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龄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025-02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农村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题。农村学校因为办学理念和师资条件的限制,对这些特殊群体疏于管理,情感交流和家庭教育缺失,给教育管理带来诸多难题。因此,要想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就应该认真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现状,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根据实际采取相关措施,给予他们特殊关爱和照顾,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此,作为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分析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敢于负责,用心工作,寻求留守儿童工作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用心去做,用爱担当,就一定能和留守儿童手拉手,心连心,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为他们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的。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家庭教育和亲情缺失,以及校外管理存在漏洞,课余管理留存空白多,他们中间普遍存在娇惯脆弱,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疏于管教,胡乱花钱,缺乏自理能力,缺乏自觉性和上进心,学习马虎应付,容易顶撞老师,和同学缺乏沟通交流,经常迟到或者旷课,纪律松散,放任自流,内心孤单的现象。尤其他们父母外出,家中只有爷爷奶奶,或者托付亲戚代管,家庭教育和亲情熏陶不到位,导致好多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迷茫无助感、我行我素的思想。他们往往容易思想消极、无所事事,导致学习不用功、行为习惯差,所以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了抽烟、喝酒,甚至沉迷网络、赌博等不良习气。也有的跟上社会闲散人员惹是生非,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老师面对这些学生,总感觉疲于奔命、难点重重、顾此失彼。管理松懈了就像放了羊,管理严格了学生会逃学;不闻不问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跟得紧了学生产生抵触……这就要求老师应该认真研究社会发展背景下,尤其是针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策略,多形式、多渠道、立体化开展留守儿童工作,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全面破解工作难题。教育者必须聚焦留守儿童问题现象,深入了解留守儿童,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俯下身子、静下心来、花上心血,积极采取对策,关爱留守儿童,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领他们走上正常的成长轨道。
二、用心用情,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和别的儿童相比较,留守儿童固然存在一些不良习气和行为,但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造成他们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和家庭,在于他们基本需求的缺失和不到位。从根源上来看,留守儿童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受害者”。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时代发展背景,认真研究留守儿童现象,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和“弥补”,让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感回归正常轨道,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中,和别的孩子一起健康快乐成长。要努力填补留守儿童的心理空白,想方设法和他们沟通,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尤其要消除教师对他们的冷漠和偏见。要主动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解开他们的心结。要积极寻求疏导和帮助的最佳办法,搬开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留守儿童遇到困惑和难题的时候,要多给孩子出主意、想办法,获取孩子的信任,走进他们的心灵。
1.情感激励关怀。
留守儿童最大的缺失是细腻的情感关怀,所以,作为班主任、辅导员,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就应该将这些孩子作为教育的特殊对象,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等各方面的变化仔细观察,建立成長档案,关注他们的心路历程,以父母和朋友的角色干涉他们的收获。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要正确认识留守儿童产生不良习气、行为,乃是人生成长阶段不可避免的现象。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些孩子内心的孤独、失落,行为的偏差、过激,如果不及时消除和纠正,就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扎实落实帮扶内容,以富有成效的活动,让他们的内心照射到阳光,播洒进雨露。就像是一棵树,独自生长在原野上,就没有鸟语花香。如果融入到树林中,那就是蔚然成林的风景。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日之类的时间节点,创设情境,进行“特殊教育”。比如端午节,大家一起做粽子,一起体验节日氛围。再如中秋节,可以组织他们一边赏月吃月饼,一边对远方的爸爸妈妈诉说心里话,让他们把思念亲人之情融化在集体的温暖中,产生“正能量”。留守儿童大多是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管护,所以,班主任还要积极主动与管护人对接,双方相互沟通,了解到孩子最真实的表现和心理,从而实现携手教育,化解难题,促其成长和进步。
2.敢于包容缺点。
留守儿童毕竟是处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他的思想和行为可塑性很强,由于认知水平、道德水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约束的不到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作为成长中的孩子,自理能力和自立意识还不强,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较弱,判断是非、辨别对错也会出问题。一个人犯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认识不到、改正不了。所以,当留守儿童犯了错误之后,我们不能纵容和包庇,要一针见血、对错分明,让儿童自身、同学、家庭都来配合教育,帮助纠错。然后对孩子讲道理,分析他行为偏差所在,达到矫正目的。现在的留守儿童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行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但认知、情感、价值等体系还没建立。老师要从心理和生理的规律出发,科学应对和教育学生,也不能“拔苗助长”,把标杆标尺立得高高的,导致孩子想跳起来摘果子,但是够不着而气馁,情绪受挫,思想消极,使得我们的教育和留守儿童的心理“水火不容”。付出爱心与严格要求就像是一架马车上的两个轮子。爱心是伟大的,但是绝对不是万能的。如果对孩子一味的关爱,缺乏严格的要求,这种爱就容易滑向“溺爱”,就会“淹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警戒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就会经常脱轨,就会“撞红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要让留守儿童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教育管理。要让孩子体味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面临和受到的各种类型的关爱,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要明白老师的爱不同于父母亲人,尤其是父母不在的时候,积极配合老师,是最安全可靠的途径之一。留守儿童要能认识到自己的自私及不足,真正理解爱和责任的内涵,能够从错误的沼泽地里勇敢地走出去。
3.通过纪律约束。
爱心是伟大的,但是绝对不是万能的。如果对孩子一味的关爱,缺乏严格的要求,这种爱就容易滑向“溺爱”,就会“淹没”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警戒线”,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就会经常脱轨,就会“撞红灯”。所以,爱心建立的基础是责任和严格。教育的频率在于产生共振和共鸣,他们内心产生振动和共鸣了,行为就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他们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社会,有了约束,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然就有了行动的方向和底线。这些都需要教师用心用情谱写教育的曲谱,编制管理的“紧箍咒”,让孩子拥有健康成长的“护身符”。这“紧箍咒”不是让学生头疼的“法宝”,而是约束行为、规范行为的纪律和规章,是保障孩子不偏离轨道的“方向盘”。所以,我们不能让爱在孩子身上和心中变味甚至于变质。只有严慈相济,把关爱和严格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不脱轨,切身体味化动力。
4.做好“软件”建设。
每个人都是社会化的个体,脱离了一定的社会环境,被大大小小的社会和集体边缘化,人就会容易成为“另类”,发生思想和行为的偏激,甚至于走上极端。所以集体主义的培养,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协调,也是人成为“社会人”的必需条件。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环境单一,没有运动场、体育馆、图书馆、公园、游乐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生活自然也是单调枯燥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通过开展创新活动,尤其是通过人文活动的“软件”,来弥补场所、设施等“硬件”的不足。要把社会现实的情景创设到校园中、课堂里,利用好社会资源,形成教育的网络。针对家庭教育的缺失,教师还要积极主动联系家庭,做好家庭教育。就算是家长出门在外,现代媒体的发达也为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等开办“家长学校”“家长论坛”,交流管理心得,沟通学生情况,展示孩子优点,让家长们都熟悉班级的现状和特点,都了解学校教育的意图和措施。也可以设立“亲情热线”,设定主题,组织学生和家长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抒发亲情、表达感情、相互了解,正面引导。好多父母在外打工,教师就要建立好班级通讯录,通过电话、微信群等方式,既要把留守儿童在校表现反馈给留守儿童父母,还要从多角度、多侧面了解留守儿童校外表现,把一些共性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让出门在外的家长,多利用空闲时间通过新媒介和孩子沟通。只要熟悉了情况,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教育就有了针对性和可行性。
5.鼓励自立自强。
当下好多孩子,不管父母是否在家,大都過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几乎不从事家务活动,没有劳动体验,这是普遍的社会问题。对留守儿童来说,生活中遇到的好多家务的处理,往往也会让他们束手无措,因此也就增添了他们的苦恼和烦躁。所以,教师在做好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带领他们,学习生活的本领,通过洗衣服、打扫房间、做饭、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等,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意识和本领。一个人只要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了生活的乐趣,他的心理就会阳光开朗。要让他们明白生活的真谛在于努力和奋斗,懂得父母的外出也是为了美好的生活,自己能够在家安心学习、快乐生活,就是对父母莫大的支持。要充分认识父母的良苦用心,理解父母远在他乡异地的艰辛,知道自己唯有努力上进,才是父母最大的期盼。要通过多种类型的班级集体活动,精心设计家务活动内容,以师生互动的形式,交给他们生活的本领。尤其是面对家里日常的用水、用电、用火等方面,还要教给他们安全常识和操作常规。老师也要利用周末时间,到留守儿童家里开展家访,看一看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的家务操作,一起做一做家务,一起吃一顿饭。孩子有了生活的本领和常识,父母放心了,孩子自信了,有了成就感,生活和学习也就有了动力和信心。
在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中,班主任应该向这些留守学生适当倾斜,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任务,让他们在充实中消除空虚,在实践中经受磨练。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参与到班级的各项事务中,在积极融入集体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获得自豪感、成就感,让他们在组织和领导班级工作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自己真的“长大了”。这样,要搭建良好平台,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6.细微关爱呵护。
每一个人都是处在社会背景之下,真实的个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育在遵循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行为习惯,从而找到打开一把特殊、具体的锁子的钥匙。要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切入点,观察和了解留守儿童的情感、价值观、态度、习惯等。要观察他们每天、每周、每月细微的表现和变化,对他们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以便于在谈话、交流、帮扶的时候,能够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孩子情绪的变化和行为的偏差,抓住时机,予以指导和纠正。要帮助他们能够和自己的管护人融洽相处,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管护人。要引导别的孩子消除对留守儿童的偏见和误解,用大家庭和集体的温暖,照亮他们孤独、失落的内心世界,让留守儿童融入到集体之中。遇到传统节日,可以把活动延伸到家里,比如端午节,可以组织一些学生,到留守儿童家里一起做粽子,一边享受节日的气氛和快乐,一边诉说对爸爸妈妈的心里话,让他们把思念亲人之情融化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中,融化在集体的温暖中,产生“正能量”。比如国庆节,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孩子们一起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每一个鼓励的微笑,每一次关爱的注视,每一句温暖的话语,都可能如一缕春风沁入学生心脾,让他喜悦,让他温暖,让他上进。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与管护人交流,能够从管护人教育的细节中,发现孩子最真实的状况,并积极和管护人交流,让管护人了解孩子表现,还要积极配合老师,也要心平气和接受和引导孩子。
总之,当前留守儿童数量的急剧上升,给农村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和困难,但是,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敢于直面这些问题。教育是面对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活动,所以不能把教育和社会背景割裂开来,要在立足于社会背景的基础上,研究和认识留守儿童现象,认识问题规律,讲究工作策略,就一定能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就一定能弥补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的空白。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教师面临的困惑和难题,我们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就要研究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正确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前提,积极探索,用心教育,用自己的心血,用师爱的温暖,为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灵注入阳光和雨露,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在阳光和雨露中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