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 琴 郑云宏
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精神资源,其精神实质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之间存在诸多契合之处。将蒙古马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贯穿到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蒙古马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着手,探索蒙古马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现途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和法律素养的一门课程。蒙古马精神的内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理想信念的契合。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被誉为精神上的“钙”。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人具有强大的精神定力,不为困难所惧。据史料记载,蒙古马常常承担驿站传输等任务。在长途跋涉中,蒙古马用特殊的“走马”步伐,长时间保持同样的速度日夜前行,任何恶劣气候和环境都无法阻挡蒙古马的前进,直到完成任务。因此,无所畏惧、知难而上是蒙古马的重要品质,也是蒙古马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像蒙古马一样无所畏惧地为之奋斗,才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二是与弘扬中国精神的契合。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蒙古马精神正是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特别是北方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鲜明特点,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契合。据文献记载,蒙古马不论严寒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时可以连日行走而不吃一点东西,具有极强的忍耐力。《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记录蒙古马和蒙古人:“他们的马只用草来饲养,从不用大麦和其他谷类。男子要接受在马背上两天两夜不下来的训练,当马吃草时,就睡在马背上。世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在困苦中能够表现出他们那样的刚毅,在匮乏中表现出那样的坚忍。”由此体现出的蒙古马精神,生动地诠释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在鸦片战争到党的十九大这条时间线上挖掘蒙古马精神的元素。鸦片战争中,镶黄旗的民族英雄裕谦,率领镇海守军抗击英国侵略,虽寡不敌众以身殉国,但是留下了“与镇海共存亡”的豪言壮语;1924年,乌兰夫、奎壁、吉雅泰等一批青年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乌兰夫等人团结带领内蒙古各族人民,发动了著名的百灵庙暴动,建立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骑兵以蒙古马为坐骑,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草原额吉”都贵玛、“试管山羊之父”旭日干……通过挖掘这些英雄先烈和杰出人物的精神力量,在思政课课堂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里讲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游牧民族中,牧人和马的关系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缩影和典范。“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民族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牧人为了合理使用草场,从不会让牲畜在同一个草场上无休止的啃食,会不断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居住。这是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思想相融通的,也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美丽中国的鲜活案例。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环节。将蒙古马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到实践中去感知、感受和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红色历史文化是党史、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的精神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在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内蒙古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感悟先烈们的蒙古马精神,牢记红色历史。比如,内蒙古地区有乌兰夫纪念馆、大青山抗日游击革命根据地展馆、百灵庙抗日纪念馆、王若飞纪念馆、内蒙古博物院的“草原烽火”展厅等。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喜欢短视频、微表达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大学生拍摄有关蒙古马精神题材的微视频、微电影,举办弘扬蒙古马精神主题演讲比赛及摄影、雕刻、书画作品大赛,在每年开展的“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中加入蒙古马精神元素等。通过一系列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引导大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和文艺汇演,阅读文学作品。比如大型室内实景剧《千古马颂》《蒙古马》,微电影《禄马风》,民歌《小黄马》《走马》,英国作家詹姆斯·奥尔德里奇的作品《奇异的蒙古马》等,让大学生从中感悟蒙古马精神的内在品质和时代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很大的关联,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中提到的优秀文化品质和人文精神,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现出来。蒙古马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采用打造蒙古马精神主题文化长廊、悬挂蒙古马精神宣传标语、成立弘扬蒙古马精神的学生社团、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践行蒙古马精神典型人物作主题讲座等方式,实现蒙古马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结合。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做好将蒙古马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爱国之行,不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