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媛
[摘 要] 高校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而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学校层面的重视不够、学生角度的认识不足、教师方面的专业不强和教学内容的理论不深,本文分别从学校、学生、教师和教学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9-0041-03
高校是为社会培育和输送人才的教育场所,但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在有些方面还有所欠缺,不够全面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心理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健康状态,并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健康的人其性格通常活泼开朗、大胆外向、乐于交际;相反,心理不健康或存在某些问题的人通常会表现得孤僻冷漠、少言寡语、不善言谈。因而,心理健康是关乎大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一环,它的影响和意义非常重大,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进一步纠正和改善,以促进个体拥有完善的健康人格。
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过程,这其中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在其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逐步扩展和丰富。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
心理健康的概念从两个方面来看,“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1]可见,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角度,健康的标准虽有宏观和微观的区别,但主要还是个体和谐的一种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一些高校开设了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才逐步在校园生活中萌发,而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1994年,中共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从而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起步阶段,纳入大学生德育体系中。[2]在后面10年的发展中,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2011年至今,国家颁布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一系列文件,旨在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其特征: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社会的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现实环境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社会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增添更先进、更科学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为教育改革、社会发展添加新的活力。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国家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的颁布,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教育的重心从单纯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转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上来,旨在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当代大学生,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工作密切相关。高校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教育的过程和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工作展开,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其内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影响着大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学生工作的内容就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情,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为目标,因而,把握其心理发展动态,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成就
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取得的成就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首先,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的颁布,确立了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大学生的德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旨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更注重在价值上的引导,把大学生心理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其次,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从最初提出到现在,内容不断丰富,专业不断增强,体系不断完善,教学不断规范。不仅促进了教学体系的完善,更在实际教学中保证其实效性、专业性。能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逐步形成了心理问题的预防机制,有效减少了恶性事件的发生。最后,在政府主导部门的帮扶下,形成了以相关政策为引领的发展模式。在政府主导部门的引导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政策和文件颁布很多,表明加大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政策的指导,进一步规范了教师队伍,加强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夯实了理论基础,为实际的教学融入了更多内容,稳定了教师队伍,有效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其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的发展,更为大学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专业的指导。
二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社会文明的进步需要依靠这些新生的力量。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够
高校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是德育过程中不能忽视的。由于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潜隐性,不像机体的问题容易被发现,因而高校要更加重视此问题。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则是实现这一根本的基础条件。很多高校立足于学校自身,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加强对专业领域的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在校医院未设置对应的心理咨询部门,这样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教育和身心健康。部分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的课程,但其内容浮于表面,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有的学校没有采购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材,而仅依靠教师的课件讲解,使得大学生不能接受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从而不利于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疏导和缓解。
(二)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
由于高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大学生自身也没有对心理问题过多重视。很多人认为身体会有不健康的情况,而不知道心理也会有不健康的情况,对自己一些行为和想法没有给予正视,容易造成一些问题。有些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的选修课或线上课程,很多同学对心理健康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通常表现得不愿意听讲,或者玩手机、睡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说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不够,还仅仅把选修这些课程作为获得学分、应付考试的必要途径,丧失了对其背后暗藏的影响的关注和重视,这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而对心理健康不够关注,一旦其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很难通过一些方法来自行调节,而小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长此以往容易累积成大问题,从而导致心理疾病,而一旦在今后的某一天爆发大的问题,则其影响重大,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专业性不强
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所以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际的教学质量。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并不是由与心理相关专业的教师授课,很大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师或辅导员等教师授课,由于这部分教师的专业与心理学并不相关,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存在教育的疏漏和偏差,再加上理论知识欠缺,实际接触的学生案例较少,导致在讲课的时候容易照着书本内容来讲,仅灌输书本上的知识,缺乏对学生当前心理状态的把握,缺少一定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四)实际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理论不深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大环境,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即教育客体,而教师则是教育主体,教育的实施者。作为教育教学的媒介,教材或者教学的内容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选择的教材如果排版不合理,理论深度不够,则容易出现形式化的现象。因而,高校在开设心理相关的课程时,要精心选择教材,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书本的内容与学生的情况匹配,理论太深会导致学生学不进去,理论太浅导致听课效率不高。教师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要对教材设置的内容进行筛选,避免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涉及价值层面的内容很少安排,在课程设计方面缺乏创新,没有结合实际的校情、生情来教学,教学过程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导致学生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需要学校各部门、各主体的共同努力来改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学校、学生、教师、教学四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一)学校各单位、各部门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高校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大学生接受素质教育、获得理论知识的场所,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安排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必要的可作为心理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让大学生对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在校园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其次,学习各社团可定期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主题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把自己困惑的问题和烦恼以特定的方式倾诉出来,以减少心理压力和緩和心理矛盾。最后,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讲座和训练,多种方式让大学生了解、学习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常识,减少思想的误区,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改变自我,从而实现健康的良好状态。
(二)学生自身需增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
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所有的外因都是依据内因来起作用的。因而需要提高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引导。首先,“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辩证性的优化改变,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4]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中、小学的教育之中,其主要是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在基础的思政课中融入心理健康的内容,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只有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匹配的课程才能起到实际的推动作用。其次,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从而避免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最后,要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成员之间主要依靠共同的情感、道德,同一信仰和价值观的认同,凝聚、团结在一起,形成统一、稳定、均衡、良序发展的社会系统。”[5]社会成员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而结合在一起的,故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三)教师队伍需提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效性。很多高校缺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大部分是辅导员或者外校的老师,这部分老师缺少一定的专业性,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准有待提高。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对所接触的大学生要秉持平等尊重的原则,对涉及大学生隐私的问题和事情要保密处理,即便作为课堂的案例引用也不能提及真实姓名和详细情况。其次,要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是一份光荣的职业,在课堂或课后不能因为心理健康的问题而嘲笑学生,更不能将此作为一种八卦在同事间相传,因为“自尊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性。”[6]最后,要开展相关的培训和工作,在教师丰富理论体系、提升知识广度的同时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并将此作为考核的指标,综合考察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操守。
(四)教学需更新教学内容以夯实理论根基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对策,还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面努力,进一步提高教材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虽然有很多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教材,但“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是比较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7]其一,提高教材的质量。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不仅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还是大学生遇到问题时的自我救助,所以教材的编排应与大学生的实际相吻合,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整合多方力量来提高教材的质量,使得教材的内容能真正帮助、服务大学生。其二,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过时的内容和案例,适当添加心理调适、缓解和自助的方法,让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有参照的相关知识进行自我调解,避免走向更糟糕的情况。
总之,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并辅之以恰当的教材内容,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7.
[2]俞国良,琚运婷.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历史进程分析与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40-48.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4]黄晓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3):29-31.
[5]任洁.文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90.
[6]高爽,张向葵,徐晓林.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元分析——以中国大学生为样本[J].心理科学进展,2015(09):1499-1507.
[7]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01):112-118.
(责任编辑:张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