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摘 要]基于研究生“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的改革背景,研究其内涵与特征,分析“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的智慧型课程学习,形成具有研究生专业特色的《物联网运行及安全》课程“研习型教学(1+5+6)模式”教學新模式,坚持“一核心、五环节、六手段”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出了创新性、影响性、可持续性的实现目标,能够提高教师与研究生的教学、研习、科研的总体水平,达到社会经济发展对市场营销与危机管理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研究生;研习型教学(1+5+6)模式;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0)03-0076-03
Abstract: Based on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type teaching model (1+5+6) "of the reform background, study it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1+5+6) studying type teaching model"smart course, formed with graduat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running and safety courses" (1+5+6)studying typ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ode, adhere to the" one core, five, six measures "teaching principle,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effect,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ility, can improve the teachers and graduate studies, the overall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to achiev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marketing and crisis management discipline.
Key words: Graduate students;The study type teaching (1+5+6) model;Innovation research
一、研究生“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的改革背景
《研究生“‘1+5+6研习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2020年西北政法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此项研究生教育项目主要是关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我校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程《物联网运行及安全》,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研究型学习模式建设背景下,改革我校现有市场营销与危机管理学科培养、积极推进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全面转型势在必行[1]。
《研究生“‘1+5+6研习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密切结合当前高教发展形势,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瞄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等背景下,进一步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围绕我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与关键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研究和解决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成果应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王 静.研究生“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的创新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
研究项目为了达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针对《物联网运行及安全》课程特点,在立足学生发展,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思想的指导下,将研习型教育理念引入教学[2],形成我校研究生专业特色的《物联网运行及安全》课程“研习型教学(1+5+6)模式”,提高教师与研究生的教学、研习、科研的总体水平,达到社会经济发展对市场营销与危机管理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研究生“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的创新研究,即在《物联网运行及安全》教学中坚持“一核心、五环节、六手段”的教学原则。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建立认识,构建知识结构,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3]。
“一核心”是指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突出知识的灵活应用性,强调理论应用于实践,减少知识点、公式、算法的死记硬背。在《物联网运行及安全》教学中把握“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的“一核心”实质,把科研放在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位置,将科研、学习有效结合并应用到学生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革中[4],核心是使研究生科研成为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五环节”是指研习型教学中通过:“问题线索——探索研究——过程开放——合作实践——全面发展”五个步骤把控好研习型教学主阵地,提高研习型教学效果。在《物联网运行及安全》教学中把握“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的“五环节”实质,研究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研究生是学习的“引导者”,“五环节”经历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实现“问题线索”、合作讨论实现“探索研究”、实践操作实现“过程开放”、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合作实践”,完成研究过程实现“全面发展”。
“六手段”是指研习型教学中采取:组建“研习型教学(1+5+6)模式教学团队、创新建立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科研项目,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发挥图书馆数据库与网络资源、研习型教学(1+5+6)模式“渐进式”实践探索,研习型教学(1+5+6)模式多元指标教学评价。最终实现研究生的“一核心、五环节、六手段”,推进研究生“‘1+5+6研习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创新。
研究生“研习型教学(1+5+6)模式”创新研究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启发引导研究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运用这类教学方法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启发、引導下,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建立认识,构建知识结构,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在研究生“研习型教学(1+5+6)模式”教育中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三、“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的智慧型课程学习
针对《物联网运行及安全》课程特点,充分采用智慧型学习方法,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互联互通,覆盖范围涉及各行各业。物联网正在不断向社会靠拢,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IDC预测将在 2020年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将体验到连续的、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环境。智慧校园就是物联网与校园的完美结合。智慧校园依托应用服务系统,将教学、生活、消费、管理充分进行融合,使校园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一体化。全力打造出方便快捷的校园生活。用物联网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高度融合后的信息环境中,创造智能化、高效率、安全化的信息平台,通过将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整合和应用,实现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提供一种多域融合共享和泛在感知的智慧服务。智慧校园技术能实现以教育教学为主的多领域间资源及其业务的融合和共享,通常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等领域的充分融合充分实现信息服务的综合化与智慧化,打造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智慧校园建设蓝图。预计可实现智慧环境、感知与互动反馈、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管理、数据智能分析、过程的可视化等功能。将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充分融入学校的每个领域,互联协作,为全校师生创建一个智慧服务环境平台,搭建起与外界交流沟通和感知的信息桥梁。
四、研究生“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的实现目标
(一)研究生“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的创新性
以法学院校为背景,落实商学院“明道、尊法,循势、优术”的办院理念,通过明确以应用性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理念(一核心),形成完善的研习型教学程序(五环节):一是问题线索,二是探索研究,三是过程开放,四是合作实践,五是全面发展。辅助于创新的研习型教学模式(六手段):一是组建“研习型教学(1+5+6)模式教学团队,二是创新建立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科研项目,三是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四是发挥图书馆数据库与网络资源,五是研习型教学(1+5+6)模式“渐进式”实践探索,六是研习型教学(1+5+6)模式多元指标教学评价。这种研究生“研习型教学(1+5+6)模式”在提升研究生分析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有力提升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二)研究生“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的影响性
由于市场营销与危机管理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的专业课程存在共性的“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教改问题,而且这些课程性质非常相近,都属于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课程。因此我们不仅突破单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局限性,而且聚焦于大类课程的统一教学模式改革,以“研习型教学(1+5+6)模式”解决此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瓶颈制约,使教学改革的视野更宽泛,效果更显著。
(三)研究生“研习型教学(1+5+6)模式”的可持续性
“研习型教学(1+5+6)模式”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习可持续是(1+5+6)模式目标,是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完善。围绕学生的目标需求,形成学生易接受、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步骤,摒弃原有普遍存在的“满堂灌”、死记硬背、学而不知所用的教学误区,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另外,不仅对在校研究生进行应用能力培养,而且还将持续对已毕业且从事管理类相关工作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反馈修订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爱东,丁晨娟,夏菲.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与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2(6):81-85.
[2]张家明.面向研究性学习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3):21-22.
[3]李迟.浅析研究型学习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4): 100-102.
[4]范天成.研究型学习方式内涵与价值探析[J].教育探索,2016(7):14-15.[责任编辑 王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