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的语法王庆松:消费主义的疑问

2020-09-27 23:16沈孝怡
摄影之友 2020年9期
关键词:跟我学田野艺术家

沈孝怡

?王庆松,《跟我学》,C-print,120cm × 300 cm,2003

?王慶松,《问它》,C-print,280cm × 180cm,2020

2020年7月11日,由崔灿灿策展,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了艺术家王庆松的大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艺术家1999年至今二十余年创作的重要摄影作品三十余件。作为亚洲摄影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王庆松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启了摄影的另一种讲述方式:后现代的语法,大场景的摆拍,震撼的视觉,通俗易懂的大众美学和平民视角,其间混合了绘画、舞台、电影等多种语言。王庆松的镜头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种种变革。他的作品集像是一本浓缩的历史,鲜活的画面,记载着现实和欲望的改变。

走进展览现场,最新作品《问它》以纪念碑般的体量,在展厅中央出现,“记录”的却是最代表当下生活的商品品牌,对面则是承载历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侧面展墙上是觥筹交错的《老栗夜宴图》与“伤残惨重”的《临时病房》《新女性》的造作浮夸与追寻时尚的《快乐健身》,两相呼应。在比邻的小空间里,经典系列《跟他学》《跟我学》《跟你学》并排陈列。

《跟我学》曾作为当代华人单幅售价最贵的影像艺术作品卖出31万美元的高价。是跨度十年的三部曲:《跟我学》《跟他学》与《跟你学》中最早的创作,其主题围绕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在《跟我学》中,“我”象征着混乱教学秩序的“教授”,照片中“我”手持的教鞭,伏在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案上,案头摆着的青花瓷、可口可乐和地球仪,黑板上写满了中英文,其中最醒目的那行中文字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样一张照片同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语式代言;在《跟他学》中,“他”是由王庆松扮演的“书呆子”;而《跟你学》中,“你”是一群埋没在书海中的“老学生”。三部曲与王庆松的其他系列作品一样,影像呈现着壮观的盛景、丰富的色彩,密密麻麻的信息和细节铺满画面,震撼的视觉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让人忍不住去寻找隐藏在画面之下艺术家作品背后的“谜底”:“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异化。在拍完《跟我学》后的十年,王庆松才开始拍摄该系列的第二张,十年间他一直在寻找创作灵感。直到有一天他来到垃圾厂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书”,发现有很多塑料包装完好没有开封,这样的场景触动了他,于是有了后续《跟他学》的主题。他在书架上放置了20吨从废品站回收的书籍,让它落灰,长出霉点,接近“垃圾书”的状态。这些创作背后的故事与作品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杂糅在一起,更让人们有兴趣去寻找其作品与现实的相似与不同。

?王庆松,《跟他学》,C-print,130cm × 300cm,2010

?王庆松,《跟你学》,C-print,180cm × 300 cm,2013

《问它》作为 2020年的全新作品,在展厅中占据中心位置。不难看出其与过往作品的关联。各种彩色广告传单上用画笔勾勒的商标,它在形式和信息上,汇集了反复出现的广告和字符元素,延续了王庆松创作中最为核心的“消费主义景观”。巨大的问号,揭示了艺术家 20 多年的作品中的一贯立场,从未停止的对世界的怀疑与疑问。当《问它》以丰碑般的体量伫立,作品似乎在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发出提问,然而提问背后这一行为的结果将会如何,仍然让人困惑。

另一新作《在希望的田野上》作为展览主题,作品中艺术家穿着白色衬衣,黑色西装,系着红色领带,神情庄严。在这幅肖像前面,摆着上百张对这幅肖像的写生作品。它们来自由普通的艺术考生、街头肖像画从业者、艺术爱好者甚至完全不懂绘画的人组成的“写生团”。艺考班乌泱泱的考生,对着一个模特写生的场景被王庆松直接借用,但艺术家巧妙地将模特变成了自己。作品指向艺考和大一统艺术教育模式的表层意图,似乎再明显不过,但这只是创作者的表达点之一。《在希望的田野上》取自80年代的经典歌曲。这首妇孺皆知的流行歌曲,对于彼时80年代初刚刚失去父亲、还在荆州丧失着生活方向的年轻人王庆松,则像是一把将他从谷底拉回的力量,他曾在希望的田野上找到了艺术和生活的答案。如今,40 年的时间过去了,歌曲与王庆松之间,从曾经的理想到当下始料未及的变化之间,就像命运与时代、回忆与未来一样成为永恒的话题,令人唏嘘。

如人所说,或许真正让人感动的是当年的政治波普、艳俗艺术已经愈发地成为一个个历史词汇的时候,王庆松依旧在持续地洞察社会生活,不断地创作,并延续和发展他的脉络。

猜你喜欢
跟我学田野艺术家
田野作品选
捉迷藏的绿
秋天的田野
田野风光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跟我学看图,教你会计算
跟我学
跟我学英语
跟我学拍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