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华
每个孩子都好比一粒饱满的、有生命力的种子,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其内在智慧的种子才会萌发。课堂,正是每一个孩子智慧萌发的地方。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我们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下面谈谈具体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学生潜心会文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潜心会文的氛围,让学生浸润在与作者、作品深度对话中,从而受感染、明事理。一位教师在《爱如茉莉》一文中,为了引导学生对重点语段进行升华感悟,在过渡部分和回读环节,播放了直入人心的优美音乐,设计了富有诗意的引导语言,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有效地帮助了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二、保证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
语文课堂教学中琅琅的读书声必不可少,而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以及充满智慧的发言则更令人欣喜。教师提问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批注、勾画、圈点。只有进行深度的感悟,才能产生个性的、透彻的认识和看法。不同的学生思考速度是有快慢区别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等待、细心观察、掌握进度,等大多数学生有了思维的结果后再进行教学,不能为了赶时间,而蜻蜓点水做做样子。比如,在《爱如茉莉》一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课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的语句,从中你能感受到了什么?用简洁的话语在书旁写批注。学生有了足够的思考时间,随后就有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回答也明显深刻而具体了。学生了解到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流露出了父母间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
三、教给学生有效思维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应当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指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比较等思维方法,把词用得更准确,句子说得更具体,一段话写得更有条理,一篇文章写得更好。如教给学生通过词语串联、合并段意法、提问法、找关键句法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词语。在《青山不老》一文的导入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你能用刚才读的这些词语来填一填吗?所填的内容: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去,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造福了后代。这段话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练习概括能力的训练,更是典型的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文本含义,运用边读、边想、边提问的读书方法,对某一段文字的画面进行想象、联想训练,让学生在方法习得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习课文后,说说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从句子、段落之间衔接的关系中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设计引发思考的有效问题
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只有能真正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才是有效问题。有效问题首先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要注意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欲,说明问题是有效的。有效的问题还必须有思考性——教師设计问题要做到难易适度,富有思考性。即靠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跳起来摘到果子”。有效问题更要富有层次性——教育学指出“教学应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懂得写作方法,促进散文的发展。
在《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中,文本的中心是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这是全课的核心,是统领全课的总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分别设计了如下问题:课文选择了哪些生物的生长?这些生物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为什么没有生命的铁轨和马路也会成长呢?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句、展开想象,从不同的角度体悟到: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和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甚至马路在夏天里都在长大,说明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成长的时期,人也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天天地长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既有思考性,又有层次性,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得教学生动、有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如教师与学生、教导与学习、人与书、讲解与练习等等。而这些多向交叉联系中的“聚焦点”就是课堂提问。精彩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情绪和思维的浪花,使其思维活跃。而平庸甚至失当的提问,不仅对教学无益,还会堵塞学生的思路,压抑课堂气氛,甚至引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提问的技巧,从而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促进课堂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