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保障粮食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确保自身的粮食安全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但今年以来,除了疫情、蝗灾、旱涝等灾害叠加,还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干扰了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让粮食安全问题被公众广泛关注,甚至引发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担忧。实际上,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4281万吨。作为夏粮的主体,小麦单产、品质和专用麦比例都有所提高。
“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我们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程国强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解决好吃饭问题,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资源条件极其有限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程国强说。
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出席,这是一次高规格布局粮食安全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进行了系统阐述。“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性。
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粮食安全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各地调研考察,脚步遍及全国主要农区,对这一战略提出论述:
2013年11月,在山东省农科院和农村基层调研时提出,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014年5月,在河南省尉氏县高标准粮田考察时提出,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
2015年7月,在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走访时提出,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
2016年4月,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指出,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7 月22 日至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图为22 日下午,在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地块,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玉米地,察看玉米长势。
2018年8月,在黑龙江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考察时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亿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209公斤;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突破6.5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升至470公斤,比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100%,中国人已经将“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
“从2015年开始,我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粮食产能稳定、库存充裕、供给充足、市場平稳,进入粮食安全形势最好、保障能力最强的历史时期。”程国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在粮食安全战略的引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系列兼顾当前与长远的新机制、新举措。“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随后,国家取消对东北大豆实行多年的临储政策,改为目标价格补贴。
2015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这是首部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的文件,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同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这突出了地方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的主体责任、加大投入的体现。其实早在此十多年前,我国就确立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这次是强化事权与责任。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省长的责任就更应该强化,如果政府部门的责任和监管到位了,也就减少了粮食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曾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6年1月,中央决定,加大财政对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提高7.5个百分点。这是在供给侧稳定粮食产能的创新型措施。同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2020年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等。
“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粮情的‘三位一体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成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程国强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这个体系即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为核心的国内粮食生产体系,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为重点的粮食储备体系,以统筹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资源为目标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当今世界粮食安全挑战依然严峻,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国际粮食贸易面临着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不稳定因素增加,实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当前供给没有问题,中长期供应也是有保证的。我们将适应國家粮食安全的新形势新变化,统筹处理好短期和长期、国内和国际(的关系),坚持以我为主,稳定扩大生产,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同时加强市场调控,合理引导消费,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8月26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程国强也表示,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十六连丰”,粮食库存充足,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挑战和短板压力始终存在。“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治理水平和粮食宏观调控能力,高质量推进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粮食质量和品质,更加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