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诘难,破茧生辉

2020-09-27 09:50田田
莫愁·智慧女性 2020年9期
关键词:智利诗集创作

田田

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第一次降临拉丁美洲,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诗歌倾动了世界。

出生在智利维库尼亚小镇的米斯特拉尔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父亲在她3岁时弃家出走,只留下茅屋边的一方小花园和一摞随性创作的通俗诗。米斯特拉尔在识字后欣喜地读阅它们,爱上了文学。与此同时,祖母教她读《圣经》,母亲给她讲述儿时的趣事,同母异父的姐姐则教她识字……家庭中几代女性的温暖呵护成为她日后创作的主旋律。

9岁时,米斯特拉尔第一次尝试写诗,14岁起在报刊杂志零星发表,一个文学少女的敏感与迷茫在诗中隐约可见。

年轻的米斯特拉尔勇于追求爱情。她曾苦恋年长的葡萄园主,由于家境悬殊而被迫割舍;曾与诗人牟雷一见钟情,后来发现对方早有妻室;跟腼腆的铁路雇员相恋三年,对方却决定另娶他人,后来揣着他们交往时的明信片自杀而亡……米斯特拉尔自此不嫁,心中的创作火焰彻底喷发。

她写了三首《死的十四行诗》表达错综缠绕的爱怜、悲悯及仇恨,这三首诗参加圣地亚哥的赛诗花会夺得头奖。多年以后,她出版首部诗集《绝望》。许多不明真相者将这些爱情诗奉为“圣爱之典”。她颇为生气地表示,那绝非灵感,仅在记录现实和真实的表相罢了。

米斯特拉尔尤其偏爱女性题材的创作,她写过一首《最悲伤的母亲的诗》,关乎怀孕、分娩等诸多内容,而且辅以长长的注脚,旨在传达“在不纯者面前净化女性神圣时刻”的意图。在当时的男权主流中,这些内容倍遭非议,甚至连一些女性都暗示她应该删掉那些“羞于启齿”的章节。始终信仰“母爱至上”的米斯特拉尔对此丝毫不退却。

米斯特拉尔成为教师,在多所女子学校任教并一度担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她善于捕捉每个有利于母亲和儿童的瞬间。1922年,她应邀参加墨西哥的教育改革,第二年,由她選编的《妇女读本》成为当地女性的先锋读本之一。两年以后,她的第二部诗集《柔情》出版,字里行间饱含对母亲和儿童的颂扬。1938年,米斯特拉尔将第三部诗集《塔拉》的全部版权赠送给西班牙内战中的孤儿。

获得诺奖之后,米斯特拉尔以智利驻联合国代表的身份在美国旧金山负责妇女事务部的相关工作。那是一个刚刚组建的机构,米斯特拉尔一边摸索,一边继续将生活体会纳入为数不多的诗歌创作中。

从诗作《有刺的树》开始,米斯特拉尔的创作视角愈加广泛,底层女性的孤独、劳动者的艰辛无不令她动容。她依旧贯以朴素清丽的文风,但不再囿于个人情感的叹惋,而是更多地转向博爱情怀和人道主义。米斯特拉尔把最后一部诗集命名为《葡萄压榨机》,这取自她家乡的一种酿酒器具,隐藏着她独到而惊艳的生命感触:不惧重重诘难,终能破茧生辉。

1957年1月10日,米斯特拉尔在纽约病逝。遵照生前的嘱托,她的遗体被运回智利蒙特格兰德,葬在童年生活过的狭长山谷里。

当女性觉醒的浪潮在全世界涌荡,人们读懂了充斥在米斯特拉尔作品中的呼唤和给予。越来越多的智利女性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米斯特拉尔:毫无疑问,终生未婚未育的她拥有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坦诚的人性。她根本不是出格的卫道士,不是神龛里的圣女,亦不是逃遁的写作者。她在诗歌中完成了自我生长。她是拉美的理想之光,她是鲜活的她自己。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889年-1957年)智利诗人,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猜你喜欢
智利诗集创作
Jazz
欢迎回家
老顽童
截句选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
君儿的诗
诗人出书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