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而应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能做什么。
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这是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作文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并不难理解,它表达了一个较为显豁的意思:有人认为应该关注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而非一味地计较自身所短缺的东西。
题目中“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这句话,给考生提供了较为自由的讨论空间:考生可以结合日常经历和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在“无尽的比较、索取”和“充分挖掘现实基础”之间该做何种选择。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因为面向未来的发展既离不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也离不开以现实为根基的规划和行动。如若人们只有对未来的憧憬,一味计较当下所缺少的,他将束手束脚,永远在美梦和骨感现实的两相对照中焦虑迷茫,一事无成。如若人们万事以现实为网,约束开阔的思维,不做勇敢的想象,那么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诸多创造、创新就会黯然失色。对当下的不满足,也是一种前进的動力。材料中有一个关键词“现在”,现在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和发展特征呢?这需要考生积极思考,展开探讨。思考和探讨的结果可以作为选择时重要的参考依据。比如,现在真正短缺物资的人没有过去那么多了,但我们好像更倾向于获取更多东西来追求内心的安全感,只是这些东西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我们能不能克制住内心被刺激和放大的欲望,珍惜并充分挖掘拥有之物的多元价值?每一位考生都可以结合自己对当下时代的观察,做出自己的选择与行动。
适用素材
相关科学的发展历史。
运用示例
脚踏实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无须去想“如果”,只专注于思考“我现在可以干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实际出发去办事,可以采取现阶段最为可行的方法,从而获取最好的结果。我国在20世纪自主研发核武器时根本没有大型的计算机来进行快速计算,可我们并没有纠结于我们缺少什么,而是调动一切现有资源: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打;没有国外专家指导,就自己摸索、自己设计,最终有了原子弹、氢弹的试爆成功。19世纪末的化学家做实验时需要鉴定有机产物,但当时根本没有光谱等现代手段,不过他们并不纠结于此,而是着眼于现实,用蒸馏的方法一点点地分离产物,推动了人类认知的进步。可见,脚踏实地地思考,可以让我们做出成绩。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陈秋瑞
适用素材
《蜀鄙二僧》。
运用示例
做出改变从而实现自己的切实做法绝不是抱怨和空想,而是准确评估自己所拥有的,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行动。我想起蜀之鄙有二僧,一贫,一富。当富和尚还在抱怨去南海的艰难并奢求拥有一条豪华的帆船时,穷和尚已经带着一瓶一钵和信念出发了。当有些大学生还在大学里浑浑噩噩、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功名成就时,乔布斯已经选择在车棚里搭建自己的世界和世界的未来。真正的梦想家总是通过行动来实现理想的,真正的完美主义者总是先审视自身所有再积极实践来追逐极致的。所以,赶快想想我们凭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能做什么,并迈出那一步吧!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丁乐俊
适用素材
哲学家关于“活在当下”之言的灵活运用。
运用示例
正如哲学家所言:“谁活在当下,他就永远地活着。”当下是人们能够实实在在触摸到的,能够通过努力去改变的。有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最切实可行的做法就是马上开始研究、实干,而不是沉浸于自己理想实现时快感的幻想。虽然许多人因当下和想象中的未来距离遥远而苦恼,但时间不应成为束缚有志于贡献和创造价值的人的枷锁。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发现自己本来缺少的东西慢慢已得到,抑或是本来缺少的东西只是沧海一粟,不再那么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当下,我们才能筑牢理想的基石。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沈同
唯有行动才能弥补缺憾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陈宇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生活中常会有不尽人意之事,总会存有一些瑕疵与遗憾。
泰戈尔曾说过:“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当一个人无止境地纠结于他所缺失的事物时,他便极有可能失去本可以拥有的东西。即便他没有在对缺憾的追悔莫及中自暴自弃,也会因为过于关注过往而忽视现有的东西,从而失去充分利用其价值的机会。
往事木已成舟,与其过多地回想徒增伤悲,不如对当下所拥有之物予以更多关注,另辟蹊径。当转换视角去思考现有的东西能做什么的时候,才会有所行动,而有所行动,才会真正有所改变。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苏洵幼年不爱读书,二十七岁才有读书之志。若是他一味处于对自己学迟的慨叹中,便不免要将自己锁入习得性无助的自卑桎梏之中。好在他并未郁结于此,而是凭借才智与意志最终成为北宋的文学大家。《颜氏家训·勉学》中有言:“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纵然已经比别人少了很多学习的时间,但只要开始学习,“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总还是不嫌太迟的。而谈及行动带来的改变,不能不提越王勾践。他并未沉湎于国破的悲伤回忆中,而是卧薪尝胆,终换得“三千越甲可吞吴”。
不仅如此,想想凭现有的东西能做什么,也有利于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价值。毕竟凡物难以尽用,又有多少人能像陶侃一般利用当年伐木做舟留下的木屑来布地,解决“听事前,余雪犹湿”的困境呢?其实,许多所谓的缺失,都不乏可以用来替代的东西。当你过多地关注自身所缺的时候,便难以将拥有的东西发挥到极致,这就有可能错过了发现缺少事物的替代品的可能性,而替代品甚至有可能优于我们以为的“缺失物”。想当年,人们缺少锗元素做半导体,便通过另辟蹊径地寻求替代品,这才找到了性能更稳定、价格更便宜的硅做半导体。
当然,适当地思考缺少的东西也是有必要的。思考缺少什么,便明确了需要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明白了自己的缺失,也就避免了陷入自负的蒙蔽之中,对于目标有了更理智、更清晰的认识。
名师点评
本文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向读者娓娓道来,层层解惑:以“生活中常会有不尽人意之事”为由,消解人们对于“事物短缺”的焦虑感。接着,步步推断“计较缺失之物”这一心态可能会带来的后果,论证“对当下所拥有之物予以更多关注,另辟蹊径”这句话的合理性。由此,顺势提出应“转换视角”“有所行动”的观点,并以苏洵、勾践等具有文学性和历史性的事例加以论证,并提出了“替代品甚至有可能优于我们以为的‘缺失物”这一观点。本文引证、例证妥帖精当。(陈天娇)
立足当下,思考未来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瞿昱炜
曾国藩曾言:“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诚如斯言,我们当活在当下,而不应去刻意逢迎未来的事情。李时珍为著医书,从自己已有的医书看起,从可以找到的草药试起,一点一滴,最终著成中医典籍《本草纲目》;樊锦诗不惧恶劣的环境和条件,在敦煌一待就是五十余载,为莫高窟文物的保存做出了突出贡献。如若只是在意自己缺少什么,而不去尝试用现有的东西去创造价值,那么,事情只会停留在徒劳的空想上,人也只会止步不前,唯有立足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创造,方能走向远方。
当下社会,人们往往会被欲望的樊笼禁锢,一味在意自己所缺少的东西难免会被物欲异化,陷于迷茫中,从而忽视自己已有的东西,迷失在前行的路上。所以,我们应当关注自己现有的事物。然而,一味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现有事物之上,割裂了对于自身、对于未来的思考也是不可取的。不思考自己所缺之物,到头来只会故步自封。对于自身所缺的思考,像是一种纲领性的指引,不仅给予我们运用现有事物的大方向,更给了我们向前进步的推动力。一旦缺少了這种思考,人们就会无目的地重复工作,即使不断运用现有的东西,创造出的价值依然有限。举个例子,在没有飞机时,若人们只想着现有的公路和汽车,而不去追求更高速、更便捷的交通工具,那么,最后被发明出来的,很可能只是速度更快的汽车。
反观当今社会,一味地空想和无目的地工作,终将陷入平庸。要摆脱这种困境,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行动的魄力,挣脱自我封闭的茧房。实际上对于缺少之物的思考,并不等同于空想,它可以是我们前进方向的指引,但前提条件是我们要有思考当下的魄力,更要有结合现实创造未来的魄力。
所以说,我们在着眼于现有的东西的同时,更应该去思考自己所缺之物,敢于想,敢于实践,二者相辅相成,既要立足当下,更应思考未来。
名师点评
文章结构清晰且有条理,开门见山直陈观点。由曾国藩之言与李时珍之例充分论证“立足现实”“创造价值”的合理性,并结合当下社会中人们被物欲异化、蒙蔽的特点,进一步肯定“立足现实”的重要性。作者敏锐地意识到一味关注现实也有弊端,于是提出应以“自身短缺”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指引”,并举交通工具飞速发展这一实际案例进行论证。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再谈对当今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深入揭示出这道材料作文题的现实启示意义。(陈天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