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兰 王洪峰
摘要:农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就是循环经济,同时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来说,同样在于循环经济。在现阶段智慧世界这一理念不断提及的背景下,逐渐涌现了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多个概念内容,而在农业发展中融入智慧农业,则能够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文就聊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阐述智慧农业下聊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可行性对策,希望能够为聊城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在传统农业技术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而借助多样化的现代技术手段如传感器和软件等,全面且系统化的监管农业生产,促进智慧化的传统农业得以良好形成,这就是智慧农业概念内容。智慧农业具备的显著特征体现在高效、智慧化等方面,能够促进农业耕作效率有效提升,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得以不断提高,为农业资源充分利用提供保障的同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而有效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
1 聊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文化素质较低的农业生产经营者缺乏强烈的循环农业经济意识,也难以重视清洁生产带来的巨大效益,因而阻碍循环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其次,有待改善的农业生态环境。受工业生产影响,土壤酸化以及板结现象较为严峻,加之不协调的养分供应、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农产品品质,制约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1]。此外,立足于当下聊城市农业生产方式,家庭型小农经济仍然是全市主要的农业生产形式,且占据主要优势的仍然是传统农业生产,不具备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因农业循环经济在农业经营规模方面的要求较高,但现阶段农户循环利用开展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所以难以保障顺利的循环农业发展。最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都使得一些农业并未进行计划性的农业生产,生产的盲目性、较少的带头企业、以养殖业为主的大部分企业以及较少农业产品加工企业等问题的存在都极大程度阻碍着聊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2 聊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2.1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和推广
智慧农业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的就是技术,因此应在技术方面加强研究和推广力度,确保农业生产中能够全面的应用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科技水平的要求往往较高,在传统以及现代化农业过渡到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尤为关键的就是技术的支持,因此在对3R原则进行重点强调并实施的基础上,需要将各级生态示范区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场和科技园等组织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确保有效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2]。在研究并改进传统初级循环农业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清洁农业生产、生态化农业规划、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回收利用等多个方式来逐步优化,确保与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相匹配,促使在企业、区域和各区域间形成能够循环流动的物质和能量,保障平衡性的实现。
2.2 构建现代化农业智能监控系统
智慧农业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对接示范基地部署监测站以及高清视频监控设备数据,进而立足于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构建农业物联网监控管理系统方面加强力度,确保充分發挥空间分布监测以及视频监控等功能,同时也能更好的指导农事,借助监测站和视频监控设备数据的应用,能够将农作物以及水产品生长周期情况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全面掌握生产过程信息,促进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平台以及农业大数据中心得以良好实现,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此外,智慧农业背景下还可以在云服务模式应用方面加强力度,借助云服务器对系统部署加以注重,确保云服务能够向农业企业以及生产基地方面进行全面的覆盖。
2.3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极大程度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中的众多消费者开始越来越重视产品品牌,在品牌认知程度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基于品牌价值的利用能够有效激发消费者和产品间共鸣,在产生品牌共鸣的背景下,就能够紧密联系品牌和消费者,对消费者来说,一种识别标志就可以称之为品牌,其象征的是产品品质以及消费者个性等内容。基于此,在智慧农业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针对智慧农业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加强力度,确保有效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促使社会和市场高度认可智慧农业农产品和产品品牌,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4]。
3 结语
智慧农业下聊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首先需要考虑到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立足于智慧农业、农业循环经济要求进行积极的优化和改进,确保借助智慧农业不断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博,黄敏佳.乡村振兴中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6):110-114.
[2]乔恒博.智慧农业发展中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19(20):125-126.
[3]刘宏笪,张济建,张茜.我国“智慧农业”研究态势与发展展望[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10):6-11+175.
[4].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规模前景趋势分析[J].新农业,201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