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自组织、社会互动相关理论,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及观察法,对成都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进行调研,得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有身份认同、资源、动力三方面。期望通过“完善民间体育组织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构建多方合作的民间体育组织服务体系;提高城市体育设施供给水平,打造惠及各层次人群的体育设施信息化平台;加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树立组织形象”等措施,来应对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困境。
【关键词】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困境;应对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逐渐转向“治理”,各类民间组织迅速成长。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已成为我国大众体育健身活动占半数以上的主要载体。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介为载体的新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迅速兴起,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在全面健身开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故此,结合对成都市部分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观察调研,剖析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期望为政府制定、调整民间组织相关政策提供一定依据,切实推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健康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传统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如社区广场舞、武术养生队等)、新型自发性性群众体育组织(基于微信的羽毛球、游泳锻炼群体等)。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对成都市16个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开展外部环境以及自身内部环境进行调查分析。
2.成都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环境分析
自组织理论揭示自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备“开放性体系”、“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涨落作用”等条件。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其具有开放性的组织体系,在与环境的动态互动中发育成长。
2.1组织外部环境
经济条件方面:据《2019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8年分别增长11.2%、14.2%,为体育人口、体育消费的增长奠定良好基础;制度条件方面:近年来,体育民间组织在与制度环境的互动中曲折发展,不断壮大。然而相关法规对自发性群体组织缺乏足够关注;科技条件方面:成都市体育场馆的信息化水平仍待提高,场地资源的利用率、配置效率存在不足。其次對于中老年锻炼群体,因对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技术不熟悉,难以方便、快捷的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福利”;社会条件方面:随着经济、制度及科技环境的逐步改善,公民社会意识的逐渐觉醒,各类民间体育组织数量逐年攀升。
2.2组织内部环境
(1)组织成员方面:据走访、观察,成都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人群规模一般相对较小,几人到几十人不等。传统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成员以中老年为为主(50岁以上达90.6%),文化层次集中在本科及以下(87.1%);新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成员以中、青年为主(50岁以下达96.6%),文化层次集中在本科及以上(80.1%)。分析可能与不同组织群体的体育生活习惯有关。
(2)组织结构;据社会互动理论,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生活在互动关系网络之中,每一位成员都拥有各自的角色。传统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一般具有明显的且稳定的“领导”,如社区广场舞队。新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则无稳定、传统意义上的领导。总体来讲,传统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核心层的结构相对较稳定,而新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适应能力更强,成员间的互动关系网络更为密集。
(3)组织资源: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非正式”身份决定了,其无法定专属的场地设施和经费。据走访,广场舞、武术养生等项目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一般在社区广场等空地进行群体活动,地点相对固定;足球、游泳等项目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则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灵活寻求场地设施。各类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个人赞助或成员会费,经费多用于器材更新、场地租赁、竞赛保障及日常聚会等。
(4)组织文化:是组织与环境,成员与成员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秩序。从成员个体角度来讲,每一个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要想长期、稳定存在,其组织文化必然要与大部分成员的诉求及能力一致。据调查,成都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员的参与期望,传统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大部分成员期望通过参与组织达到“增强体质、增加健康”、“娱乐、调节情绪”的目标;而新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大部分成员期望达到“获取、提高运动技能”、“满足兴趣爱好”的目标。
3.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困境及成因剖析
3.1身份认同困境
身份认同是组织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身份认同困境主要体现在政府认同、社会认同及自身认同三个方面。据走访,成都市相当部分的社区自发性广场舞组织在其成长过程中,有过“被投诉”的经历,给组织及内部成员带来较大困扰。新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也同样面临类似困扰,如在组织比赛的过程中,不知道该以何种身份与公安、民政、体育局及赞助企业沟通。
3.2资源困境
资源困境是约束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关键问题。据调查走访,成都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均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场地设施依赖政府、学校及社区,且总体供给严重不足;第二,经费依靠成员会费,但募集能力有限。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提供的是公益、互益性产品,难以获得较多市场资本的青睐。尤其是新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组织成员的凝聚力相对低下且流动性较强,导致经费的募集具有较高难度。第三,管理、指导等人才只能自给自足,且水平有限。第四、竞赛资源依附政府部门及相关协会,与自身需求存在冲突。
3.3动力困境
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多存在外部、内部动力不足问题。一方面,国家视野主要集中在大型、公益性、正式性的民间组织领域,对于小型、互益性为主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持“放任、自给自足”的态度。另一方面,城市自发性群众组织难以获得合法性身份认同,再加上缺乏正式、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导致自身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意识。
4.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困境的应对措施
4.1完善民间体育组织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方面,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细化相关民间体育政策,提高城市自发性体育组织的政策可操作;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组织注册、登记门槛,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4.2“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合作,构建民间体育组织服务体系
依前述,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存在诸多资源困境,这些恰恰是政府、企业及高校等社会组织的优势。如图二,政府有责任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提供政策保障,企业提供经费支持,高校本着服务于社会的义务输送人才和提供场馆设施。反过来,自发性群众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的特性,为高校提供研究对象,为企业做广告宣传,以及为政府提升政绩。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合作的“三赢”民间体育组织服务体系,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解决资源困境。
4.3提高城市体育设施供给水平,打造惠及各層次人群的体育设施信息化平台
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严重受限于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水平,可通过对原有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进行结构性改造等举措,提高体育设施的供给水平。利用媒体的发展,打造惠及各层次人群的体育信息化平台优化场地设施的利用率。以此来缓解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场地设施困境。
4.4加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树立组织形象
自发群众体育组织与政府、社会的关系表现为认可与冲突并存。从认识层面来讲,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在全民健身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认可。从行为层面来讲,政府并没给其明确的合法性身份,社会也时常与其发生利益冲突。这就要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必须加强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树立组织形象,为自身发展创造有益环境。第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合理表述自身的能力与诉求,化解冲突,谋求一致。第二、积极、主动地与政府、社会进行互动,获取对话与合作的机会。第三、规范自身行为,挖掘自身的潜能,扩展互益领域与群体。
5.结论
(1)制度、经济、科技及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变迁,为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仍存在“体育产业发展状况一般;政策法规供给欠合理;科技利用及场地设施供给水平仍待提高”等问题。
(2)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系统较开放,组织成员呈现流动性、异质性较强等特征,且多无正式的规章制度,依靠约定俗成的规范来规制自身行为。
(3)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身份认同、资源、动力困境。既难以获得官方合法性,又较难获取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合法性;存在场地设施、经费、人力及竞赛等资源困境;多存在外部性、内部性动力不足问题。
(4)期望通过“完善民间体育组织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合作,构建民间体育组织服务体系;提高城市体育设施供给水平,打造惠及各层次人群的体育设施信息化平台;加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树立组织形象”等措施,来缓解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1] 民政部.民政部发布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6-10]. http://www.mca.gov.cn/ article/zwgk/mzyw/201506/20150600832371.shtml
[2] 修琪.公民社会视野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3.
[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机构改革与智能转变方案[EB/OL].http:∥www.gov.cn/ /2013lh/content_2364664.htm
[4] 国务院办公厅.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2014- 02-09].http:∥www.gov.cn/zwgk/2013-09/30/content_2498186.htm
[5] 冯晓丽,李秀云.新媒体时代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以“黎明脚步组织”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02):36-39.
[6]Desensi,J.T.Multieulturalism as an Issue in Sport Management[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994,8:63-74.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城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困境与应对措施——以成都市为例,编号:17SB0066。
作者简介:黄灿(1985.11-),女,汉族,山东东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