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古诗教学

2020-09-27 23:08吴贻康
江西教育C 2020年9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古诗词

吴贻康

古诗是高度凝练的文字,一首诗便是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书,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读诗,就像品茶一样,入口感觉苦涩难懂,但却回味绵长,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需要细细品味方可探知其韵味。但古诗距离人们的生活遥远,以其隐晦的意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以小学古诗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信息技术下小学古诗的独特魅力,供教育同仁參考。

一、基于信息技术,描绘文章画面

古诗的独特魅力在于意境之美。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诗中意境转化为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在声音、色彩中去感知,这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诗词,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用画面展示,诗歌十分注重画面感,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诗中形象和现实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将诗中描绘的画面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咏柳》这首古诗包含了丰富的形象,有柳树、风、剪刀等,但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表述不能传达作者对柳树的情感,根据诗中意境笔者绘制了一幅画:画面中一对对燕子正在随风摇曳的柳树上歇息,图中燕子的惬意、春风的荡漾、柳树的高大相映成趣,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到了诗的意境中。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传达诗中情感,有利于学生带着情感去思考问题。

二、基于信息技术,体会古诗语言

作诗讲究词、句、平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主词,利用信息技术逐步推敲,体会诗人用词的妙处。例如《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这个“吹”字用得十分巧妙,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述学生无法理解,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让这一问题轻松地得到解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问学生“吹”字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诗人此处用了“吹”而不是“来”。接着出示课件:一片荒凉的土地上,不见一株植物,而春风微微吹过,小草焕发了新的生机。课件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让学生感受了生命的顽强与活力。学生此时兴趣正起,他们通过观察看到了微风拂过的大地,小草露出了脑袋,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文字表面的含义,而且深刻体会到了文字蕴含的色彩。

三、基于信息技术,感悟诗中意境之美

古诗当中的意境,意就是文中情感,境则指的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就是要在诗人刻画的画面当中领会作者所传达的情感。以刘禹锡的《望洞庭》为例,诗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描绘了一幅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美景,给人们展现了洞庭湖的独特之处。但是,诗人描绘的仅仅是这样一幅画面吗?当然不是,单靠文章的简单分析很难读懂诗人的真情,而此时教师完全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的空灵、宁静、和谐远景画面,再将镜头拉近聚焦到洞庭湖中的光色,以体现出诗人对洞庭风光的无限喜爱,表现诗人不凡的气度和清奇的情致。

四、基于信息技术,领会情感之美

古诗的平仄、韵律之美,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由情入境,领会到了古诗词的意境美之后,还要通过学生的诵读感受诗词的语言之美。有情感的朗读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不断地体会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形成了语言美和音乐美,在挖掘古诗词美学价值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都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泊船瓜洲》的朗读中,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在京口和瓜洲之间距离之短行船之快的画面中,感受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接着再播放古筝伴奏的朗读去感染学生,为学生的朗读语气、语调等做好示范。在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朗读技巧后,再让他们跟随录音去读,学生很快掌握了这首诗的韵味,同时感受到了诗词的美好。诗词和音乐密不可分,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将诗中情感和韵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以情动人、动己的教学目的,并最终在对诗词的理解中提升朗读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潭东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