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张君玲
【摘要】目的 分析颅骨骨折诊断中螺旋CT三维重建与DR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纳入77例颅骨骨折患者,均行螺旋CT三维重建及DR检查,观察两组颅骨骨折类型及检出情况。结果 螺旋CT三维重建上下颌骨折检出率为10.39%(8例),眼眶骨骨折发生率为9.09%(7例),颧骨骨折发生率为5.19%(4例),总检出率为24.68%(19例);DR检查上下颌骨折检出率为2.60%(2例),眼眶骨骨折发生率为1.30%(1例),颧骨骨折发生率为0.00%(0例),总检出率为3.90%(3例),螺旋CT三维重建各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 相比于DR检查,螺旋CT三维重建可促进颅骨骨折检出率的提升,且各部位骨折情况清晰度较高,可广泛使用。
【关键词】DR检查;螺旋CT三维重建;颅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2..01
作为常见脑科骨折,颅骨骨折是暴力直接打击或间接外力所致,特点是致死率高、发生率高,闭合性线形骨折一般不需特别处理,若骨折损伤到静脉窦或脑膜血管,很可能引起硬膜外血肿、静脉窦撕裂等并发症,预后较差。为改善治疗方案,对颅骨骨折患者实施有效且准确的判断十分必要,其中螺旋CT三维重建能提供颅骨的三维图像,而DR检查能进行平面图像的提供[1],为分析颅骨骨折诊断中螺旋CT三维重建与DR检查的应用效果,本研究纳入了78例颅骨骨折患者,现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纳入77例颅骨骨折患者,均行螺旋CT三维重建及DR检查,其中有46例男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年龄在20~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74±4.65)岁;有49例为车祸伤,21例为高處坠落伤,7例为摔伤。所纳入患者均签署了本研究的同意书,未出现意识障碍、沟通障碍。排除存在检查禁忌症的患者,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研究。
1.2 方法
螺旋CT三维重建:取仰卧位,将CT扫描仪参数调整如下:电流:200 mA,电压:120 kV,层厚:0.3 cm,球管转速:0.5 s/r,准直器官渡:40 mm,探测器:64×0.625 mm,重建视野:250×250 mm,由眼眶下缘扫描至患者颅顶部,传输数据至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处理。
DR检查:电压调整至80 kV,将颅顶部上方作为X线扫描中心点,行正侧投照位等多角度拍摄,所得图像向工作站传输,通过放大镜对细微结构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颅骨骨折类型及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以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x2进行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t值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代表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螺旋CT三维重建上下颌骨折检出率(10.39%)、眼眶骨骨折检出率(9.09%)、颧骨骨折检出率(5.19%)、总检出率(24.68%)均高于DR检查,P<0.05。见表1。
3 讨 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是对多个平面进行组合,再调整所有体素CT值透明度的设定,后通过虚拟照明效应,促进三维立体图像的形成。表面密度投影实施基础是薄层重建的横断轴面图像,通过不同距离及阈值的设定,对组织进行检测得出实体图像[2]。作为新型检查方式,DR检查的基础是计算机X线摄影,其优点较多,包括曝光强度大、层次强、成像环节少等,但存在胶组合系统差、组织分辨率低的情况,若存在离散数据还可能会丢失所有信息,无法有效检出颅骨骨折,应用受限。本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三维重建上下颌骨折检出率(10.39%)、眼眶骨骨折检出率(9.09%)、颧骨骨折检出率(5.19%)、总检出率(24.68%)均高于DR检查(2.60%、1.30%、0.00%、3.90%),P<0.05。可见对颅骨骨折实施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价值更高,与DR检查相比可获得更高的检出率,还能有效区分细微骨折,值得广泛使用。
综上所述,螺旋CT三维重建能区分颅骨各部位骨折,且检出率较高,相比于DR检查更具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蒋崇贵,陈隆益,曾 义,等.新型国产16排移动CT和常规CT在神经重症监护室临床应用的时效性比较[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9,5(6):341-344.
[2] 祝 斐,金卫星,杨 勇,等.CT与MRI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附29例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24(11):678-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