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尧
在大漠戈壁,红柳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它以戈壁为家,大漠为伴,盐碱腐蚀不了它的根须,干旱也摧不垮它的魂魄。它始终挺起以柔克刚的坚韧,从善如流,积沙土为丘,把飞扬跋扈的沙砾踩在脚下,筑起一座精神高地和堡垒。
新疆几代兵团人,如同戈壁红柳一般,用屯垦戍边的坚强与担当,诠释着红柳精神。自1954年成立之日起,几代兵团人在天山南北荒原戈壁开垦出1400万亩耕地,建起了石河子、五家渠、奎屯、北屯等一批垦区新城和172个农牧团场,建立了58个边境农场,扼守着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成为祖国西部边境线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驻守西北边陲,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只有倒下的胡杨,却没有趴下的红柳。1958年,农二师吹响了进军塔里木的号角。塔里木垦区的团场大多处于塔里木河下游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北边缘。塔里木兵团拓荒者,在人迹罕至的沙漠荒原上实现了“戈壁沙滩变良田,万古荒原建花园”的理想。如今的塔里木每一个农场都涌动着千里稻菽,粮山棉海。在西起英格海子,东至蒲昌的170多公里狭长地带,构筑起了一条锁“黄龙”、护农田的绿色长城,整个垦区全面实现了林网化。昔日被判为“死亡之海”的塔里木已变成了粮丰棉盛、林茂果盈的“希望”之海,昔日神话已变成永载史册的现实。
“活着,屯垦戍边;死了,骨埋天山”,这是兵团人创业时期的豪言壮志。也是创业年代兵团战士的真实写照。新疆占祖国版图的1/6,仅边防线就有5000多公里长。而兵团58个边境农场2000多公里的边防林带,却成为一道保卫祖国尊严的绿色屏障。新疆有多大,兵团就多大,哪里有情况,哪里就有兵团的战士。他们踏着父辈们的足迹,把“屯垦”与“戍边”两个重任一肩挑起。
一部当年《边疆处处赛江南》大型纪录片和它主题曲一时走红全国,曾吸引和感召祖国一大批有抱负有理想的热血青年奔赴新疆兵团。
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身边有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叔叔阿姨、以及我的父母,他(她)们宛若戈壁红柳,在兵团各行各业绽放着青春芳华。曾多次重返新疆兵团的我,无论乘坐火车或大巴,穿行北疆或南疆,只要看到公路两旁一排排挺拔的钻天白杨,或者沙枣树组成的林带,胸中总会被一股暖流搅得汹涌澎湃。
一部以新疆兵团人戍边创业为题材的电视剧《戈壁母亲》,让250万新疆兵团人充满激情地回顾了祖辈们屯垦戍边的光辉历史,也让曾在兵团度过青春岁月的我,眼含热泪、激情澎湃。
2013年金秋时节,在结束兵团会议第三天,会议安排大家前往石河子市参观。大巴载着我们穿过晨练人群的石河子广场,径直驶向兵团军垦博物馆。在讲解员带领下,我们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兵团事业的奠基人王震、陶峙岳、张仲翰将军塑像,以及他们的生平事迹。展厅陈列出的一件件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和一幅幅垦荒年代的黑白照片,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他们身临其境感受红色兵团精神,并为兵团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伟业赞叹不已。
在兵團石河子市委大楼前的广场上,有一座雕像深深吸引着游人:光着脊梁的士兵,拉动着一柄深深切入土地的铁犁,匍匐前进……这就是著名的“军垦第一犁”雕像。人们在石河子旅游,总会到这座雕像前参观、留影。我猜想:他们是前来体味祖辈们当年创业的艰辛,还是慕名远道而来的游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每个前去观看雕像的人,他们的灵魂都会受到震颤,而且心中定会涌起那段关于历史的波澜……
巍巍天山,请你记住兵团人;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呀,请不要忘记兵团人。因为,他们是共和国创业时代最可爱的人!
我爱戈壁的红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