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玲,李桃英,李志业*,冀建伟,段迎超
(1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14;2 新乡医学院药学院,新乡 453003)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1-2],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一直是外科技术的重要部分[3-4],神经外科手术一旦发生感染将产生严重后果,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延缓细菌耐药产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本研究通过对我院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探讨临床药师主动干预工作模式在我院神经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利用我院临床药学合理用药(PASS)系统随机抽取2017年7月~12月神经外科清洁手术(Ⅰ类切口)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病历95份(干预前组);再随机抽取2018年7月~12月Ⅰ类切口和Ⅱ类切口手术病历95份(干预后组),分类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2-3],剔除属于Ⅰ类、Ⅱ类切口手术但存在术前感染或术后感染可能的病历。两组病历性别比、年龄、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干预措施:在医政科的协调下,2018年7月临床药师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措施:① 每月进行抗菌药物围手术期预防应用专项点评,将点评结果汇总分析,对预防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及时与医师、护士沟通反馈,填写药事管理干预记录单。② 临床药师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知识培训,重点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将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考核。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干预前、后临床数据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药师主动干预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对干预前后的病历进行了合理性评价。该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强了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干预和指导的有效性。经临床药师主动干预,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品种选择、给药时机、单次给药剂量、给药频次、溶媒选择、用药疗程不合理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合理率明显提高。详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评估结果
手术浅表切口感染判断标准:① 术后切口有红、肿、热、痛炎症表现,或切口处有脓性分泌物。② 术后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1。③ 术后最初2天内体温两次达到或超过38 ℃。符合上述任1条即为手术浅表切口感染。
深部手术部位感染判断标准:① 从深部手术部位穿刺或引流到脓液。② 自然裂开或由手术医生有意打开手术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发热>38 ℃,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 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迹象。④ 脓性引流液细菌培养为阳性。符合上述任1条即为深部手术部位感染[5]。
临床医师是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是抗菌药物使用的主要决策者。临床药师是新医改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在新医改的实施进程中,尤其是在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面理应发挥自己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临床药师主动干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和医师一道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用药,能评估整个药物治疗的实际过程(包括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给药剂量、频次、给药途径、疗程等),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持续提高。临床药师协助医政科对临床科室进行抗菌药物知识专项培训、抗菌药物专项点评,为临床用药存在的疑问病历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有效干预,进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6-8]。
我院神经外科手术主要为清洁手术(Ⅰ类切口)和经鼻咽部的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2017年我院神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仍存在预防用药时机不适宜、品种选择不适宜、术后预防用药疗程过长等不合理情况,这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9-12]结果基本一致。临床药师主动干预有效地提高了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临床药师开展抗菌药物知识专项培训,强化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意识,定期督导反馈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13-1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医务科、质控科、药学部临床药学科、医院感控科、护理部、手术室、信息科等多部门的共同协作,进而有效控制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给药时机、品种选择及用药疗程。抗菌药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的督查与改进[15-16]。临床药师主动干预是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切入点,发现并解决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临床药师更好地融入医师、护士医疗团队,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临床合理用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