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锋 蒋 鑫
初夏,菏泽市牡丹区百花园,鸟叫虫鸣,一株株挂满果荚的牡丹在微风中摇曳。
习惯早起的孙文海来到百花园,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他不时看看果荚,拿起铁锨除除草,在与牡丹“交流”时,神情专注,一头白发格外显眼。
这位64岁的老人,35年来,在这个园子里一天天来去,辛勤耕耘,静等花开。
“我小时候就在牡丹园里玩儿,看大人培育牡丹;后来,我在牡丹园培育牡丹,把这里当家了,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时候,百花园对面的这片小区,还是庄稼地呢。”孙文海眯缝着眼睛回忆。
1985年,孙文海进入百花园当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当时百花园工资低,一天两块钱,工作单调、苦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来,这也让孙文海打了退堂鼓。“文海,牡丹是个宝,咱不能丢。”靠着父亲孙景玉的谆谆教导,孙文海才安心在牡丹园工作,这一干就是35年。
初到牡丹园,由于没有任何种植技术,孙文海从零学起。为了识别牡丹品种,了解牡丹的生长习性,他从春天观察一株株牡丹嫩芽开始萌动、花蕾生长,到夏天了解牡丹结籽状况和叶片颜色,到秋天记录牡丹花芽分化情况,再到冬天研究牡丹根系的发育形态。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孙文海守着牡丹一年又一年,靠着这份勤奋和坚韧,孙文海不仅学会了识别牡丹的品种,记住了不同品种牡丹的名称和形状,而且掌握了牡丹四季栽培技术。
35年来,以孙文海为主培育的牡丹新品种达到300多个,仅2017年就申报了90多个新品种。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为了表彰孙文海为中国牡丹产业作出的贡献,以“文海”命名了一个他培育的牡丹新品种。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文海”牡丹以花大色艳征服了评委,获得银奖。
为了较快培育出新品种,孙文海摸索进行定向杂交。现在百花园有30多个定向杂交组合,出苗的有20多个,每个组合都浸润着孙文海的心血和汗水。
园子里,几株移栽的牡丹有点发蔫,孙文海用小推车推来一桶水,在每株牡丹的四周挖了坑,开始浇水。
“这水是井水,晒了几个月了。其实,是不能用井水浇牡丹的,得用河水。但园子附近没有河,我们是靠天养花。实在旱了,就用晒的井水,救救命。”孙文海说。
35年如一日地照看着园子里的每一株牡丹,孙文海对牡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按照他的话来说:“牡丹更像我的孩子,一时不见怪想念。”天天见面,日日管理,每一株牡丹的生长情况他都了如指掌。春天施肥修剪,夏天打药驱虫,秋天分栽播种,冬天清理养护,一年四季的精心侍弄,百花园的老牡丹枝繁叶茂,新栽牡丹茁壮成长。
有时孙文海参加技术交流需要外出几天,一回到菏泽,连家都顾不上回,先要到牡丹园里转一圈,跟园子里的工作人员聊聊这两天的情况。“没办法啊,感情太深了,根本离不开。”孙文海说。
孙文海最痛心的一次,就是那一年夏季的一场大雨。百花园里积水到腰,上千株牡丹被泡在了水里,看到多年培育的牡丹一夕之间被毁,孙文海心如刀绞。“我当时啥也顾不上,就有一个念头:哪怕是搭上命也要救活牡丹。”于是,孙文海动员村民一起挖沟排水,并找来八台抽水泵同时抽水。
轰隆隆的抽水泵连续作业了三天三夜,孙文海在园子里守了三天三夜,身上已经分不清是汗水、雨水还是泥水了。
2020年5月15日,首届“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卓越贡献奖颁奖典礼在菏泽市举行,孙文海获得卓越贡献奖。发表获奖感言时他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花农,我父亲培育了许多牡丹花新品种,我也决不辜负父亲的期望,将继续培育牡丹花品种,让更多的人了解菏泽牡丹,认识菏泽牡丹。”
孙文海祖孙三代都与牡丹结缘。有空时,孙文海常常翻起祖辈留下来的牡丹谱。这本手写的牡丹谱,从曹州百花园建园开始,记录了每个牡丹新品种生长的信息。“爷爷和父亲都是牡丹种植的老把式,对牡丹都有深厚的感情,如今的我,要把这份牡丹情传下去。”
百花园里,有一株明代的牡丹。枝干空了,下面又发出新苗来。“新苗会逐渐长成新的枝干。几百年来,枝干不知道更新了多少次了,依然年年花开。菏泽的牡丹产业,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孙文海说。
(青秋摘自《大众日报》/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