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付
乡是穷乡,村是僻壤,山是连着山,连河都少见。在湘南新民村附近的柳泉水库上面,山谷里却是泉声淙淙,十几口泥鳅池静卧在山谷里,一尾尾大小不一的泥鳅不时跃出水面,给寂静的山村平添一股股盎然生机……4月下旬,在郴州市苏仙区诚斌泥鳅养殖合作社的基地里,几名养殖技术人员正在培育临武县欧老板订的8000余万尾泥鳅种苗。“经过五年的技术攻关,目前基地培育的台湾泥鳅已具备向市场大面积供应的条件。”回乡创业者陈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说起自己的创业之路,陈彬很是感慨。今年40多岁的他是苏仙区栖凤渡镇新民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初中毕业后先后拉过板车、卖过藕煤、做过广告、办过矿山。2006年国家整治非法矿山后,他改行经营过废旧钢材,结果亏损得一塌糊涂。
2012年,穷困潦倒的陈彬来到四川省宜宾市打工,无意间来到郊区的农村游玩。当他看到一大片池塘里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泥鳅,且听到养泥鳅亩产能赚一万多元时,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陈彬当即找到老板了解泥鳅养殖行情,谈话中得知泥鳅养殖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特点,决定辞掉城里原有的工作,来到养殖场学养泥鳅。
可发家致富的看家本领岂能随便外传,老板一开始不肯教他技术。陈彬却没有气馁,决定给老板打工,并不是为了拿工资,而是为了学技术。别的饲养员6点起床,他则提前半个小时起床,帮同事们做事,重体力活也是抢着做。
也许是陈彬的勤劳和诚心感动了老板,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与实践,加上老板随后的悉心指点,陈彬掌握了泥鳅产卵、孵化、培育、养殖及病菌防治等系列技术。
2015年,致力于泥鳅养殖的陈彬回到家乡考察,看上了柳泉水库旁边新民村的一片荒地。这里水资源丰富,周边数十里无污染企业,水质、气候、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也是发展生态泥鳅养殖的绝佳之处,陈彬决定在此兴办泥鳅养殖基地。
为了把泥鳅产业做得更强更大,陈彬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2016年4月,他牵头成立了郴州市苏仙区诚斌泥鳅养殖合作社,邀请有养殖意向的农户加入合作社,一起来搞泥鳅养殖。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是,由基地提供泥鳅种苗,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对农户养殖的泥鳅实行保护价回收,让养殖户吃了“定心丸”。
一人富,不算富。陈彬觉得要把乡亲们一起带动,让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新民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贫困人口占了三分之一,为了帮助乡亲们致富,合作社吸纳的成员大多是在区扶贫办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三年多来,陈彬带动近百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相继脱贫,也将其他养殖户带上了致富路。贫困户罗世周、陈德高家2015年收入均不到1万元,家里穷得叮当响。2016年,他俩到陈彬的泥鳅养殖场打工,有两万多元的收入。2017年加入合作社,两家都养殖了7亩多泥鳅,年收入能达5万元,已摆脱了贫困。
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能降脂降压,用它加工成的湘味泥鳅罐头,香气浓郁,鳅体酥软、麻辣鲜味适口,是佐餐、佐酒的美味佳肴。
受过金融风暴打击的陈彬,如今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合作社的新鲜泥鳅大部分出口到韩国做美容护肤产品,虽然销售行情较好,利润却不太高,有时还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一旦市场不稳定,又会造成合作社亏损,养殖户的利益最终也难以得到保障。
陈彬想到把泥鳅的附加价值提高,把泥鳅产业链拉长,发展泥鳅深加工,像东江鱼那样做成休闲食品。他上网搜索了一下,当时国内还没有相关产品。别人没有的,这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市场上找不到类似产品,意味着在产品研发上要投入更大的精力。
2017年,陈彬向一些高校相关专业的教授和食品专家请教,通过反复研发,找人多次试吃,都说非常好吃。他还给合作社加工生产的泥鳅注册了一个商标,叫作“馋鳅妹”,请广告公司制作出别致的包装。如今已研发出的泥鳅产品有:休闲泥鳅、泥鳅罐头、泥鳅干、泥鳅酱等四大类别12种风味的“馋鳅妹”即食泥鳅系列食品,自2018年投入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今年,陈彬又在栖凤渡现代农业示范园流转土地300亩,建设“藕鳅共生”示范基地。围绕“藕鳅共生”打造农村体验式生态旅游,抓小泥鳅、办农家乐、做泥鳅宴,构建“水里有泥鳅、水面有荷花、休闲有泥鳅、岸上有农家”的立体经济模式,实现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发展。
(北方摘自《郴州日报》2020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