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廉颇蔺相如列传》之“疑点”展开群文阅读

2020-09-26 09:12金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疑点群文阅读

金婷

内容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对文中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的赏析易陷入断章取义的误区。本文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将课文内容与《史记》等典籍中的相关记载对标,还原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战国历史;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探析课文中显而不露的“疑点”,将“读史”与“学文”、将“阅读”与“思辨”结合起来。

关键词:疑点 外交博弈 历史思辨 群文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三则故事,作为古代人物传记单元的重点篇目,供高中生领略古人之品德才干、体味古代传记之风格韵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常聚焦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总能顺理成章得出以下结论:蔺相如以其智勇双全、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形象名垂青史;而对比之下,廉颇虽最终负荆请罪、知错能改,到底是好狠斗勇、略逊风骚;赵王胆怯懦弱,尚有识人之明,能从谏如流;秦王则尽显骄奢淫逸、贪婪倨傲之情态。

然而课文只展露了历史冰山之一角,不妨深入波诡云谲的战国大环境之中。

一.细读文本,深究质疑

史料记载:“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即秦昭襄王24年,赵惠文王16年。

秦昭襄王嬴稷在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中成长起来并逐步掌权,19岁即位,享年75岁,在位时间长达56年。秦昭襄王倚重魏冉、范雎等谋臣,起用白起、蒙骜等武将,开疆拓土,鲸吞蚕食。他远交近攻,邻近的韩、魏至此一蹶不振;参与五国伐齐,强齐一败涂地,几乎灭国;掳走楚怀王,离间楚国君臣;发动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馀万降众……秦昭襄王一生建立了不世之功,为秦一扫六合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业。

相形之下,同样在风云变幻中登上王位的赵惠文王赵何,则“幸运”许多。赵惠文王的父亲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一跃成为在军事上能与秦国并驾齐驱、分庭抗礼的强国。但是赵武灵王因宠幸继后吴娃,废除太子赵章,改立吴娃之子赵何。为了让幼子稳坐江山,赵武灵王在春秋鼎盛之年退位,自号“主父”,直接传国于“幸运儿”赵何,为其保驾护航。其后,赵章叛乱,赵何在平叛之余,纵容手下将“主父”围困沙丘宫,断水断粮三月馀,英雄盖世的赵武灵王竟被爱子活活饿死。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赵两国之间的博弈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展开的,据此重读课文,将文中细节与历史对标,不难发现以下疑点。

1.疑点一

首先,一代雄主秦昭襄王似乎名过其实,难道他不过是个声色犬马、色厉内荏的昏君?

两国通使,秦王不在正殿接见,反而“坐章台见相如”,且有“美人及左右”拥簇相伴,骄奢放诞之态可见一斑。蔺相如略施雕虫小技,谎称“璧有瑕”,秦王不假思索“授璧”,正中圈套。蔺相如持璧睨柱、呵斥秦廷;秦王即“案图”“斋五日”“设九宾礼”尽如蔺相如所请,最终巧取豪夺宝玉的计划扑空,反而“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课文中秦王之行径貌似与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有云泥之别。

2.疑点二

其次,被“过度保护”的赵惠文王是否真有识人之明、用人之贤?

赵王起用“宦者令缪贤舍人”当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秦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壁”,赵王“悉召群臣议”,“计未定”、“人未得”,最后才“遣相如奉璧西入秦”,不过是百般无奈之举。完璧归赵之后,赵王论功“拜相如为上大夫”;渑池之会,蔺相如挺身而出、护主有功,廉颇亦重兵设防、保驾护航,但“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而在将相失和的困局中,本应作为解铃人的赵王身在何处?

赵惠文王的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似乎有待商榷。

3.疑点三

最后且最紧要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回合的交锋,秦赵两国究竟谁是赢家?

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秦王竟然会为了一件玉器珍玩割让来之不易的十五座城池,如此昏聩之举委实令人不解。但最终“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这场未达成的“外事交易”,成就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千古美名,赵国也在“口水战”中占尽上风。但紧随其后的“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与“完璧归赵”事件必然脱不了干系。然而正当秦军势如破竹之时,秦王偃旗息鼓,放弃了乘胜追击,极力促成渑池和谈。席间多有刀光剑影、针锋相对,但作为战胜国的泱泱大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仅仅因为“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威慑?

兩次外交事件中,赵国的诉求显而易见:在不损害秦赵邦交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维护本国尊严与利益。反而秦国的真实目的扑朔迷离,也极易让人忽略。若从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论断,那么双方胜败,或未易量。

二.博览群文,约取慎析

上述疑点,哪怕穷究课文也难以解答,而答案却零星散落在《史记》、《战国策》等典籍篇章之中。

《史记》之《秦本纪》《赵世家》历数秦昭襄王、赵武灵王两位雄主之王图霸业,如前文,不作赘述。此外,《赵世家》另有记载:

“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

在秦武王扛鼎而死之后,秦国内部为争夺王位兄弟阋于墙,赵武灵王派人将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护送回国,拥立为秦王。并且,赵武灵王曾化装为赵使出使秦廷,亲自勘探地形,面见秦昭襄王。甚至,他还试图率领赵国骑兵,从云中郡、九原郡向南直插秦国心脏。故而秦昭襄王对赵国一直有所忌惮,不敢贸然用兵。

至“完璧归赵”事件,秦赵之间二十多年相安无事。而秦国此时所面临的天下形势如下。

《战国策》之《秦策三》中记载秦昭襄王五跪范雎,拜请贤才。其后,范雎有一段言论:

“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攻远,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则天下莫能害。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

此则历史上有名的“远交近攻”战略,秦昭襄王从范雎所谏,不断进扰打击韩、魏两国,使其再无翻身之日,只能仰秦之鼻息。

《史记》之《乐毅列传》记载: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将乐毅统帅秦、韩、赵、魏并力伐齐,联军长驱直入,昔日东方霸主齐国节节败退,都城临淄被捣破,仅留莒、即墨二城作困兽斗。燕国虽在伐齐过程中大获其利,尽收齐之珍宝巨财沃土,但到底是边远苦寒之地,且与秦国并不接壤,一时难成气候,暂且“远交”之。

《史记》之《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秦楚世仇宿怨,楚怀王听信谗言,绌疏屈原,被秦昭襄王诱至武关掳走,最终忧愤成疾、客死他乡,导致楚国内乱。经过长期的冷战、热战对弈,秦国已稳居上风。

综上:放眼天下,仅有后起之秀赵国可在军事上与强秦一争高下。秦昭襄王“以城易璧”之目的呼之欲出:雄心勃勃的赵武灵王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坑害亲爹的赵惠文王赵何,究竟这赵何是个什么角色?秦昭襄王正好借此和氏璧之契机一探虚实。

秦王在“完璧归赵”故事中的“反常”的疑点就迎刃而解了。秦王“使人发书至赵王”挑衅试探,赵王则如临大敌“悉召群臣议”,且主动遣使者入秦,赵国谋臣匮乏、畏惧秦国已暴露无遗。朝堂之上,蔺相如虽逞一时口舌之强,但秦王早已从言辞中探得赵国外强中干的底细。蔺相如瞒天过海完璧归赵,秦王仁至义尽不予追究,双方的博弈由“曲在秦”逆转成“曲在赵”,赵国怀不逆秦欢之初衷,为与秦交恶之行径,拱手送给秦王发兵征讨的“口实”,实非上算。由此观之,老奸巨猾的秦昭襄王才是“完璧归赵”的幕后大赢家。

果不其然,其后秦国几度攻赵,打破两国多年的平衡态势,秦军正当气势如虹之时却骤然停战言和,秦王极力促成渑池和谈。

《史记》之《白起王翦列传》记载:

“後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此时,虎视眈眈的秦国主要矛头瞄准了楚国,又担心后院起火,赵国乘虚而入,秦国将两面作战、腹背受敌。所以,秦王先发兵威慑敲打赵国,再诚心诱以和谈,迫使赵国不敢轻举妄动,以稳定后方,全力伐楚。

赵国虽有损兵折将,但并未伤及根本,从之后的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可知,此时的赵国应尚且保有相当的实力,何不赵楚结盟,与秦决一死战?

《史记》之《田单列传》记载:

“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後。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盡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馀城皆复为齐。”

齐将田单横空出世,力挽齐国于狂澜,巧施离间计致使燕王撤换乐毅,再以火牛阵打破燕军,追亡逐北,齐国复国。而赵国作为燕国的主要盟军,东线陷入齐国的泥潭,西线受到秦国的侵扰,两线吃瘪,不胜其烦。

齐国复仇之剑主要指向燕国,赵国完全可以抽身,赵国为何不与死灰复燃的齐国和谈,反而接受了秦国的橄榄枝呢?

据《史记》之《白起王翦列传》,秦将白起战绩归纳如下:

前293年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

前279前鄢郢之战,淹杀楚国百姓数十万。

前273年华阳之战,斩获魏赵联军十三万,沉两万赵军于黄河。

前264年陉城之战,斩首韩军五万。

前262-260年长平之战,斩首坑杀赵军四十五万。

白起的屠刀所指之处便是秦国的主攻方向,而在前279年渑池会之前,秦将白起三征赵国,屡战屡胜,赵国惶恐成为秦国重拳出击的目标。因此,当秦王提出“欲与王为好,会与西河外渑池”时,即便有楚怀王武关被扣之前鉴,赵国君臣还是严阵以待、冒险成行。

猜你喜欢
疑点群文阅读
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在海域使用疑点疑区监管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中的难点与疑点
群文阅读
巧用方法 突破疑点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解析西藏古建筑具备防雷措施说法疑点
关于洛伦兹力的疑点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