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龙
课程概述
系列课程针对小学5年级学生,以齿轮传动为主题,综合利用上海科技馆“智慧之光”展区“飞翔的公牛”“动力传递”等互动展品、展项,以审辩式思维、基于实物的学习和做中学为教学理念,开展基于科学、工程实践、艺术人文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通过展览参观、互动体验、实践探真、设计制作相结合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了解齿轮传动的运动方式和啮合条件;了解齿轮传动的作用和特点,认识并运用齿轮比;认识不同的齿轮变形及组合,了解齿轮传动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形成审辩式思维;培养逻辑力及创造力;培养勇于不断试错的探索精神。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创新意识,能听取与分析不同意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养成分享与协作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悟齿轮传动的应用及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懂得科学技术能够为人类造福,科学技术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科学与艺术人文相结合可以激发大众的学习及探究热情。
教学过程
第1阶段:齿轮初探——认识齿轮的作用及特点
以齿轮发条玩具及日常生活中齿轮的应用为导入,利用齿轮实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动手实验获得直接经验。进一步利用不同齿轮的组合,引导学生自行总结齿轮的作用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拆解并制作手摇风扇,进一步加深对于齿轮比的认知,认识到多级传动能进一步提高传动比。
教学分析: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已經知道齿轮传动的作用,能够搭建一些简单机械,但是还不够全面,对于齿轮传动的实际应用知之甚少,并且学生也很少有机会能拆解及观察一些机械的内部结构。
第2阶段:实践探真——探究齿轮的变形形式
带领学生参观上海科技馆“智慧之光”展厅中“飞翔的公牛”和“动力传递”展项。观察“飞翔的公牛”翅膀衔接处的机械结构;体验“动力传递”展项,观察不同箱体中的齿轮变形的运动特点,并记录各自的应用。之后,让学生观看介绍中西方古代机械的视频,观看古代运用到齿轮传动的机械,发现视频中的古代机械与展项中机械结构的相似与关联。最后,指导学生运用材料还原达·芬奇的扑翼结构。引导学生思考扑翼结构与“飞翔的公牛”的关联。过程中要求学生探究如何使翅膀的挥动角度尽可能最大。
教学分析:学生在第1阶段的学习中,对于齿轮传动的作用和特点及齿轮传动比有了一定的认知,具备了进一步探索齿轮传动的热情。“智慧之光”展区的2个展项及达·芬奇扑翼结构的还原,二者具有关联性,并且具有知识点的迁移性,能够展示齿轮的多种变形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获得直观经验并反思。
第3阶段:探寻钟表——钟表里的机械与文化
向学生展示机械钟和机械表机芯,展示钟表内的机械结构。讲述“击溃牛顿的钟表匠”的故事。以钟表为例播放视频,以直线排列的全新方式展示机械表机芯的内部结构。进一步指导学生组装透明的机械钟,认识机械钟各部分分别由动力、传动、调速3部分组成。组装过程中制造冲突并提出反思。最后,指导学生正确校时,认识多级齿轮减速的运用。
教学分析:融入情境教学,以钟表匠的故事展现工匠精神的内涵。解构、重组钟表结构,让学生掌握一种解构的学习方法,将复杂的机械原理化繁为简。利用透明的机械钟组件安装,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审辩式思维,从而认识到钟表内各个轮系的传动顺序与齿轮比,并能真切获得一次作为“钟表匠”的体验。
第4阶段:放飞创想——制作机械联动装置,诠释机械原理
学生利用材料在A5面积的底板上完成一套齿轮联动装置,让齿轮讲故事。利用不同齿轮,结合其他简单机械结构,设计不同场景,以此丰富设计内容,比如1个故事场景、1个日常生活场景、1个实用小创意等。教师从设计性、美感、顺畅度、难易度、机械组合数量等多方面评分,选出优秀设计作品,从创意和机械传动的合理性角度出发,作为综合评定依据。
教学分析:经过前3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齿轮传动及各种变形形式有了全面的认知,经过做中学,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学生渴望将学习成果及创意在各自的作品中呈现。点评环节以鼓励为主、纠正指导为辅,鼓励学生将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延伸至生活中,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特色分析
课程设置灵活,作为系列课程可供学生团体于假期实施,亦可根据不同年龄受众及侧重点独立实施前3项子课程。
以探究为目的进行实践,基于科技馆展览资源,融合文化内涵,真正体现利用科技馆展览资源的STEAM+课程的意义。
用重组与解构的理念,将复杂的机械结构化繁为简,突出齿轮传动的实用性及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及试错,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审辩式思维能力。
在创设的情境中,将科学与艺术相融合,完成一项设计任务,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效果评估
课程对学生的考评记录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方面内容。馆内科学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的课程实践,记录学生过程中的表现。每次活动后,学生填写课程实施过程记录表,记录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困惑、反思,馆内导师回收记录表,填写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每个学生形成一套实践过程记录表,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内容。
评估发现,参加本课程的学生在审辩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维度上都有所提高。在最后的项目总结中,学生提到自己对设计成果的看法、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联系等,这些都让科学教师感到融入审辩式思维的重要意义,并认为这些学生未来可期。
总结与思考
“齿轮大不同”系列课程是STEAM+融合新时代下审辩式思维教育的全新实践。课程以齿轮传动为核心,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和总结激发学生审辩思维的发展。每个阶段都从基于实物的学习、基于实物的探究中得到答案,最后的成果设计制作和汇报,类似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形成一个微成果。课程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了学生思维的锻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每个阶段课程的顺利实施也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以及对相关知识之间的理解程度息息相关,这就要求课程整合相应跨学科的学习内容,整合学习内容也更有利于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