、看看画展之类,多接触艺术。现在的家长工作繁忙,但是与各种媒介的接触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络、电视等,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平台了解关于艺术的各种知识,逐渐增加自己对于艺术的感知和体验能力。

(3)捕捉身边“美”的事物

身边不缺少美,有的时候就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家长作为家庭艺术教育的实施者,需要不断发现身边美的事物,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去感知和体验。艺术并不只是纯粹的,它会和各种事物混杂在一起,去捕捉它,将它带到孩子的面前;或者,将孩子引导至艺术的田野,讓他们尽情地享受艺术,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自己去寻找美在哪里。

社会舆论往往会影响个体的观念,家长的功利性艺术教育观念应该受到了社会氛围的影响,当今社会的竞争异常激烈,让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知识有时候并不是出于家长们的本心。家长们也希望孩子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社会导向希望孩子们都早早地学习许多知识技能,家长出于无奈也逼着自己的孩子学习。学前儿童家庭艺术教育也会受到这样的功利思想影响,但是艺术与功利性显然是矛盾的,家长们就要积极地对于社会的舆论进行筛选和过滤,选择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观念,舍弃一些不正确的观念。

猜你喜欢
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