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好题亦是难题

2020-09-24 03:13李仁甫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和事同类作文题

李仁甫

一、“同类信息”背景下的坚守

在全国卷作文题直通主旋律、趋于时事化的背景下,2020年江苏卷作文题依然主打文学牌、艺术牌、文化牌,不跟风而自有坚守,以关键词“同类信息”与2019年“共存相生”、2018年“语言”、2017年“车来车往”、2016年“话长话短”、2015年“智慧”、2014年“青春”等关键词相应和,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真正做到独树一帜、独步天下,从而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敬意。

(2020年江苏卷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作文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先宕开一笔,引用考生熟悉的古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作必要的铺垫,为他们理解后面内容降低难度;第二句适时引出考生真正应该思考的话题——“(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第三句指出“(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的现象在“智能互联网时代”显得更加普遍,进一步夯实了考生应该思考的话题,从而使考生审题时可以抓住“(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样的关键句来思考;第四句列举事实,直观说明“同类信息”对人的塑造作用——人“未来的样子”决定于当下“自己喜爱的人和事”。由此可知,考生只要围绕“同类信息与人的塑造”进行写作,就算切题。我个人认为,这在2020年全国高考卷十道作文题中可算是一道好题。

1.题目好就好在命题人没有刻意预设鲜明的立场。首先,“自己喜爱”其实也意味着“自己有所不喜爱”,而无论是喜爱还是不喜爱,在缺乏明确对象的前提下,都不是我们可以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的。比如自己喜爱的人,有可能是懒人、庸人、坏人、恶人,比如有“乌合之众”“近墨者黑”的说法;而自己不喜爱的人,未必是坏人、恶人,完全可以理解为共同体中跟自己立场、态度、志趣、习惯、性情、风格、价值感等不一致的人(对这样的人不喜爱,有时反而暴露出自己胸襟狭隘、人格保守、信息封闭),还可以理解为对手——这种人身上有时能够体现出“不是朋友,胜似朋友”的价值。其次,“总是”“久而久之”“就会”这些词语,让人捉摸不透命题人究竟是赞同还是反对“(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的现象。第三,“从心所欲”“惺惺相惜”“情不自禁”“突如其来”这些词语,也并不是简单、绝对地表示对“浏览”“点赞”“分享”“感动”这些网络行为的肯定,因為这一切也有可能是廉价、没有意义的。最后,“未来的样子”这一表达是很考究的,因为有什么“所欲”、“相惜”什么人、为谁“情不自禁”、为何“突如其来”,就决定未来什么样子的自己,命题人在此并没有刻意强调“未来的样子”品行之上下、能量之正负、旋律之高低。总之,作文材料中的用语并没有表达出命题人强烈的倾向,这就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意义范畴和巨大的价值空间。

2.题目好就好在提供的话题具有思辨性。面对话题“(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具有正向思维的考生可以写志同道合、共同发展,写耳濡目染、互动砥砺,写美美与共、抱团取暖,写人心所向、凝聚共识,总之写人在朋友圈、熟人社会、命运共同体等支持性信息环境里得到塑造。这是对“(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正面的理解。而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考生完全可以联想到“信息茧房”,联想到“乌合之众”或传销圈子,洞察到朋友圈的庸俗性、熟人社会的虚假性、命运共同体的复杂性,感受到异质文化圈的创新性、陌生人社会的公平性。

3.题目好就好在提供的话题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作文材料让考生置身于“智能互联网时代”,并为他们还原了“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的新时代活生生的生活场景,这就使得他们一下子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迅捷回到自己熟悉的火热生活,唤醒自己肉身曾经发生过的“浏览”“点赞”“分享”等真实的体验,浮现起自己喜爱的人的生动脸庞和喜爱的事中涉及的细腻镜头。

4.题目好就好在它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理念。关于“人的塑造”,是永恒的课题;但智能互联网时代,当信息趋于同类化、同质化,它又成为值得思考的新课题。人是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被塑造的?结果会塑造成什么样的人?同类信息、同质信息塑造出的人,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和个性?人的塑造需要异质信息吗?人如何与跟啄木鸟一样的异见者、批评者相处,如何在多民族、多背景、多元化的共同体里共存相生?人如何兼顾同类信息、异类信息,把自己塑造出个性丰富、全面发展、身心健全的人?考生就这些问题作两面观、多面观、面面观,可以增强自我人格的塑造意识,使自己在复杂的信息时代里把好自我发展的方向,选对自我实现的理念。

总之,随着全国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趋向于“同类信息”之时,江苏命题人仍能保持自我的清醒、独立和个性,这本身就是他们对“(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话题的一次理性的思考、智慧的回答。

二、“小径分岔”所导致的遮蔽

公允地说,2020年江苏卷作文题也有不得不说的缺陷:有话不好好说,不好好说话。这就是有点儿“绕”,更有点“隔”,似乎不把考生绕进迷宫不罢休,不把考生隔到墙外不撒手。这无疑增加了审题的难度。

1.有点儿“绕”。

绕在文白(这里戏指文艺性和通俗性)夹杂上。命题人不老老实实地说“包围”而文绉绉地说成“环绕”,不老老实实说“普遍”“常见”而迂腐地说成“紧密”“可感”,不老老实实说“决定于”而诗意盎然地说成“开始于”。作文材料的语言表达,自然需要一定的文学色彩,但过于文学化甚至诗化,无疑会使一部分考生如同置身迷宫之中。

绕在句式的前后不一致上。“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个被动句式在下一句“这种环绕……这种塑造……”的表达中失去了延续性。如果下一句表达为“这样的被包围显得更加普遍,这样的被塑造显得更加常见”,理解起来是否轻松一点?

2.更有点儿“隔”。

今年作文题除了语体、句式上有点“绕”,在其他方面上更有点“隔”。读数一下,本次作文材料包含126个字符(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总和),创下最近几年字符使用的最高记录(追朔前五年,2019-2015年使用的字符数分别是60、69、53、76、37个)。作文材料字符越多,就越像阅读题,而写作之前让考生做一道繁重的阅读题,就相当于在他们面前砌一道厚障壁,未免使他们产生“隔”的滋味。在高考写作环节加大阅读难度,一般情况下会被认为欠厚道的。当然,如果是一道浅阅读,则可作别论。

前面已经分析了作文材料中四句话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来这四句话构成的作文题自有清晰的逻辑链条,可为什么在客观效果上却不仅被很多人称为江苏卷“史上最难的作文题”,而且也被认为难度远远大于2020年全國高考卷其他作文题呢?

从作文材料中四句话的层次划分来看,前后意义的衔接比较松散,不够严密,读起来有点“隔”。前面三句话为一层: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同”出发作本质性思考,抛出“同类信息”这样一个上位概念,有意把考生的思维牵引到“形而上”方向——“(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最后一句为一层:折回“形而下”方向,引导考生从“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之类的生活细节中,去感受、认知“同类信息”对人的塑造过程及其意义。在从前一层写到后一层、从“形而上”折回“形而下”、从高度抽象过渡到非常具体的时候,显得过于跳脱、匆忙、生硬,导致考生陷入“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的具体场景中而不能轻易自拔,以致于他们的头脑在不知不觉中淡漠了前面抽象的概念“同”——“同声”“同气”“同类信息”。

这就如同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笔下的“小径分岔”,它导致花园变成迷宫,遮蔽起一些原本熟悉的风景。于是,一些考生有可能以“当下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当下成就我们的未来”“当下的正能量塑造未来的自己”等作为立意,甚至把立意进一步简化为“当下与未来”。其实,“当下”在这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时态“现在时”,而是指正在“环绕”着我们、被我们选择的“同类信息”——正是“同类信息”才塑造了未来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同类信息”就塑造出什么样的我们。

考生容易断章取义,这其实不能完全怪他们粗心,要知道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阅读前后两层意思衔接度、流畅度较差的作文材料多难啊。可是如果在前面抽象与后面具体之间增加一个过渡地带——“当下你对自己喜爱的人和事的关注”,既回应前面第二句话“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又为后面“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做铺垫,效果会如何?我想,以“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你对自己喜爱的人和事的关注,比如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来替换原句,考生理解起来就要轻松得多。

如果要彻底走出“绕”与“隔”的迷宫,不妨把今年的作文题微调为——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包围、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样的被包围显得更加普遍,这样的被塑造显得更加常见。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决定于当下你对自己喜爱的人和事的关注,比如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中学]

猜你喜欢
人和事同类作文题
不是同类
画与理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同类色和邻近色
《中国地铁60年
——人和事》出版发行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同类(共4则)
已过去的2015年里想要感恩的人和事?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