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保险,是贸易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中外交流的自然而然。直到几百年后,中国试图加入WTO,保险业的开放仍然那么自然而然地最先、最大敞开开放的大门。这是一种宿命,也是行业特性使然。中国的保险毫无疑问,属于舶来品,所以它与世界联系最紧密。这是一种商业机制,也更像一条纽带,它把古老的变幻的中国与世界连在一起,历经百年风雨,似乎暗淡过,但一经开始,就再没有完全断开。
让人好奇的是,中国保险业从无到有,再到现如今可以说得上是发展得方兴未艾,这期间到底经历了哪些故事?恐怕也只有亲历者,以及足够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才能把故事讲述得生动且透彻。作者香涛是资深行业官员,熟稔中国保险业的成长史,他在百忙之中奋笔疾书才有这一笔记体小说的问世。他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把那些精彩的片段按照历史的脉络整理成集,以小说的形式娓娓道来,讲述了中国保险业自19世纪到如今的发展历程。《金融理财》杂志摘录了《保险到如今》中的一篇文章,之后会持续刊登后续的文章以飨读者。
有关外资保险和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关系,是近些年来一个很热门的话题,这种探讨是有益的,对中国金融业、保险业的发展有好处。相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样的话题会一直热下去。
20年前,记得这么一件事,研究生毕业来到中国保监会上班,导师听说我到保监会工作,笑着说,那你会有很多机会了解外国保险公司啊。外国保险公司,在当时很多国人的眼睛里,充满着神秘感。报到后,完成的第一项领导交办的任务,就是参与筹备一个加入WTO的国际保险业研讨会,时任保监会主席马永伟将出席致辞。研讨的重点,也是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外资保险在入世之后的进入中国和市场竞争。这个趋势被形象地比喻为“狼来了”。马永伟后来在研讨会上这样说:“入世之后,中国保监会将加快保险法制化建设步伐,逐步改善监管,推动保险公司转变经营观念和管理模式,提高竞争能力。”
20世纪初和前叶,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狼”其实早就来过了,而且那个时期外资保险对中国人民的压榨、对民族保险业的倾轧、对中国财富的掠夺、对中国经济的肆意破坏,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犹新,恍如昨日。现如今,要打开国门,欢迎那些庞然大物进来,欢迎那些老牌的保险巨头进来,让那些历史书上的神秘的名字变成中国保险市场的一分子、同行,能不紧张吗?马永伟在讲话中,谈了不少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益处,他还特别强调:“关于加入WTO之后,中国保险市场的准入原则,我们将按照审慎原则加以考虑,以维护国内被保险人的利益,保持国内金融保险体系稳定。依法监管,依法审批。”他的发言显然是要尽力打消国内保险同行们的担心。但实事求是说,那次召开于香山饭店的会议,始终笼罩着一片凝重。
那个时候,解放前一批保险界的老人身体仍然硬朗,比如林震峰、王恩韶、金瑞麒等等。他们也关注着保险业开放这个大举动。2015年仙逝、享年95岁的王恩韶老先生,曾在解放前担任英国保险有限公司中国分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2005年因为拍摄一部保险宣传片,曾经采访过这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他感慨地说:“几十年前外资保险在中国,有很多特权,国内的保险公司根本没办法竞争它们。但是,外资保险逼着我们学习保险经营,才有了一大批民族保险企业和保险专业人才。现在的开放,对我们是大好事,机会难得。”
老先生的见解,是对一段历史的注释。
本系列开篇介绍了中国出现的最早的保险机构,那就是一家外资保险机构——谏当保安行。在撰写本系列的过程中,还进一步弄清了“谏当保安行”名字大致的由来。“谏当”是其英语名称“Canton”的中文译音,“保安”与今天的保安不是一个意思,通指安全、保险。行,如开篇介绍的“十三行”一样,是当时广州以及南方周近商业贸易机构的称号。
1805年广州“谏当保安行”成立之后,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是很令人深思的。自此至中华民国成立的106年时间里,遍及世界上十几个国家的近200家保险机构,来到中国,开设总分机构。如此多的保险商,对中国近代贸易、金融发展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有些机构竟与中国产生了割不断的渊源。
至今在中国的保险界,流传着一个美国保险商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堪称教科书级。
100年多前的1919年,从军队退伍的美国小伙子科尼利斯·范德尔·斯塔尔(Corneliors Vander Starr,当时人称C·V·史带,以下称“史带”)争取到太平洋邮轮公司外派机会,来到上海,由此展开了一段在中国保险业的华丽冒险,缔造了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的百年传奇。在朋友的介绍下,风华正茂的史带进入上海美丰银行分管保险业务,代理美国普益保险公司在华业务。基于对保险业务的逐渐熟识,并在上海积累了“第一桶金”后,史带在1919年12月12日果断创立了自己的保险公司,并将其命名为美亚保险(AAU,American Asia tic Underwriters)。1931年,史带利用美亚保险的赔款准备金,创立了友邦人寿保险公司(Asia Life Insurance Company)。中文取名友邦,显示了史带本人对中国国情的谙熟于心和商人的精明,寓意就是要和中国搭建友谊的桥梁,成为中国的“友邦”。一个商业保险公司,自然不可能决定美国的外交战略,但是作为美国在华经营的保險机构,能有这样的见识和头脑,实属不易。友邦也成为第一家面向中国人的外资人寿保险公司。当时在华的外国保险公司基本都排斥中国本地人加入管理团队,然而据说史带不但聘请了几位杰出的中国人加入董事会,如总经理费孟福,此君后来写出了我国第一本保险营销学专著《人寿保险招徕学》。而且公司员工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人,他启用了很多知晓本地需求、有着本地关系的华人开展业务 。自此友邦生意风生水起,到1934年,其业务量占中国保险总收入的 30%以上;至1936年底公司保单准备金720万元,有效保额6000万元,其中华人投保占90%,大半业务来自中国市场。史带眼光敏锐,抓住难得的商机把外滩17号(今中山东一路)字林大楼租下来作为办公大楼。此后,因为日军侵华和内战爆发,史带只能关闭大陆业务,移师香港。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时隔近半个世纪之后,友邦重回内地。1992年9月25日,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全资子公司友邦保险(AIA) 获得一纸牌照,成为中国大陆首家获发人寿和非人寿业务营业执照的外资保险机构。友邦率先打开中国寿险的大门!
1998年5月13日,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在外滩17号“友邦大厦” 举行启用仪式,标志着友邦保险真正回到了60多年前的老宅。这家与中国保险业百年渊源的保险公司打出的海报只有三个字“回老家”。
接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史带和他创立的保险公司神奇般地没有倒闭,上海外滩的那栋大楼虽经世事沧桑、战争战火、文革风云却依然不倒,风云际会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史带的后继者格林伯格先生积极助力中美关系,所有的历史渊源交汇成了20世纪一段令人惊叹的保险传说,仿佛一幕令人感慨万端的穿越剧!
考察清末乃至民国时期外资保险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资料很少,研究泛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段时期政府对金融业的管理极其薄弱。留存下来的一些资料,大致是当年一些行业公会和年鉴的搜集,其真伪很难验证。
之所以在几十年后,当中国政府决定再次敞开国门,欢迎那些外资保险“回老家”或者来中国“安新家”的时候,行业人士惴惴不安,“狼来了”的记忆并非无中生有。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外商云集,洋行林立,外商保险公司纷纷委托洋行代理业务,随后陆续设立上海分公司或中国总分公司、远东分公司。到清末,上海设立过的外资保险机构计有14个国家161家公司,1912~1941年达到19个国家227家公司。日軍占领上海时期数字下降为有7个国家60家公司,抗战胜利后到解放前合计有6个国家65家保险公司。这些外资保险公司依托世界列强侵华特权优势,依托母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依托在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和财力,在当时中国保险市场上纵横驰骋,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多数外资保险公司资本金充足,经营稳定。大量效益好、风险低的保险业务,几乎被外资保险完全垄断。由于外资保险公司薪水可观,众多中国保险人才聚集于外资保险机构。更主要的是,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国时期各个政府组织,都没有对保险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即使后来设立了一些机构进行管理,也非常薄弱,始终处于放任失控的状态。补充一点,清王朝因为基本没有金融监管的概念,外资金融机构到中国做生意根本没有任何限制,直到1908年清政府才有了《银行通行则例》,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国家颁发的专门管理金融机构的法令。民国时期开始考虑制定保险法规,但最终不了了之,没有真正落地执行。其实,就是颁布实施了,对外资保险是否能够一视同仁、中外一致,从当时的时局看恐怕是不可能的。外资保险对中国国家财富的掠夺,几乎到了肆意妄为的地步,大量银元和黄金外流;聚敛了大笔的国民健康、养老、意外等的储蓄性资金,而真正承担的理赔并不对应,而且随着战争事故以及国内动荡等因素的影响,大量保险金被侵吞和席卷。笔者试图查找出当时全国范围里面这些数目究竟是多少,哪怕是一个粗粗的统计,然而非常遗憾,找不到。
可以想见,一个国家,连温饱生存都难以保障了,谁还会关心保险理赔这等事情呢?如果连政府都没有监管这些财大气粗的洋保险,平民百姓就只有任人宰割、欺凌的份了。像前面提及的美亚保险创始人史带先生,先后在中国独资或者与人合办保险机构达到四五个,在没有监管之下,其闪转腾挪,以及获取的财富,难以估量。
历史的沉重,是用无数的生命逝去、无尽的财富损失堆积成的。这也是半个多世纪后,即使马永伟那样的保险监管高层反复讲解保险业开放的益处多多、稳妥有序,萦绕在保险业人士心中的担忧,仍然成为当时不可遏制的行业心理和舆论压力。
也应当承认,外资保险进入中国,给中国的经济发展、金融业提升、保险业兴盛,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来自英国、美国、日本、荷兰、瑞士、丹麦、意大利、挪威、苏俄以及新西兰、印度、菲律宾、奥地利等等国家的保险机构,仿佛在中国土地上展开了一场“保险奥运会”,大家同场竞技,尽管没有裁判,但却各有各的特色,发展壮大,互比高低。像美商旗昌洋行所创设扬子保险公司(Yangtsze Insurance Association),诞生于同治元年(1862年),总公司设于上海,同时在香港、伦敦、纽约、新加坡设分公司,在中国各口岸建代理处30多家,经营水险、火险、意外险及汽车险。业务由旗昌洋行总代理,专营旗昌轮船公司的船货保险,几乎垄断了长江的运输险业务,是外商在上海早期保险业中颇具实力的公司之一。民国30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被日军勒令停止。
外资保险机构把保险经营的基本模式、主要险种、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等,带给了中国人,可以算是一种行业启蒙,为当时的中国财经界培养了一大批懂保险、会经营的专业人才。这批人才,逐渐独当一面,促进了民族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人中间的有不少人士,直到新中国成立乃至改革开放之后,依然在为中国保险业工作。2004年以来,中国保险学会启动了一项工程,用文字和视频记录下这些耄耋老人的回忆和亲述。
200年前,面对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没落的大清帝国要么实行海禁,谁都不许进来,闭关锁国,要么随便进来,毫无管理和监督。一个极其没落的封建王朝,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呈现任人宰割的局面。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证,金融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缺乏监管的金融市场危机四伏。对外资开放的清末,就因对金融市场没有任何监管,曾发生五次波及经济全局的金融危机,即1866年因美国南北战争、太平天国战争引起的风潮、1883年的倒账风潮、1897年的贴票风潮、1910年的橡胶股票风潮和1911年革命时期的钱庄倒闭风潮。这些风潮,像飓风一样,肆意摧毁中国当时各种类型的工商、制造、金融等产业,哀鸿遍野。如今我们在经典老电影上看到的许多场景,其实就是政府监管缺位和帝国主义侵略者肆意掠夺的真实景象,蒋氏政权治下的中国可谓千疮百孔。
200年后,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发展的难得机遇,以最大的勇气开启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在引进外资保险机构的过程中,正视差距,以法制建设为至要,以科学监管为手段,以提升自己为目标,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业开放道路,此后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证明,这个时代的开放并没有把民族保险业击垮,而是大大受益于开放,受益于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竞争,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集团公司等都已经成为世界500强。关于这一点,本系列今后还会专门论及,在此不赘述。
历史常常会有貌似惊人的相似。但百年的风雨沧桑,相似中又决然不同。20世纪后半期,中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大路。这份眼光、魄力和智慧,不是什么教科书上的,不是导师先觉教授我们的,是历史留下的沉痛教训,并且赐予后人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
去年一个仲春时节的傍晚,漫步上海外滩,注视着当年的字林大楼今天的友邦大厦,在夕阳中笼罩着凝重和流光溢彩,忽然从心底升腾起许多的感叹,脑海中浮现众多的历史画面。再望眼整个外滩,繁华与喧嚣侵浸下,不知道承载了上海滩多少金融传说和保险故事,以及那些曾经在此出没的“洋面孔”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