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芯嘉 徐 刚
(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建自贸区的主要职能是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并成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前沿平台。福州、厦门是近代中国最先对外开放的城市,福州与厦门依靠土货出口和洋货进口逐渐发展成全国知名港口,在近代外贸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晚清时期,英国政府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起战争。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标志着福州与厦门近代对外贸易进入了新阶段。
鸦片战争后,大量的外国商人尝试运来棉织品、毛织品等工业化商品,企图打开中国市场,获得高额利润。福州与厦门靠近福建的主要茶叶产地,还有较为广阔的腹地可以作为消费市场,英国人对在福州和厦门开展贸易充满信心。但福州与厦门的开放都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五口开放初期,英国商人争先恐后地向中国倾销洋货,除了向中国市场输入鸦片,也开始大量输入各种洋货。厦门对外国商品的进口贸易值逐年增长,其中英国货物进口值由1844年的8.065万英镑上涨为 1847年的19.9758万英镑,在这四年内,进口货物值增加了一倍以上。厦门这次洋货输入的高潮并没有维持多久,这是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工业品的销售产生了抵制,同时长期的鸦片贸易导致中国人民的购买力下降,洋商错误地估计了中国消费者的实际购买水平。19世纪40年代末就出现了洋货滞销的情况。经过短暂的下降后,厦门的进口贸易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850年达到25.3552万英镑,随后在整个50年代基本上都处于这个水平。
厦门开埠后,出口贸易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西方国家开始调查厦门土特产的情况,厦门开始向国外输出工业原料和土特产。自1843年起,厦门的出口值不断上涨,1843年对英国的土货出口值为12.612万英镑,而1852年已增长到60.429万英镑。
此时福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广大民众的经济水平有限,无力购买洋货,另外,福建官员阻止内地商人贩运茶叶入省,并要求福州城内的巨商大贾不得与英国人做生意。因此1844—1852年之间,福州的贸易一直没有起色。从表1可以看出①,福州与英国仅1845年存在贸易,其余年份没有任何商业活动来往,可见福州当时的贸易状况多么差。
直到1853年,福州的贸易状况才得到改善。由于太平天国和小刀会起义,导致武夷山茶叶输往广州和上海的通道被阻断,福州成为唯一一个和各产茶区仍保持交通的口岸,外国人又重新认识到福州港在茶叶贸易中的重要性,国外商船争先恐后前往福州,福州由此逐渐成为著名的茶港。
表1 1844—1849年中英贸易中五口所占的比重
福州、厦门通商后,当地原有的经济模式受到冲击破坏,大量劳动人民生活困难,外国殖民者乘机而入,开始掠夺或拐骗人口进行贩卖。厦门是最先出现外国殖民者掠夺契约华工的港口,在1843—1852年间,厦门成为了西方殖民者掠夺华工的中心。1845年6月,首次从厦门运走180人到印度洋的波旁岛。此后,外国殖民者在厦门劳务出口开始逐年增长。1846年又有180人被运往波旁岛,1847年增加到640人,此后厦门每年的华工人数在上百人。1851年后华工贸易发展较快,已达到1677人。其中1852年人数最多,高达5691人。据不完全统计,自1845年至1853年3月,厦门劳务出口人数达到12261人,其中不包括运往东南亚等地的劳动力。
福州通商虽然比厦门晚,但福州的华工贩卖活动很早就出现了。1844年,法国人在福州“招募”华工前往印度洋的波旁岛工作。1855年2月,福州附近信仰天主教的南台村村民被英国合记洋行运载出洋。仅1855年,英国人在福州运载出洋的华工人数为1901人。
1860年,清政府签订的《北京条约》中承认招募华工出洋工作合法化,此后外国殖民者更加肆无忌惮地打着“招工”旗号进行人口贩卖活动。直到19世纪末期,这种罪恶的人口贩卖才逐渐减少。
1861年,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规定,福州开始设立洋关,次年厦门也设立洋关,自此后海关管理权逐步落入了外国人手中。洋关的设立对洋货大量输入福建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外国商人获取当地土货和原材料出口创造便利,因此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时期福建对外贸易在近代洋关体制下有了较大的发展。
图1的数据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福州、厦门的对外贸易情况②。这段时期的福州对外贸易特点是土货出口超过洋货进口,因此这段时期福州的洋土货贸易年年获利,每年出超额都在数百万海关两,甚至在1868年出超额达到了1097万上海两。而厦门却恰恰相反,厦门这段时期的洋货进口超过土货出口。早期福州的进出口贸易额比厦门大,比如1868年,福州的洋货进口、土货出口总计为1865万上海两,而厦门只有561万上海两,不到福州对外贸易额的1/3。但从1871年之后,福州的进出口贸易额逐渐下降,而厦门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呈现增长趋势,福州与厦门的进出口贸易额差距越来越小。从1883年后,厦门的进出口额几乎每年都超过福州。这表明厦门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而福州却趋于衰落。厦门在这段时期中以洋货进口为主,每年进口额大约在400万~600万海关两,而福州的洋货进口额每年大约在200万~300万海关两,仅为厦门的一半。但福州在土货出口上遥遥领先,一般也在700万海关两以上,而厦门大多在300万~400万海关两。福州的土货贸易年年趋于下降,而厦门的土货贸易逐渐增长。
图1 1868—1889年福州与厦门洋土货贸易统计
福州与厦门的贸易繁荣得益于茶叶贸易的兴起,茶叶在近代福建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福州水路便利,从武夷地区往福州运茶路程短、时间快,而且福州红茶的价格比广州同等质量的红茶价格低20%~25%。福州在茶叶贸易方面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1853年,福州茶叶出口仅为595万磅,而1854年已经上升到2049万磅,到1859年为4659万磅,出口量已经超过广州,逼近上海。从图5可以看到③,在60年代,福州茶叶出口量每年大约在40万~50万担④,其中1868年达到596356.14担。19世纪70年代以后继续增加,每年茶叶出口量都在60万担左右,1880年达到694547.52担,为历史最高记录。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福州的茶叶出口量出现下降,但每年的出口量仍然保持在50万担以上的规模,直到19世纪90年代后,福州的茶叶贸易步入衰落。
图2 1864—1900年福州红茶出口量
自福州茶叶海运开禁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以及欧洲等国家就成为福州茶叶的主要市场。据海关统计,1872年福州出口的茶叶数量为64万担,其中出口英国的数量为41万担,输往澳大利亚的数量为10万担,输往美国的数量为6万担,分别占总数的64.1%、16.3%和9.5%。1873年,福州一共出口了56万担茶叶,运往英国40万担,占总数的70.7%,运往澳大利亚8.8万担,占总数的21.7%,运往美国2万担,占总数的7.1%。1874年,福州茶叶出口总数为67万担,其中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分别占总数的69.5%、14.1%和4.3%。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福州茶叶出口仅英国、澳大利亚、美国三国就大约占总数的90%,其中英国占的比例最大。
厦门的茶叶出口整体数量上与福州差距很大,如图3所示⑤,在19世纪60~70年代时期,厦门每年的茶叶出口量大多在4万~6万担之间,其中1877年达到了90428担,为历史最高。但19世纪70年代后,台湾成功种植乌龙茶,台湾茶叶开始大量运往厦门,然后从厦门转运出口,此后台湾茶叶转运出口的数量逐年增长,台湾茶叶的数量大致在10万担以上,其中1894年和1896年达到20万担以上。但厦门附近本地茶叶从19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下降,仅1881年回升到70752担,直到1899年,厦门出口的附近本地茶叶仅有8969担,下降的速度非常快。
图3 1862—1899年厦门茶叶出口与复出口变化趋势
而厦门茶叶出口的国家主要还是美国、东南亚地区和英国。1877年厦门出口到美国的茶叶为47118担,占当年厦门茶叶出口总量的52%,英国占6%,东南亚地区国家占24%,其中以爪哇和新加坡最多。到1885年时,厦门出口美国、英国、东南亚地区的茶叶分别占当年茶叶出口总值的43%、3%、5%,可见厦门茶叶的主要国际市场为美国。
土货出口除了茶叶外,还有福州的木材、纸以及厦门的蔗糖、烟草等,而在洋货进口中,主要是洋布、洋纱以及金属等。
1860年后,随着洋货输入不断增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洋布、洋纱进入中国市场。1864—1875年福州、厦门洋布进口数量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整体上福州对洋布进口数量多于厦门,仅1865年和1866年低于厦门。福州和厦门在19世纪60年代洋布进口趋势是递增,特别是福州的增长速度极快,福州在1868年洋布进口突破2万匹,而厦门直到1871年才首次突破2万匹,此后福州每年的洋布进口数量基本在2万匹到4万匹,而厦门的增长速度没有福州快,在1871年以后三年有所下降,1875年后每年维持在2万匹左右。厦门在1881年达到最高26690匹,仍和福州相差将近1万匹。
图4 1864—1875年福州厦门洋布进口变化
对于洋纱的进口,从图5可以看出⑥,厦门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是因为闽南地区有大量农户从事土布副业生产,用洋布和洋纱混合制造的南京布质量坚固、耐用,在当地有较好的市场。从1860年后,厦门开始进口洋纱,而1868年洋纱价格下降使得对洋纱的需求大量增加,当年输入厦门的洋纱高达13734担,为1864年的4倍多。此后厦门洋纱进口增长速度非常快,在1884年出现了飞速增长。福州织布局成立后,福州洋纱进口大规模增加。1892年洋纱进口激增为12593担,此后福州洋纱进口不断增加。但厦门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受到甲午战争的影响,时降时升,只有1898年迅速回升,高达84427担,之后仍然趋于下降。
图5 1864—1911年福州厦门洋纱进口变化
铅也是近代福州、厦门洋货进口中较为重要的商品。福州和厦门进口铅的用处主要是作为茶叶包装里的衬里,所以铅的进口是伴随着茶叶贸易的兴起而大量进口。福州和厦门对于铅的进口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是处于上升趋势,福州对铅的进口在1878年为最高,为69844担,而厦门在1879年达到最高,为20052担。之后随着福州、厦门茶叶贸易的衰落,铅的进口数量持续下降。福州与厦门铅进口与茶叶出口的趋势可从图6⑦和图7⑧看出。
图6 1864~1899年福州铅进口与茶叶出口一致性趋势
图7 1864~1899年厦门铅进口与茶叶出口一致性趋势
19世纪90年代以后,福州与厦门的对外贸易就明显衰落,主要标志为茶叶出口量大量减少,入超不断扩大。福建茶叶出口量急剧下降主要原因为印度、锡兰、日本茶叶的兴起,与福州、厦门争夺市场份额。此时福州与厦门贸易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外国人开始寻找茶叶的替代品,木材、土纸等土货的出口量有较大变化,但福州与厦门的土货出口量仍在下降,同时福州与厦门洋货进口急剧增加,洋纱、棉布的进口量仍在增加,煤油、火柴等新兴洋货进口量急剧增加,因此此时福州和厦门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从图8来看⑨,福州与厦门的土货出口明显减少。在1890年前,福州与厦门的茶叶贸易兴盛,福州每年的土货出口量在700万~900万海关两,甚至达到1000万海关两以上,厦门每年的土货出口量也在400万海关两以上。而1890年后,福州每年的土货贸易量降到了400万~600万海关两。厦门每年的土货贸易量起初保持增长趋势,但1895年后下降到387万海关两,甚至在1897—1902年间,土货出口量仅为100多万海关两。但洋货进口量却刚好相反。1890年以前,福州每年的洋货进口量维持在300万海关两左右,1890年后福州的洋货进口量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而厦门的洋货进口量从1860年开始一直处于上升,1890年后增长速度更快,其中1902年达到1415万海关两。因此,在这段时期,福州和厦门普遍出现入超,而且入超额增长较快。由此可以看出,福州与厦门的对外贸易总值增长主要依靠洋货进口而增加。
图8 1890—1911年福州与厦门洋土货贸易统计
总的来说,厦门年进出口贸易额在1895年后基本上超过福州。厦门以洋货进口为主,这段时期厦门的洋货进口增长非常快,有的年份甚至超过福州1倍以上。而福州以土货出口为主,自从茶叶贸易没落后,土货出口骤减,洋货进口快速增加,所以此时福州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变化不大。
在出口方面,外国人开始寻找新的土货出口替代品,其中木材、土纸等土货的出口量有较大增长,成为新的主要出口商品。木材成为这段时期福州近代出口贸易中非常重要的货物之一,19世纪90年代后开始快速增长。1899年,福州出口的轻木板达到7万多平方英尺,而到了1909年时已经增长到40.7万平方英尺。对于厦门而言,土纸成为了厦门这段时期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到1894年,厦门土纸的出口额有305757海关两,占当年的土货出口额的19%,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厦门茶叶出口量不断下降,所以土纸在厦门土货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有了很大提升,1902年土纸的出口额为396030海关两,占土货出口总额的26%。
而这段时期,对外国鸦片进口的大量减少,杂货类洋货进口逐渐增加,其主要增加的洋货为煤油、火柴、面粉、大米等。其中煤油在19世纪60年代时就已经开始进口,但进口数量十分有限。但从19世纪90年代后,福州与厦门对煤油的进口数量快速增加。福州1892年煤油的进口量为64万加仑,而到1897年时已经上升到300万加仑,至1914年福州进口的煤油已达到460万加仑,福州从1892年到1914年对煤油的进口增加了将近400万加仑。厦门对煤油的进口同样是直线上升,1891年厦门进口煤油为177.2万加仑,而到了1901年已高达327.5万加仑。
通过上述比较,总结历史经验,希望对当前的沿海贸易发展提供若干借鉴。
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不仅会在短期内影响国际贸易,也会在中长期导致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因为新冠疫情冲击最大的是全球价值链,而它的变化也意味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面对疫情冲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首先应该要推进全产业链的复工复产,重新激活市场需求;其次要坚定推进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占领国际市场;最后,加大开放力度,大力推进建设全面开放新格局,实行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大国经济优势。
中国在近代贸易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出口的重点也仅是利润极低的原材料,而利润较高的工业品却未能参与进去。同时,因为清政府的羸弱,使得中国贸易政策以及海关政策的制定权大多受西方列强的影响,不利于国内企业向外扩张。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沿线各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具有较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与其开展合作,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时,随着金砖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的成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大量的融资服务,以“内保外贷”融资方式为“走出去”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供了良好平台,化解了“走出去”企业在国外开展投资所遇到的融资难困境。
近代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而华侨在国外赚到钱后,有些会寄回国内赡养家人,有些会选择回国投资,开办企业。近代华侨对沿海城市的工商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化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选择回国创业。因此,为了吸引海外华商到本地区投资兴业,从而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涉侨职能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提高对侨资重要性的共识,针对侨资企业的外资身份,落实完善鼓励支持政策,为侨资企业提供优惠待遇,同时也要改进政府招商服务机制,引导原有的侨资企业转型升级,最后要设立专业华侨投资专业园区和侨资企业专门服务机构,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侨资企业经营环境。
注 释:
①数据来源:刘锡涛,牛江红.初探近代闽江茶叶贸易对福州港兴衰的影响[J].广东茶业,2009.
②数据来源:徐晓望等,《福建通史》第五卷,第126-127页表4-1。注:1868~1872年为上海两,其余均为海关两。上海两∶海关两=111.4∶100。
③数据来源:姜修宪. 环境·制度·政府 [D].复旦大学,第166页附表五。
④在1865年前,茶叶出口的统计单位为磅,此估计数以1担=133磅折算。
⑤数据来源: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内厦门海关历年贸易统计年刊。
⑥数据来源:姜修宪. 环境·制度·政府 [D].复旦大学,第168页附表二;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内厦门海关历年贸易统计年刊。注:其中厦门1876年和1877年洋布进口数量为估计值,1876年约为18000匹,1877年为20000匹以上,图中数据为20000匹。
⑦数据来源:姜修宪. 环境·制度·政府[D].复旦大学,第168页附表二;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内厦门海关历年贸易统计年刊。
⑧数据来源:姜修宪. 环境·制度·政府[D].复旦大学,第166页附表五,第171页附表四。注:为了看清铅与福州茶叶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这里将铅进口数量放大10倍。
⑨数据来源:根据《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中历年厦门海关统计编制。注:为了看清铅与厦门茶叶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这里将铅进口数量放大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