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记者 沈静 通讯员 李竟涵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有“身份证”了
2020年8月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317 号公告,又有1 064 个品种被许可登记。至此,全国29 种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已经突破了2 万个。截至目前,全国品种登记申请量达2.6万个。
2017年5月1日起,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正式实施,作为“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种业管理制度创新,以“事前放彻底、事中管到位、事后服好务”为主线,充分调动了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新品种选育研发的积极性,短短3 年时间,登记品种数达到了20 545 个,在满足市场需求、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育种者权益和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品种登记“由我做主、以我为主”,极大地释放了市场活力。制度实施以来,纳入第一批登记目录的29种农作物品种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品种数量持续增加。品种登记十分活跃,品种数量不断创新高。辣椒的品种登记量最高,达到了3 606 个;西瓜次之,为2 614个;大白菜、向日葵、番茄品种达到2 000个左右,甜瓜、黄瓜品种量也很大,在1 300个以上;油菜、花生、结球甘蓝、高粱品种登记量500~1 000 个。这些登记品种,有97.7%为自主选育品种,彰显了我国品种创新能力。
在登记的辣椒品种中,有牛角椒、薄皮泡椒、黄皮尖椒、青皮尖椒、螺丝椒、甜椒等1 566个鲜食品种,有线椒、单生朝天椒等938个鲜食加工兼用品种,还有羊角椒、珠子椒、小米椒、美人椒等299个用于干制、脱水、做酱、剁椒以及提取红色素、辣椒素等深加工产品的品种。这些品种覆盖辣椒七大特色优势区,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栽培方式及不同口味、用途等生产消费需求。品种质量趋向绿优。品种选育创新更加适应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和消费市场变化。品种抗性的提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舌尖上的安全更加有保障。品种更加优质,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百姓餐桌常见的大白菜为例,登记的2 169个品种,从抗病性和抗逆性看,“北京新三号”“京秋4号”“津秋78”“秋宝”等品种,具有高商品性、广适应性和耐贮运性,成为秋播主栽品种;以“德高CR117”为代表抗或中抗根肿病的品种在西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太乐之星”“秋宝”“春峰”“迷你黄”“今锦”“德高黄冠”等品种为黄心品种,“贵族”“胶研红冠”“橘红66”等品种为橘红心品种,这些品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高,被誉为高品质大白菜。
2011 年国发8 号文明确种子企业为市场主体,极大地激发了种子企业投资品种选育的积极性。品种登记制度的设立,进一步打开了非主要农作物种业市场活力之门。企业登记积极争先。各类登记作物品种销售推广主体,积极申请品种登记。提出品种登记申请的单位或个人(第一申请者)有2 732个,其中1 897 家为种子企业,占69.4%;525 家科研机构,占19.2%;其他310个,占11.3%。在已经获批登记的20 545 个品种中,由种子企业申请登记的有14 544 个,占到申请总数的70.8%。特别是种子市场化率较高的蔬菜,有的企业申请量高达200 多个品种,种子企业申报比例占各类申报者的79.9%,彰显了企业担当品种登记主体和销售主体的本色。
企业实力正在增强。种子企业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好形势和全国上下扶持企业发展壮大的好政策,充分利用和挖掘人们从吃好到吃出品位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空间,加强种质资源收集和创制,深耕培育适应性广、轻简栽培、抗病抗逆性强、绿色优质品种和区域特色品种、高端消费品种,增强了自身实力,提升了行业影响力。据统计,2019年主营和兼营非主要农作物种子持证企业3 195家,年销售额1 000万元以上的552家,企业作为育种单位申请登记的品种占57.6%,非主要农作物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
一直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以政府主导的审定制度为主。品种登记制度的实施,标志着管理方式迈出了市场化的重要一步。登记前的品种试验、检测等由申请者自主决定,而不是由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大大提高了品种入市的效率;品种是否入市推广,由申请者自行决定,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过去食葵品种上市前,最让我们头疼的就是审定流程。”河北双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党纪革对此深有感触,“审定周期本来就长,至少需要两年,各省的审定工作又相互独立,每在一个省推广就要审定一次。而且省审往往和企业前期开展的区域试验是重复的,费时又费力。”
如今,进入市场的主动权交给企业,品种好坏的评判权还给市场,新品种入市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公司已完成18个向日葵品种登记,在国内主产区年推广面积达3.3万hm2,不仅效益显著提升,更扭转了三系杂交食葵品种大部分依赖外国的现状。
种类不仅五花八门,品种质量也趋向绿色优质,更加适应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和消费市场变化。就拿最常见的大白菜来说,不少优势产区的集中连年种植,加重了土传病害根肿病的风险,以“德高CR117”为代表的抗根肿病登记品种,在云南、湖北、四川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动农药减量增效,让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而“太乐之星”等黄心大白菜品种、“贵族”等橘红心大白菜品种的登记推广,更精准满足了特定人群的需求。
品种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接续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就没有企业的长久发展。然而过去由于部分非主要农作物管理“真空”的存在,“一品多名”“一名多品”等问题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李逵”打不过“李鬼”的现象,给市场秩序和种业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011年,我们花费9年时间育成的黄瓜新品种‘津绿29 号’一经投入市场,就因为油亮度和口感好,深受种植户和经销商认可。结果没到两年,市场上便出现了同类品种销售,随之引发价格战,导致公司损失利润120万元。”对这次惨痛经历,天津市绿丰园艺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艳飞记忆犹新。
非主要农作物侵权现象,严重挫伤了企业的育种积极性。“盗版者”到试验田里摘个果实就能繁种,花一年时间就能“仿制”出一样的品种并进行商品化生产。成本之低,让自主创新的育种企业难以与之抗衡。在王艳飞看来,这种侵权行为不但影响了公司的收益,还损害了品种的口碑,使整个研发和推广的努力付之东流。
实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则相当于给每一个品种建立全国统一的唯一“身份证”,为品种追溯管理、市场违法行为处理和种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确保品种登记信息的合法性、完整性、科学性,登记申请材料要先后经过省、部两级审查。特别是针对品种命名混乱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自动检索,坚决杜绝侵犯商标权、夸大宣传等问题,大大提高了侵权违法成本,有力维护了育种者权益。
管住“李鬼”,企业的育种创新动力被大大激发。王艳飞告诉记者,近两年,公司研发团队每年配制和评价杂交组合从5 000份提高到8 000多份,新品种培育上市数量提高了15%,研发实力大大提升。
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年销售额在1 000万元以上的非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已达到552 家。在谷子、高粱、花生等作物种子市场上,全部为国内企业经营,100%使用“中国种”。在蔬菜种子市场上,大部分蔬菜国内品种占有率提高到90%以上。
随着育种创新能力的增强,一批有特色、专业化的种子企业逐步成长起来,并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发展战舰”。潜心钻研杂交谷的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独占谷子杂交种市场,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儿;专门从事黄瓜品种研发和销售的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瓜研究所、天津市绿丰园艺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为黄瓜种业的“三巨头”,品种市场占有率40%左右。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科学引导,有些农民选种就是在“赌运气”。
“这个个头大!”“这个品相好!”2019年8月,在甘肃酒泉的全国蔬菜登记品种(西北区)展示评价现场,挤满了看种选种的农民和种子经销商,其中不少是远道而来的。当天,现场展示了来自全国22 个省区市89 家企业的437 个登记品种。为方便选种,主办方还按加工方式将番茄分为樱桃组、鲜食组、加工型组,按照形状将辣椒分为螺丝椒、线椒、牛角椒……
“虽然品种登记属于管理制度,但与以往不同,不是牢牢地管住各个环节,更不是‘一放了之、放了不管’,而是放管服相结合。”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刘信说。
按照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只要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就可以上市销售,这就意味着把大量品种的选择权交给了农民,怎样让农民用上良种、让良种推广得更快,这就要求种业管理部门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身份转变,创新品种展示评价与推广机制。
为此,全国农技中心联合各级种业管理部门建立展示基地,形成了覆盖各生态区的品种展示“全国网”,每年举办全国及区域性品种展示评价现场会。在展示品种种植的过程中,组织专业人员系统采集相关数据,开展专业评鉴,每年发布权威评价结果,引导农民科学选择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品种。
“我们还建立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服务平台,把田间选种搬到了线上。”刘信介绍,通过展示场景网上直播、品种表现数据和评价结果共享,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科学选种。
纵览中国种业的发展历程,品种登记作为新设立的一项管理制度,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借鉴。制度实施3年来,各地各级种业管理部门积极探索,不断优化,极大地释放了市场活力,提升了民族种业核心竞争力,服务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改进完善制度,抓实抓细制度实施,并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乡村产业开发要求,适时扩大登记作物范围,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农村部自收到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进行复核。对符合规定并按要求提交种子样品的,予以登记,颁发证书;不予登记的,书面通知受理省农业主管部门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