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晔丹
摘 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诗人创造出了不同风格的诗歌。在对这些诗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经历等因素。在盛唐时期,诗歌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出现了许多风格迥异的诗人。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对国家、个人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王维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诗人。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众多关于声音的描写,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由此可见:研究王维诗歌中的“音景”构建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基于此,文章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浅析在王维诗歌中音景的构建,仅供参考。
关键词:王维;诗歌;音景
一、时代背景
诗人王维出在盛唐时代,当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稳定、社会正处在稳步发展的阶段,这样的政治环境为诗人的创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人的审美观念与之前相比,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种观念的改变尤其体现在诗歌的创作中,许多诗人的创作中都出现了“音景”的构建[1],在他们的笔下,通过声音和视觉的融合,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图景,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这也是他们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王维作为盛唐时代杰出的代表诗人,创作了众多令后人称赞的诗歌。根据研究发现:王维现存的400余首诗歌中,绝大多数都是声音的描写。这些被遗留在后世的优秀作品,不仅为后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也对后人的诗歌创作给予启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他们创作能力的提高。而王维诗歌中关于“音景”的构建,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以声传情、声入人心
在许多诗人的诗歌创作中,都利用到了声音的意象,他们主要是将声音和特定的环境相结合,从而构建出诗人表情达意所需的环境,帮助诗人更好地传递情感。声音的利用不仅在古人的诗歌创作中得以体现,现代小说家、文学家都会在其作品中运用大量的声音来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相比较于枯燥的文字,将声音和文字有效结合的方式,很明显能够增强情感的共鸣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
在研究中发现:王維的诗歌创作中,主要运用了大量的猿啼鸟鸣、莺呢燕语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真实的情感。
例如:在表达对友人的送别之情时,通常会利用送别场景,将这些场景进行完整、真实的描述与构建,同时结合一些声音的描写,起到一定的修饰作用。在《送梓州李使君》这首诗歌中,诗人利用送别场地的杜鹃啼叫来构建了送别时的场景。这种视听结合的创作方式,有利于更好地突出诗人的内心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开的依依不舍之意。
王维除了会利用“音景”的构建表达对友人的情感之外,还会利用这些声音表达特定环境中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传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在《寒食祀上作》这首诗歌情感的表达。根据诗歌创造的时代背景和年份可以得知:这首诗歌创作于诗人被贬之后,蕴含着诗人内心中的不甘和无奈。这种情感在诗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诗歌中,诗人首先利用落花这种意向来象征自己暗淡的仕途,随后利用乌啼和落花相结合,将这种无奈之情表达得更为深切。
三、听觉意象、营造诗境
根据历史上的归类,王维还是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因此,在其创作生涯中,也出现了众多优秀的田园诗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积雨辋川庄作》和《春中田园作》这两首诗歌。在这些田园诗歌的创作中,王维也利用了众多的听觉意象来完成诗歌意境的构建,通过特定的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更好地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比如在《春中田园作》这首诗歌中,作为诗人王维最具代表性的田园诗歌代表作,研究这种诗歌不仅对于研究王维诗歌中“音景”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研究王维诗歌创作风格和情感的表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首先在开篇便利用了鸡鸣叫来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将读者瞬间拉入诗人所构建的特殊环境中,随后再利用野鸡、斑鸠等众多的动物的鸣叫,逐渐完善田园意境的构建,展现出盛唐时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让人心之向往[2]。
除了田园风光的表述和意境的构建之外,边塞风光的描述也是王维诗歌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王维诗风的形成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田园诗歌中所表达的自然风光、人民对安居乐业生活的热爱所不同的是,在对边塞诗歌的创作中,主要是通过构建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来传达出作者内心广阔的胸襟和对自然的无限向往之情。在声音的运用方面也有所不同,田园诗歌中主要是利用一些自然之音,比如:动物的鸣叫、自然的声音等,而在边塞诗歌的创作中,主要利用的是一些乐器和社会之音来达到作者表情达意的目的。
比如在《从军行》这首诗歌中,主要表达了边塞士兵的生活情景,在战乱的背景之下,这些士兵远离家乡,为人民的安全保驾护航,体现了作者对其崇高的敬意和对战乱的无奈之情[3]。因此,诗中诗人首先利用了“号角”“暄暄”这样的声音,构建了极为紧张的边塞环境和氛围,让读者首先进入了这种特殊环境中,随后再利用“胡笳”“战马”的声音,构建了更为紧张的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氛围。通过这种紧张氛围的构建,不仅表现了边塞士兵的英勇善战,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其崇高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四、视听结合、动静相谐
“音景”的构建,不仅体现在诗人的情感表达、意境创造中,更体现在诗歌的艺术表达方面。诗歌的艺术表达作为判断一位诗人创作价值的重要标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位诗人诗歌创作的价值和对后世的意义。因此,诗歌的艺术表达也是“音景”构建方面的一个重要研究的内容。在王维诗歌的创作中,主要表现为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创作形式。
首先,是在视听结合方面的体现。视听结合又被称之为“试听综合”。顾名思义,就是将视觉上的感受和听觉上的感受进行结合,从而更好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这种表达方式有利于读者更好地接受作者的情感传递[4]。比如在《秋夜独坐》这首诗歌中,诗人首先在诗歌的开始就描述了雨落后,草虫低鸣的环境,诗人和友人独坐在这样的环境中,将诗人和友人在空静的环境中的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
其次,是在动静结合的艺术表达形式上。动静结合又被称之为“动静相偕”。简言之,就是通过动景和静景结合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动景包括一些流动的意象和一些声音的结合,比如:河流等。而静景则主要是指大自然在自然形成中所出现的一些意象。比如:山川、树木等。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和视听结合的表达方式有着同样重要的艺术表达意义。例如在《竹里馆》这首诗歌中,这是一首绝句,尽管字数不多,却用仅有的几个字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这首诗创作在诗人的晚年中,自然有一种落寞、空虚之情。诗人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利用竹林的静来衬托声音的动,更好地传达出了内心的情感。
五、结语
总体来看,王维诗歌中的“音景”构建体现在其各个阶段、各种风格的诗歌创作中,研究这种“音景”的构建对于王维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诗人通过这种“音景”的构建,达到更好的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创作价值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迪.浅析王维诗歌中的音景建构[J].文学教育(上),2019(09):40–41.
[2]宋凤龄.浅谈王维诗中的音声绘画之美[J].大学时代(B版),2006(06):34–35.
[3]刘华.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30):99–101.
[4]胡富存.浅谈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J].文学教育,2011(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