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倒逼企业数字化

2020-09-23 07:57王兴山
国企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数字化成本疫情

疫情爆发以来,防控、生产“两手抓、两不误”,是企业面临的艰巨任务。

首先,是以员工为中心,启动远程协同办公模式;其次,是以客户为中心,开展数字化营销,努力把疫情的影响降至最低;第三,是抓成本管理,把该降的成本降到最低。

“两中心一成本”成为企业抗击疫情、恢复生产的关注焦点和主要活动。

科技战“疫”,推动企业重新审视数字化能力

面对疫情,企业密集开启云办公、云招聘、云采购等临时应变做法,以提升复工复产效率,但实施起来并不十分顺利。

有的员工在家办公时,出现了视频软件并发量不足、带宽不够、文档无法在线协同等问题;有的企业开展市场推广时,不能像互联网企业那样实现精准定位和触达目标客户,线上线下无法打通,销售过程跟踪和预测困难;由于缺少大数据分析支撑,在“降成本”上,很多企业无法精准定位,只能采取简单粗暴的砍业务、砍费用等手段;对于智能化水平较低的工厂,因工人无法返岗,复工之路挑战重重……归根结底,还是企业数字化能力支撑不足。

企业数字化能力的构建,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等多方面调整,不是领导一句话,下面照办就可以的。打造企业数字化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应用、大数据分析等。相对于计算、存储、网络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基础设施涵盖了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IT技术能力,通过平台化将这些能力进行泛在供给;智能化应用运行于数字化基础设施之上,通过以智能云ERP为核心的数字化应用形成流程化管理手段,保障战略的有序执行;进而实现规模化洞察与智能决策,以及移动协同。

疫情后,加快向感知型、敏捷型组织转型,夯实数字化基础支撑,提升企业数字化核心能力,将是企业应对不确定、动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工具需求瞬间爆发,企业数字化转型更务实

围绕“两中心一成本”,疫情中众多企业纷纷加入“非接触经济”,为了更好地赋能员工、提升客户体验、降低成本,数字化能力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各类云端数字化工具瞬间需求爆发。

围绕员工。如远程协同办公、在线考勤、在线招聘等,以员工为中心,实时精准地掌握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工作状况。数字化手段既要实现员工招聘、入职、培训、办公等业务流程的在线重构,也能够满足疫情影响下员工班车出行、工作餐预定等临时业务流程的创建,通过以人为本的数字化应用实现员工无忧工作。

以浪潮为例,借助“云+”协同工作平台,通过员工每日信息报备实现疫情防控,利用视频会议等功能实现日常工作线上推进,减少聚集和面对面交流;同时,借助HCM Cloud智慧招聘云,面向全国60多所院校启动春季校园在线招聘,吸引7万多名大学生在线参加,接受简历超4.5万份。

围绕客户。如数字化营销、在线服务、电子商务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多接触点洞察获取新客户,留住老客户。提高客户体验,以客户为中心,进行业务模式转型,开辟新的业务流,增加收入是硬道理。

围绕企业运营。如财务共享、电子采购、物流和供应链、智能制造等,通过数字化工具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国内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企业毕竟有限,而毛巾挤出水来的企业有很多,成本管理是生存和发展的硬功夫。在开源受阻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把该降的成本降到最低,成了企业运营的一大重点。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研究数据表明,受疫情影响,近67%的企业半年内将出现资金困难,同时近45%的企业会选择降低成本进行自救。当然,极限降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制造企业,更应重视基础管理,以价值为导向,充分利用管理会计工具,加强数据、计算能力、模型、算法各方面的能力,实现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

企业上云和数字化转型步伐再加速,催生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疫情加速了企业上云用云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数字化技术正重构组织和流程,简化作业环节,提高效率,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工作模式都将转变,企业将加快线下到线上的布局,开展无接触/低接触工作模式,推动业务连续性管理,更加重視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制造。

在家办公、“共享员工”,从过去的“现场可见”到“非现场、非接触、以任务和项目为对象”,从多年的KPI转到OKR的使用,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数字化营销、电子商务、消费和服务的线上化,则要求企业必须加快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营销和运营体系,培养或者寻找有数字化思维的人才队伍,多触点获客、提高客户体验,通过在线服务留住并取悦老客户。

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数字化企业,终究都要回归商业本质——开源节流、控制风险、创造价值,这就要求企业加速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机器人等数字化技术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推动IoT改进传统的作业成本(ABC)等管理创新,实现管理精细化,进而推动考核激励的精准化、个性化,释放员工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尤其对于制造业,劳动力的不足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是近年来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原动力之一。此次疫情中,智能化水平越高的工厂,复工的进度和复工效率越高。以在2月2日提前复工的浪潮智能工厂为例,在疫情最紧张的春节假期,仅用1晚准备,就实现浪潮服务器生产紧急复工,保质保量完成了疫情所需设备的紧急生产,如果是传统工厂,不可能第二天开工。而且复工之初产能利用率已达到80%,并且与传统工厂相比,智能工厂用工人数至少下降一半,生产效率却能提高2.5到3倍。

疫情的冲击终将结束,但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疫情期间,企业对数字化工具产生的爆发式需求和由此形成的使用习惯、工作模式、数字化觉醒,疫情之后将继续和深化。疫情导致的一些企业收入骤减和现金流危机,可以运用数字化手段转“危”为“机”。

王兴山,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专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历,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财政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北亚管理会计领袖智库成员,浪潮集团执行总裁。

猜你喜欢
数字化成本疫情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