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李兴 贾占光 郑立芳 蔡宁 许皓月
摘要 国有农场事业场的建场目的是为了农业良(原)种的繁育、示范、保种、新品种试验和新技术的推广,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多种农副产品。辛集市原种场是农牧局管理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分析了辛集原种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的四大定位,继而指出通过加强科研育种、调整产业结构、拓展服务体系和完善体制转型4种方式来提升辛集市原种场的社会竞争力,为河北省国有农场事业场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河北省国有农场事业场;辛集市原种场;对策
中图分类号 F 30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7-024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7.06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tate owned Farm Business Field in Hebei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Xinji Original Seed Farm
WANG Ying1,LI Xing2,JIA Zhan guang2 et al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Economics,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Shijiazhuang, Hebei050051;2.Xinji Original Seed Farm,Shijiazhuang,Hebei 050000)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te owned farm business field is to breed good (original) agricultural species,set an example,protect seeds,test new varieties and spread new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a certain number of subsidiary agricultural products.Xinji Original Seed Farm is an institution managed by the Bureau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implement commercialized managem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 Original Seed Farm,put forward four orientation of development,then pointed out that the social competitiveness of Xinji Original Seed Farm can be improved by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breeding,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expanding service system and improving system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 owned farms in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 State owned farm business field in Hebei Province;Xinji Original Seed Farm;Countermeasures
国有农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等积极作用。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国有农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需要,国有农场面临体制机制的改革。为促进河北省国有农场的改革发展,现结合辛集市原种场的发展实际,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发展对策。
1 国有农场发展历程
国有农场由国家投资建设,是在国家计划及指令下所形成的体制,是我国农村、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承担着提供商品粮食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生产内外贸商品,支持和帮助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专业化示范,加工、运输和销售农产品的任务。在物资极度匮乏的计划经济时期,国有农场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农场经济建设,调动了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独特的产业格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促进国有农场的轉型与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国有农场可分为事业场和农垦场,事业场也称为国有农牧渔良种场,是为农业良(原)种的繁育、示范、保种、新品种试验和新技术的推广,以及为社会提供多种农副产品而建立的生产性事业单位。
辛集市原种场位于河北省辛集市南智丘镇,处在石家庄、衡水、邢台交界地带,是农牧局管理的事业单位,现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1972年1月建场,1979年扩建,1998年由农业部和省农业厅投资改建为河北省国家级原种场,现有在职员工48名,其中管理及后勤人员10名,生产人员38名(其中农艺技师13名,中、高级技工25名)。土地规模252.9 hm2(其中耕地面积203.8 hm2),固定资产2 389万元。农田水、电基础设施完备,大型农机作业成龙配套。拥有种子恒温库房3 000 m2,冷库800 m2,晒场12 000 m2。有进口的大型谷物种子加工流水线,国内一流的棉花种子脱绒包衣包装流水线和种子检验检测设备,并有配套的种子生产技术和检测人员[3]。
2 辛集市原种场发展现状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带动发展
承担了棉花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项目、河北省优质棉花生产示范基地、海河试验站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2009年,承担棉花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项目,通过集成棉花新品种、新技术,带动棉花增产,棉农增收。承担全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全面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打造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在基地进行品种展示及技术示范,同时实现信息传播和培训创业的功能。2010年,承担河北省优质棉花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基地总占地666.7 hm2,新建种子库房500 m2,晒场3 000 m2,改建库房消防池8 375 m2,完善田间工程,购置仪器设备11台(套)。该基地的建成,產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棉花生产发展、棉业结构调整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辛集市原种场全面完成地上渠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40万元,主要内容是修建地上水渠,改善原种场农田灌溉条件。2014年在土方施工、硬化工作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扬水站建设、引水干渠硬化、桥梁改造、电力设施安装等工作已相继完成,共修建地上水渠3 500 m2,建设扬水站1座,桥梁改造2座,耕地受益面积80 hm2。
2.2 加强科研院所合作,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辛集市原种场与河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保持长期合作。与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加强合作,成为海河试验站试验示范基地,常年承担河北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通过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增强技术力量,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社会形象。
2.3 加强企业联合创新,提升科技攻关能力 辛集市原种场与石家庄大地种业加强合作,繁育小麦良种石麦22、邯麦13、鲁原502等共计178 hm2。承担河北省小麦节水稳产高产模式攻关项目,筛选出适合本区域种植的小麦节水稳产高产新品种,为本区域小麦节水稳产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3 辛集市原种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辛集市原种场是一个农业经济实体,具有企业特征,同时承担了大量社会管理的职能。近年来逐渐承担更多科研项目,不断育种创新,提升了科研水平,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的发展,但一方面承担着社会管理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发展经济,承担了超越自身权益的经济责任,又同时承担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发展后劲不足,原种场面临着政策、劳动力、经济、物资等多方面的难题[4]。
3.1 科研薄弱,体制不健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育种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原种场目前 缺乏完备的技术力量团队,育种手段及研发技术尚未达到一流水平,科研水平仍需进一步完善。
原种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育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自身科研条件的不足,但面向商业化育种的趋势,仍然存在无法切合市场需求;信息及资源共享不及时;利益目标不一致;分工不明确,资源利用效率低;投入市场的时限过长;产业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在风险预测及防范上尚没有成熟的应对机制,缺乏专业的从业人员和从业知识;缺乏相配套的农业保险费用回收制约机制,仍需从体制机制上进行调整。
3.2 产业链不完善,融合不深
原种场重点发展种子繁育和种子加工领域,但农业产业链不完善,未形成一体化模式。品牌影响力低;物流覆盖范围小,尚未形成完善的仓储物流机制;质量品控未形成标准,产品质量没有分级;市场营销体系单一,未能利用线上线下协同营销;基地土地利用程度不够合理。
3.3 观念限制,员工动力不足 辛集市原种场不属于政府,也不是企业,作为事业单位,员工在许多方面无法完全享受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思想守旧,是事业发展的壁垒,缺少思想动力,行动上就缺乏激情与创新的动力。专业技术人员缺失,现有人员无法满足原种场未来的发展需求[5]。原种场不断变革的体制机制,还需要一批跟得上时代发展,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新型员工。
3.4 资金缺乏,与发展速度不匹配 育种繁种工作投入大,周期长,经济效益不明显,但是可以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在目前的农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辛集市原种场依靠项目优势及企业合作优势弥补了一部分资金不足的缺陷,但依然无法完全满足科技研发、设备投入、基础建设、职工待遇兑现等方面的需求。筹措资金的力度缺乏导致有效供给资金呈现落后态势,与原种场高速发展的意愿不相适应[6]。
4 发展对策及建议
辛集市原种场作为河北省国家级原种场,具有良好的社会竞争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重视科研创新,着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打造种子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加强职工培训,保障原种场发展的后备力量。未来发展四大定位,即:科研育种基地、生产示范基地、综合服务基地和发展转型样板。
4.1 加强科研育种,建设科研育种基地
加强同科研院所、品牌种业集团公司及育种人合作,以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的育种专家、研究员团队及国内强大的资源优势为技术依托,借助其先进的育种手段,开展农作物新品种的科研、选育和推广,扩大研究范围。建设科研配套服务区,采用项目带动、战略合作、联合攻关等多种方式,多方联合,提高种业创新能力,加大种植资源的保护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建设成为河北省现代种业科技研发的前沿阵地、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和现代科研育种大平台,成为河北省在育种制种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先锋力量。
4.2 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作为种业老基地,辛集原种场应当依托质量信誉优势和与科研院校合作的技术优势,立足于种植业提质增效的样板引领,对高新农业技术、优质新品种的高产优质以及高效的栽培生产技术进行示范、研究及推广,同时研发新技术,引导生产方式向更规范、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健全完善原种场的基础设施,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保障充足的水源供应,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在生产设备方面的投入,加快现代化设备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力水平,促进原种场的现代化发展[7]。
做好科技服务,为本区域农业生产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包括:良种栽培技术,病害、虫害、草害的防治技术等。融入当地的农业产业,发挥优势特长,将原种场打造成为农作物新品种、农业生产新技术试验示范展示基地,带动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助力现代农业建设,壮大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3 拓展服务体系,建设综合服务基地 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实现全产业链上游下游一体化,在配套的加工、仓储物流、品牌建设、科技支撑、市场营销体系、质量控制等方面打造种子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体系,构建农场+种子+农资+农服+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服务全产业链模式,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基地地均种植效益农作物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农作物生产标准化程度较高,实现具有高竞争力的种子产业化发展模式[8]。
原种场还需重新构建农业事业职能。发挥农业技术优势,在当地农业服务体系中争取一席之地,是原种场继续存在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要把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其着力于农作物新品种及栽培技术、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的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农业技术研究项目的调研[9]。原种场还应组建起农技服务团队,完善服务体系。
4.4 完善体制转型,建设发展转型样板
计划经济时代,原种场是保障种子供应的基础,现在仍是农业生产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引导,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经营方面要还权于原种场,保证原种场的自主经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促进原种场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改善。原种場自身要从制度设计和政策框架上科学谋划,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解决社会职能与行政职能责权不对称的问题,进一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场区建设的积极性,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场区引导和企业运作模式,提高知名度[10]。进一步加强原种场管理,理顺现有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探索合理的用地方式,引进农技专业人才和农场管理人才,促进原种场技术力量和管理决策水平的提升,招收大学毕业生,增加高学历年轻人,培养后备力量,优化人员结构,把原种场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
参考文献
[1] 李四海.我国国有农场发展现状及改革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7(15):263,265.
[2] 施良平.国有农场发展对策研究:以温州国有农场为案例[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2-14.
[3] 国家级原种场——辛集市原种场[J].现代农村科技,2012(11):46.
[4] 施良平.国有农场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93-95.
[5] 练波.对大中农场管理制度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6):361,364.
[6] 杨细元.国有原种场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19):230,232.
[7] 裴书忠.浅析国有农场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236.
[8] 姚彬.雷沃示范农场,首开行业先河——实现现代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场农业的深度融合[J].农业机械,2013(28):98-100.
[9] 张文洲.机制与途径创新:湖北家庭农场发展策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7(10):52-57.
[10] 李慧敏,王殿安,贺凤欣.国有农场面临的困境及解困途径[J].农业经济,2002(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