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启美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是何等幸运!在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王莹老师的引领下,在学校刘洁老师的帮助下,跟随舜华学校小学部的赵庆姝老师,亲身经历她备课、磨课到公开课的整个过程,让我真切地看到了一堂好课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段经历带给我的意义,如同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绘画,在蘸墨起笔的时候,就悄悄勾画了构图,并展开带有色彩的想象。
摩,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摩课,顾名思义,就是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磨,推磨,反复推敲谓之磨。磨课,一个“磨”字,如琢如磨,道出了老师们对教学设计不断打磨、反复修改雕琢的艰辛。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摩课和磨课,两者虽一字之差,却缺一不可。不仅如此,对一名新手老师来说,要上好一堂课,先摩课后磨课,效果会事半功倍。
一、摩课——摩出来的启发
赵庆姝老师作为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济南市市中区小学语文高年级课例研讨会上执教《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在此之前,她在泉海小学的一次摩课成为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观摩课。
在课堂上,赵老师从质疑问题出发,运用娴熟的技巧和方法,将现有的教学设计完美呈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热情洋溢,教学目标达成高效,那是一次非常愉悦的观课体验。
1. 摩课摩备课
抛开现场教学呈现出来的惊喜效果不谈,摩课不能只关注外部形式,而是一定要摩内在实质。而赵老师在备课上付出的心力恰恰就是最厚重的内在实质。
作为一篇老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出现,尤其是对于第一年接触新教材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在课内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再加上课文本身的难度较大,因此,备课的难度也可想而知。
在备课讨论会上,赵老师谈了她对这篇课文的解读,她关注的备课点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让我受益匪浅。从学生的学情,到课文的文体、作者、写作背景,再到课文内容和情感,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赵老师都挖掘得深入彻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为了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赵老师非常巧妙地引入了“骈文”这个概念,既形象又易于理解,因此,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很好地呈现出富有节奏感的效果。
另外,充分预设也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赵老师每设计一个问题,她总会充分预想出学生们可能会给出的答案,在此基础上她才能知己知彼,有备而来,任由学生们怎么发散思维,她也能牵线搭桥,让课堂紧扣主题,张弛有度。
当赵老师在课例研讨会上大放异彩的时候,她在背后付出的心血都凝聚成了她令人拍手称赞的高光时刻。可见,备课是教师时时刻刻要做好的功课,一辈子做老师,花一辈子去备课,只有拼尽全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
2. 摩课摩方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取决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而如何突破、如何更好地突破,这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能看出一位老师教学功力如何。
以朗读为例,《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文章文采斐然,排比、象征的写作方法使得文章意味深长,因此,以读促讲在这节课中占有很重的分量,那么,怎样读才能有助于理解课文?这就在于朗读指导方法的运用了。经过多次摩课,赵老师对朗读的指导方法运用自如,而且效果明显。
如何读出层次感。例如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因为有很多押韵的四字词语,而赵老师便采取重新排列文字内容的方法,将整齐的句式、统一的韵脚直观地摆在学生面前,很自然地就能促成学生们读出节奏感。之后,又采取想象画面的方法去体会每句话所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读出味道,从而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朗读方式的多样化。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师生合作朗读等多种方法自由切换,各有侧重,也能帮助学生在朗读中去品悟语言的魅力。
此外,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地突破重难点?为达成教学目标,老师是运用了哪种方法,还是多种方法的结合?这都需要我们在摩课时,去摸清方法并能举一反三。
3. 摩课摩风格
作为一名成熟的语文教师,赵老师自有她独一无二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之上,她是那个关注学生,善于成全学生的师者,干练、果敢,语言有力度,非常符合《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我想,也许赵老师优秀的原因之一,就是她了解自己,所以她在选课时就已经将自己的气质融入其中,最后的呈现就是一场人与课堂完美结合的盛宴。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自己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就要尝试着去确定自己的风格,并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将这种风格演绎极致。而在形成自己的风格之前,摩课会让我们认识不同风格的老师,他们的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点,但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自己。因此,多摩课,多总结,适当取舍,也是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有效方法。
二、磨课——磨出来的收获
好事多磨,同样的,好课也在多磨。赵老师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也是经过多次磨练才有了最后那堪称完美的课堂呈现。每一次观摩赵老师的课,都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惊喜。这些惊喜却是赵老师每一次磨课磨出来的收获。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赵老师在U盘里打开《少年中国说(节选)》的备课文件夹,在这个文件夹里又包含着许多以时间命名的子文件夹,这就是她不断磨课、精益求精的见证,也是制造惊喜的秘诀。所以,作为新老师,学会磨课,让磨课“磨”出真正的意义,也是一堂必修课。
1. 磨课磨难点
这里的难点,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教学重难点,而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进展不顺利、进行不顺畅的坎儿。再好的教学设计都需要实践来验证,而磨课就是最好的方法。只有通过現场教学,才能真正发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很好达成教学目标。
在赵老师第一次磨课中,体会描写少年中国的具体事物所表达的情感是一个教学重点,但在突破这一重点时就遇到了瓶颈,按照她现有的方法,这个点落实起来非常繁琐,耗时严重,而且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正因为这次磨课,她发现了这个难处,因此在第二次磨课时,她修改了教学设计,以前两句中的“红日”和“河”为抓手,以点带面,避免了割据战一样的反复纠缠,整个过程就非常顺畅地完成。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就是在不断磨不断改的过程中形成的。
2. 磨课磨环节
而在教学设计中,每个环节的设计怎样能做到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也是需要在磨课中不断试探摸索的。例如,《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是篇文言文,虽然兼具白话文的特点,但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时代相隔久远,要想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内容,还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备课时搜集这些资料比较容易,但如何取舍和布局却比较难,毕竟补充资料只有在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因此,在这一课中,与补充材料相关的环节设计,赵老师也是在磨课中敲定的。三次补充材料,每一次应该在哪个环节出现,赵老师都精心研究,反复推磨,只为达到最好的效果。
其实,磨课不只是为了找到最确定的,有时也是为了验证看上去并不怎么确定的。在磨课中,赵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相信学生”。当自己设计的环节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我们不要轻易去判定这个太难,或者这个实现不了,而是给学生一个机会,磨课试试,说不定他们会让你刮目相看。
三、执教——不做拿来主义
在教学路上,摩课只是起点,而磨课没有终点。
虽然这次执教《少年中国说(节选)》借鉴了赵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我并不是简单地穿着她的鞋子走路。经过多次摩课,我仔细品悟赵老师的教案,透过现象挖掘本质。她每一个环节为什么要这么设计,用意是什么,旨在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个点为什么要放在这个地方……如果说赵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她在下一盘棋,那我就去搞清楚每颗棋子的意义,而不是照着她的棋盘简单地“复制”和“粘贴”。
摩课切忌拿来主义,而磨课就是反思总结。一堂好课,需要仔细雕琢,反复打磨。与其说磨课“磨”的是课,不如说“磨”的是人。在执教《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我一共进行了五次磨课,虽然这个过程让人疲惫不堪,但这种磨练会让我脱胎换骨。每磨课一次,就有收获,就会成长,我的自信笃定、从容不迫,多是经过磨练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
从摩课到磨课,表面上只是为了上好一堂课,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东西,更多的是看不见的、无形的,它们日积月累,变成了你身上的肌肉和骨血,渗透在你的气质里,最终让你跳出了跟從和模仿的圈子,你便成为了你自己。“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从“摩课”到“磨课”,我将一直在路上。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泉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