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琴
内蒙古内邻八省,外联俄蒙,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有全方位立体向北开放的口岸体系,与俄蒙在经济上有较强互补性,长期保持着频繁的人文交流。内蒙古坚持向北开放,既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又能有效解决内蒙古当前面临的发展问题,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当前,内蒙古对外开放存在突出问题:对外开放依存度低,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0.3%,且连续负增长,外向型经济严重滞后,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水平在全国和西部地区均相对落后,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酒肉穿肠过”的问题仍很突出。所谓的“酒肉穿肠过”,具体表现为大多进口货物通过中欧班列借道内蒙古而过,直接运往其他地区继续转化加工,鲜少落地区内,而区内生产的产品极少能搭上班列出口区外。过货虽多,但“两头在外”,对全区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极为有限,与开放优势不相匹配。笔者认为,解决“酒肉穿肠过”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要“全域开放”。对外开放不限于口岸边境,内陆城市也要争当开放腹地,所有盟市都应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全域开放”。北部满洲里、二连浩特等沿边口岸处于“一带一路”北线规划当中,直面俄蒙,是我国通过俄蒙联通欧亚大陆走向世界最具潜力、最为重要的商贸大通道。西部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连接陕西、宁夏、甘肃,处于“一带一路”西线规划范畴内,能够联通欧洲。东南赤峰市、通辽市邻近渤海,能够向东联通海上丝绸之路。内部其他盟市,也要向成都、西安等内陆开放高地学习,跳出地理限制,以全球化的视野主动与具有市场潜力的地区打开东南西北全方位开放合作局面。
其次要“全球开放”。一方面,向北开放是国家对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的政治外交意义。我们要积极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不断深化中蒙俄三国合作。另一方面,内蒙古开放的对象不能仅限于俄蒙两国,更要跳出当地,跳出内蒙古,将开放的触角伸向更远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用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更主动的姿态为内蒙古赢得更多开放合作的机会。
再次要“全面开放”。创新对外开放和合作模式、加强“五通”,贸易畅通是核心和基础,其他“四通”也需全方位加强。总结内蒙古多年向北开放的经验,政策沟通是开展合作的根本动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扩大外贸的关键;资金融通是深化合作的重要支撑,也是目前的短板;民心相通是合作的社会根基,也是民心所向。深化对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要在贸易、产能、交通、文化、科技、教育、金融、旅游等方面共同发力,实现全方位多支点齐头并进、相互促进。
最后要“全链开放”。之所以会“酒肉穿肠过”,就是因为内蒙古本土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内蒙古要真正提高自身的对外贸易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中欧班列优势,归根到底要靠全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等诸多环节,培育具有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开放链,真正让开放惠及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开放的进程中倒逼内蒙古经济的转型升级。
要充分利用顶层设计红利。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上合组织、亚投行等多样化开放合作平台的逐步成熟,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也必然会自上而下构建得越来越完善。国家层面部署了扩大对外开放的新体制和新政策,并在逐步落实和地方先行先试的进程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内蒙古在其中也要充分利用顶层设计红利,扩大对外开放优势。要创新与俄蒙的政策沟通和会晤机制,在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等多层次上,让海关、边检、商务等多部门以更为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常态化的合作会晤。要充分发挥展洽会、博览会、推介会等经贸合作平台作用,积极对接协商发展战略和合作规划,增强同俄蒙合作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要改善内蒙古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在政策范围内,按照修订后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结合地方优势,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制造业的外资准入,支持在内蒙古投资的外商企业在国内上市、发债,允许其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计划项目,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度和满意度,健全对俄蒙跨境金融服务体系。要对国内外、区内外企业在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一视同仁,引导对外投资健康规范发展,提升风险防范能力,让内蒙古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目的地。要根据《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中的合作领域,积极争取与俄蒙和其他国家的产能合作,积极推动经济走廊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以中心腹地为产业核心、以口岸城市为开放节点的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开放。
要发挥地方创新先行先试优势。内蒙古开放地区既是边境开放区、边境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又要争当先行先试区。要充分利用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沿边开放优惠政策,让多种优惠政策产生叠加效果。地方政府要在法定权限范围内,根据自身的开放发展需要和优势,积极推进边境管理、财税金融管理、跨境合作、招商引资、土地管理、行政及人才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和优惠政策,搭建三国之间的产业合作和承接载体。要进一步加快跨境经济合作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现有的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合作先导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对外开放平台,推广成熟经验。建设完善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额布都格—巴彦呼舒跨境经济合作区和阿尔山—松贝尔跨境旅游合作区,积极推动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综合保税区尽早获批,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参与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建设,研究探索设立中俄、中蒙边境自由贸易区。在货物和人员的通关上要积极吸取中欧班列的先进经验,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便捷通关。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内蒙古更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紧抓机遇,在解决“酒肉穿肠过”问题上,除了积极争取出台各类政策,更重要的是拿出十足的精力和干劲抓落实、干实事,真正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提升内蒙古开放合作的层次,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开拓新空间。
一要增强发展和开放的意识。立足区位优势,面对突出问题,内蒙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改变原有的粗放式资源开发方式,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要深刻理解对外开放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和对内联动的开放空间。
二要优化营商环境。发展与开放的微观主体是企业,而内蒙古企业所处的营商环境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要营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更多的税收、工商、土地、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审批流程少、服务环境优、办事效率高的营商软环境,吸引区内外企业和个人特别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通过独资、控股、参股、收购、联合、兼并、租赁、托管、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到内蒙古来投资兴业和合作开发,支持区内企业与区外各类企业开展合作和竞争,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三要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产业是发展与开放的支撑,之所以“两头在外”,是因为内蒙古的产业发展和有效供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产业链的层次、质量及其开放程度亟待提升。一方面,要依托内蒙古现有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内蒙古的优势和特色,全面加强对外产能合作。对俄蒙的产能合作,要按照“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对方重点州市市场”的思路,积极建立产能合作协议,聚焦关键通道、关键城市、关键项目努力搭建产业承接载体,推动实施铁路、公路、航空、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项目。同时,扩大中俄蒙三国在农林牧渔、观光旅游及绿色环保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要注重中心腹地的产业支撑,积极承接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依托大企业、实施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构建大集群、建设大基地,密切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联系,探索建立一批“飞地产业园区”、跨省合作园区,加快产学研合作园区建设,完善区域间协作发展新机制,为内蒙古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四要增进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内蒙古向北开放的基础和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内蒙古作为对俄蒙开放的前沿,要重视与俄蒙两国在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等领域的合作。如在科技合作方面,可积极建立科技合作园,鼓励本地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与国外或区外进行技术合作研发。在教育合作方面,可促进三国人员交流和互访,加强蒙古语、俄语人才的培养。在人文交流方面,可积极推动中俄、中蒙“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活动。在旅游合作方面,突出口岸特色和跨境亮点,推动沿边城市建立中俄跨境旅游合作区等。
总之,内蒙古要破解“酒肉穿肠过”的问题,充分发挥向北开放桥头堡作用,必须坚持开放发展,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步伐,深刻认识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意义和迫切需求,抓住机遇尽快将思想认识落实于实际行动。全区各盟市要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趋势,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给予的优惠政策,坚持改革和开放并行,坚持“一带”和“一路”并行,坚持国内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并行,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并行,坚持政府服务和企业先行并行,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搭建平台、优化环境,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更好发挥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结构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在完善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同时增强内蒙古内生发展动力,助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