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旨及重大意义

2020-09-26 13:18杨程硕张悦
法制与社会 2020年23期
关键词:转型

杨程硕 张悦

关键词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发展范式 转型

作者简介:杨程硕,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张悦,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8.134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旨: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指导的发展范式转型

(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刻内涵

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让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实现平衡协调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中国也通过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以期带领全世界走出旧有发展模式,尝试开拓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实践的新境界、新局面。从十七大到十九届四中全会,愈发清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也给出了深刻阐释。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刻内涵为何?首先其并非简单的进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是革新旧有的发展模式。在2005年,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是要关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至十八大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已被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关乎整个社会顶层设计。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融荣共生、和谐归一。正如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人与自然融荣共生的生态思维。人类的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化也必须建立在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和谐归一的哲学基础之上。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理念的全新变革。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与我们的生命一样重要,“两山理念”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部“绿化”。生态文明理念不只是将生态文明的发展思维贯穿到经济发展中,更是要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新型工业化中人与自然和谐转变。[1]

(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引下的社会发展范式转型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将转变旧有工业革命的发展思维,这不单是经济制度的变革,也是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单是发展理念的变化,也是生活细节的变化;不单需要改变执政措施,更需要改变整个法律体系。

对于这种遵守共同的规则和标准的基本模式的全新转型,托马斯·库恩称之为“范式”的变革。[2]我们分析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时总会以一个前分析的认识过程(即“前分析视角”,preanalytic vision)为先导,这种前分析的认识過程为分析工作提供原材料。[3]托马斯·库恩将这种前分析视角称为“范式”(paradigm),并且区分了“规范性科学”(normal science)和“革命性科学(revolutionary science)”。前者是指在现有的范式业已建立的原则范围之内日常性地解决问题,而后者是指新范式推翻老范式。[4]而所谓文明范式,则是范式与社会发展理念的结合,是指某一社会形态所赖以运行的基本的发展模式、制度框架、价值理念等的有机构成体系,它规定了一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基调、内涵和趋向,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公认性、整体性和范导性[5]。信奉传统经济学的工业文明追求永远增长,而当前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后,认识到破坏自然、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以个人自我、人类自我为中心的发展是非理性的后所提出的一种以绿色发展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为理论基础的,以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新的文明发展范式。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演变与方向演进

(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演变的历史脉络

1.改革开放后:环境保护理念的萌芽

改革开放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需要迫切地解决经济贫乏的不利局面,此时的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局限在对自然资源的经济性保护上。我国在1979年通过并颁布的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标志着我国也正式踏入生态化境保护的法治化进程。[6]随后我国陆续出台了诸多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也日渐完善。

2.二十世纪末: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转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积极响应并且签署了诸多重要的文件,可持续发展阶段正式开启。2002年,十六大正式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升为中国发展战略,这也意味着我国开始从社会文明发展模式的高度审视生态文明的建设。随后,我国对一系列已有的相关法律进行了修正或修订,进一步完善了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3.二十一世纪时期:生态文明系统理念初具雏形与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定型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可以十七大为界,分为生态文明建设初具雏形时期与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定型时期。

2002年十六大的召开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融合,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2007年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到了国家战略中,这为丰富生态文明系统理念,完成社会发展范式转型做好了铺垫。在十八大提出切实构建起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后,这一时期陆续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面。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绿色发展则为绿色经济体系做好了制度大纲。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提出使得绿色发展有了更加具体的发展方向。

此时,中国已经着手从丰富生态文明理念、实施污染防治行动新政、构建系统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个方面针对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提出了中国方案。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演进

1. 环境保护理念的萌芽时期:革新旧有经济发展思维,制定现代环保制度规范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同时带来的还有对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全新认识。一方面,我国提升了环境保护的角色权重,赋予其与经济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7]另一方面,我国颁布了正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时出台了诸多环境保护单行法律,填补了我国环境保护制度规范体系的空白,为进一步建设宏大的生态文明体系奠定了基础。

2.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转变时期:深入贯彻环境保护理念,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虽仅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是中国完成了从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提出以环境保护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转变。在经济发展中全面贯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由环境保护理念向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综合体系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我国制定了各项方针、政策、管理和法律法规,并为后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8]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3.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完善时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发展范式的稳定转型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从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脉络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已经逐步从微观调整发展到宏观调控,从局部指导发展到全局指引。十八大承继以往理念脉络提出了包含“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承前启后创新地提出“四梁八柱”结构。以该“四梁八柱”为结构所搭建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范式转型的雄伟蓝图,制度建设为核心保障的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将推动社会范式转型的巨轮长风破浪、奋勇向前。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促进社会发展观的深刻变革

十八大后,对于生态文明为何、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中国探索良久,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创新的理论与论断从实践中汲取经验赋予了生态文明理论新的生命力。首先,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性的提出了契合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发展观,革新了传统的发展观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承继马克思对生态理论的经典分析逻辑,既吸收了马克思生态理论的核心精髓,同时又提出了适合中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维。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捕捉到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矛盾,关注于人类文明形态的宏大转换[9]。生态文明建设率先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落脚到生态问题上,回归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上,深刻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动态变化。

(二)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

首先,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向世界贡献马克思主义生态化革新的科学成果。尽管国外很多学者、学派对马克思生态主义研究颇深,也常使用生态文明的表述,但是诸如福斯特、奧康纳等学者对马克思生态主义的阐释与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有着古老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基础,经过了不断的修正与创新,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制度框架。其次,中国向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中国方案。与中国在历史上曾遭受侵略殖民相似的是,当前许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在遭受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殖民侵略。中国试图用以合作共赢为前提的生态文明话语权改变西方发达国家的黑色经济侵略,具有典型的世界文明论的意义和价值。[10]

(三)推动社会发展范式的全面转型

汤因比对工业文明价值逻辑的扭曲和异化做过深刻的批判,工业文明的人类对自然的目的在于让原材料最大限度地产生产品和能量,符合这个过程就是有价值的,但是工业文明却忽略了产生价值的后果。[11]这种价值逻辑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辩证地调和发展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含于其中的逻辑价值成为了扭转落后的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的钥匙。从宏观角度来看,社会发展范式的全面转型包括文化范式、制度范式以及技术范式的转型。而从微观角度来说,这种全面转型是以生态为核心要素,同时以技术研究、经济发展、文化理念等方面为切入点对社会发展进行全方位变革,是生态哲学对绿色发展如何“绿色”的创造性回答。

参考文献:

[1]宋林飞.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与制度安排[J].江海学刊,2020(1).

[2][美]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奥]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M].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54年版.

[4][美]戴利,法利著.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应用(第2版)[M].金志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 杜明娥,杨英姿.生态文明: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生态转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

[6]赵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政治与立法实践[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7]陈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J].财经问题研究,2020(5).

[8]陈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十大特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9]姚修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J].理论探讨,2020(2).

[10]张云飞,李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贡献[J].探索,2020(2).

[11]刘焕明.生态文明逻辑下的绿色技术范式建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2).

猜你喜欢
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开放的港区赢得转型期待
转型
价格认定的创新转型
IBM世纪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