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璐
微课是用于某个知识点等内容讲解的教学小视频,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制作,自从将微课运用到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对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何成功制作出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微视频,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拥有特定的设备,具备制作视频的能力外,最为重要的是把握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制作视频的素材才具有更多可选性,教师才能够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部分。在地理教学中,制作微课视频需要关注两点,第一是课程资源,第二是学情,围绕这两点来设计与制作微课,才能够打破束缚,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微课的特点
趣味性。微课的主要特点是时间较短,通常在5-8分钟,利用几分钟的时间阐述一个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清晰的认识,对于完整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微”小的。高中地理知识往往会体现地理事物运动规律等,很多内容难以理解,如三圈环流以及水循环等,借助微课就可将这些内容生动的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
生活性。微课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更为精简,教师应当在几分钟内为学生讲解、展现与生活相关的内容,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地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以致用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微课将教材与具体生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答生活问题。
综合性。高中地理具有区域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微课通常是容量很小的视频文件,可通过网络、手机等多种途径来播放,便于学生学习。通过微课,教师能够及时收获教学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能够及时调整学习方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教师应当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展现出地理知识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在教学中展现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顺利突破学习难点。
课在地理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一、依据课标,改造传统资源
新事物的产生都是以旧事物为基础的,可以说新事物的产生都是有迹可循的。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形势,在制作小视频的过程中,可能会缺少现成资源,但丰富的教材资源则能够为其做辅助。很多资源需要教师结合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需求做出完善,如从文字资源中选择关键词,或者使用一些概念性文字作为视频画外音,还可给实物拍照,将其恰当地融入到视频中,也可对于实验过程进行剪辑,写出解说词制作成视频。随着微课的不断普及,网络中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教师可利用的资源也越来越多,教师只有能够熟练的运用资源,制作出的微课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重点在于讲解洋流的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海水运动,但并未涉及洋流,加上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有限,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想象有些困难。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来教学,使学生直观地认识洋流,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借助“沉没动画演示(科普)”,将其进行剪辑,截取一分钟左右的时间,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用画外音进行提问:“观看了视频后,你们知道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是如何沉没的吗?”学生立刻回答:“因为撞上了冰山。”随后教师可为学生展示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借助画外音提问:“在这条航线上为何会触碰冰山?”学生思考后回答:“是洋流运动推动了冰山,所以冰山移动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何为洋流,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世界洋流运动图”,用字幕展示出洋流的定义。为了展现出洋流定义中的关键词,教师可圈出关键词“比较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随后再为学生展示“世界洋流运动图”,在微课播放至三分之二时暂停,通过字幕展示洋流运动的概念,帮助学生深刻记忆洋流概念中的几个关键词,提高学习效率。
二、借助微课,教学内容化抽象为直观
高中地理教学受到了空间局限的影响,再加上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对于某些地理现象无法产生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使用微课将教材中那些抽象以及重难点问题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对于地理知识产生直观的认识。
感知知识。微课设计主要特点是个性化与模块化,在引导学生结合微课进行自学时,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对应的微课,按照微课的编排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灵活应用地理知识。例如在教学“大气循环”的内容时,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自行调整观看微课的次数、观看的节点以及观看速度,全面理解相应知识点,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还可以将口头讲解与微课理解结合起来,准确把握知识点,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到大气循环与大气运动等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结构。
差异教学。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识的储备情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传统的课堂上,多数教师并未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无法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引入微课,不仅能够进行全面授课,还能够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大气运动”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自主观看微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微课视频,展开针对性学习。通过直观的视频,学生就能够对于大气运动规律产生全面的认识。
从细节着手。微课虽然实践的时间较短,但能够有效地展现出教学重点。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微课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全面讲解,使学生对于地理知识产生深入理解,理清知识脉络,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例如在教学“大气环流”的相关内容时,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学生展示地理图册中的图片,或通过黑板简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学习,这一过程教师无法进行直观的评价。若融入微课,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大气环流的过程以及其引发了哪些现象,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掌握细节,提高学习效率。
立足教学难点,开发高中地理微课资源。高中地理具有人文与自然双重属性,在课堂上,当遇到逻辑性很强且文理交叉的内容时,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教师应当通过微课的制作与开发,将教学难点顺利化解。微课能够集中展现某一知识点的特點,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学生也能够顺利打破困境。通过微课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加上自媒体教学的普及,教师能够选择大量的信息资源,还有很多名师的相关资源共享,为微课的开发发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助这些资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发出符合学情的微课资源。例如在教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时,教师就可借助微课开展现热力环流这一难点。先制作动画PPT,在自动播放的过程中插入录音展现出热力环流的原理以及变化与后果等,大气受热的过程、运动的过程等知识就能够串联起来,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由于动画的效果较好,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就能够在纸上进行练习,快速掌握地理知识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 微课 ”实现地理知识的拓展延伸。新课改要求学生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需要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学会在生活中进行延伸,达到拓展学习的目的。将微课运用到地理课堂上,就能够更好的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在教学“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城市近年来的气候变化数据与相关资料来制作微课,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以及书籍等获取资料,在气候变化的探究学习中,学会在生活中留意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实现知识的拓展。教师还可构建“全球气候”微课平台,让学生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开展深层次的学习,打破时间界限,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应当认识到将微课融入到课堂中是一种必然,微课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推动教学的发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实践、整合资源,更好的发挥微课在地理课堂中的作用。
编辑/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