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珩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康复二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8)
中风就是脑卒中, 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残疾或死亡[1]。 发生中风后,可能诱发产生多种并发症,肩手综合征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 是指以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伴有同侧手痛与水肿为特征,有时出现手指挛缩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出现于中风发生后的1~3 个月内,针对这一并发症若未及时进行干预,可能导致肌肉萎缩,甚至关节畸形,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2-3]。 因此, 探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极具实际价值。 该论文于该医院选取2019 年1—12 月间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4],报道如下。
于该院选取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00 例展开研究分析,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50,康复训练)和观察组(n=50,康复训练+针刺)。 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女性患者分别有26 例、24例,年龄介于45~79 岁之间、平均年龄(52.31±8.91)岁,病程介于16~42 d 之间、平均病程(21.41±7.61)d;观察组患者男性、女性患者分别有27 例、23 例,年龄介于44~77 岁之间、平均年龄(52.11±9.23)岁,病程介于13~45 d 之间、平均病程(21.82±7.52)d。 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及脑出血诊断标准[5],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医中风诊断标准[6],符合1996 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7];(2)通过头颅CT 或MRI 明确诊断;(3)参与该次研究的患者均在展开前进行知情同意书签署,同时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认可支持该研究。 排除标准:(1)伴随存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能导致关节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的疾病;(2)存在精神异常等问题,难以配合完成治疗和随访的患者[8-9]。
对照组行康复训练,方法如下:(1)肢体摆放:患者必须保持患肢腕关节处于背屈位,仰卧位时患肩上抬,上肢自然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患肢下放一高度适中的软枕, 健侧卧位时胸前放一软枕,将患肢完全置于软枕上,保持上肢前伸,肘、腕和指关节自然伸展;患侧卧位时,将患肢轻轻拉出避免受压,置于前伸位,前臂外旋,手指分开,掌心向上[10]。 (2)上肢运动训练:功能训练顺序是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主要包括肩、肘、腕、指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 辅助主动运动主要包括协助患者上肢及手在正常关节活动度内进行运动,及训练手指的精细功能。 主动运动主要包括用患手或以健手协助患手练习日常生活动作,主动运动随着功能的恢复逐渐增加。康复训练1 次/d,1 次45 min,10 次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11-12]。
观察组行康复训练配合针灸, 具体方法如下:分别取患侧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环跳、风市、髀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冲、头针取对侧运动区,刺入后轻轻提插捻转, 得气后留针30 min,1 次/d,10次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13-14]。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日常生活能力和疼痛评分改善情况。 根据《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进行疗效评定,治疗效果评价等级可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患者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展开(0~10 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剧烈疼痛。 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所得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15]。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经康复训练所得治疗总有效率为72.00%, 观察组患者经康复训练+针刺所得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对照比较治疗效果组间差异[n(%)]
治疗前组间比较疼痛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升高,组间比较观察组均显著高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日常生活能力和疼痛评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s),分]
表2 日常生活能力和疼痛评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s),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疼痛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组别 t 值 P 值 t 值 P 值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 值P 值32.88±11.30 31.22±10.49 0.761 0.448 56.66±12.88 62.22±12.69 2.174 0.032 9.814 13.314 0.000 0.000 4.37±1.91 4.24±1.79 0.351 0.726 3.25±1.13 1.99±1.33 5.105 0.000 3.569 7.134 0.001 0.000
西医认为,脑卒中发生后会导致患肢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和血管痉挛,继而增加了末梢血流,诱发了局部疼痛和局部水肿,而肩手综合征则属于早期临床表现[16]。若水肿持续存在,则可能导致液体中蛋白成分持续沉积于细胞间,继而导致患肢肌肉僵化,最终对肩功能恢复产生影响。 中医认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于“痹症”、“风瘫”范畴,是中风基本病机在局部的表现。 中风后机体气血阴阳受损,加之长期卧床,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脉道受阻,不通则痛,继则出现患肢手部肿胀,肩、肘、腕等关节疼痛、活动不利等症状。该病为本虚标实,正气虚为本,瘀血、痰湿为标[17-18]。
该研究结果提示,对照组患者经康复训练所得治疗总有效率为72.00%, 观察组患者经康复训练+针刺所得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升高,组间比较观察组均显著高于或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针灸既可疏通经络,益气化瘀,调和气血,从而止痛,又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肩部和手部的泵血功能、受累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19-21];针刺可对局部丰富痛觉感受器产生刺激作用, 反射性引起患肢肌张力提升,从而对血液循环起到改善作用,进一步提升治疗;针灸能够促进正常神经反射恢复,继而促使没有完全丧失功能的肌肉快速产生主动收缩;针灸持续性刺激可维持神经正常兴奋和抑制过程[22-23]。 康复训练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能够防止腕屈曲和肩关节受压,使其静脉回流得到改善;患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能够促进肌肉收缩,利于肌肉泵作用的早期恢复,促进静脉回流,能够使患肢疼痛和肿胀程度得以减轻,同时能够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肢早期恢复肢体功能[24-25]。
康复训练是肩手综合征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但起效慢,要求患者依从性高,短期内其疼痛、水肿等临床症状改善效果不理想,因此单一治疗效果不佳。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的综合疗法是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主要手段, 针灸从整体或局部的角度来调节系统机能, 康复训练从功能与实用的角度做针对性训练,互为弥补、结合,提升治疗效果,共同发挥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优势[26-27]。
综上所述,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疼痛和水肿患者经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改善作用, 且能够改善患者程度,可指导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