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层民警的“朋友圈”

2020-09-22 04:10毛亚楠
方圆 2020年17期
关键词:朋友圈警长民警

毛亚楠

深蓝的故事2: 局中人作者: 深蓝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出版年: 2020-7

“我剖析了这些犯罪底下的深层因素,也展现了整个的悲剧,我是希望让他们提早知道结局”

从2021年开始,每年的1月10日就是“中国人民警察节了”,这是国家层面为这个队伍设立的节日,是对这个职业群体的肯定。“我们终于也有自己的节日了”,一位民警自豪地在朋友圈里说道,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真正的从业者才能知道。

有这样一位基层民警,他化名“深蓝”,从2016年开始在网易的非虚构写作平台“人间”进行记录,他将自己在湖北某基层派出所里经历的案件写成了一篇又一篇的故事,随后在2018年结集出版,书名为《深蓝的故事》。此书引发人们对基层公安民警的关注,并在那年取得豆瓣“中国文学(非小说类)十大好书”等诸多奖项。

今年7月里,深蓝的第二部作品《深蓝的故事2:局中人》面世,仍是以沉静克制的笔调,书写着自己遇到的那些案件或日常的纠纷。相较于第一部,新故事里增加了几位警察的内容,另有涉及赌博、酗酒、吸毒等主题的系列连载。

这些真实且荒诞的人生故事的集中呈现,带给了读者持续强烈的冲击。深蓝告诉《方圆》记者,他希望自己的这些“广而告之”能够起到“竖牌警示”的作用,能将一些可能在犯罪边缘徘徊的人拉回来,“我剖析了这些犯罪底下的深层因素,也展现了整个的悲剧,我是希望让他们提早知道结局”。

对工作的追问

“请转告杨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在出狱后“卧底”4年抓到真凶后,曾因刑讯逼供被判刑8年的刑警队队长程兵坐上了北上的列车,对前来送行的民警们这样说道——这俨然是影视剧里的一幕……

“案子上的事情你搞不了!”暴脾气的周警长给新兵深蓝做出判断,他冷酷性情的背后却有深层的原因,这位嫉恶如仇的警长最终因劳累过度倒在了一次抓捕前夜的车里……

这样的基层警长数不胜数,深蓝认为,但凡能干到那个位置的,业务素质、职业操守、职业信仰缺一不可,“有人可能一辈子在岗位上默默无闻,只是没有显现的机会罢了”。

这些基层警长下面,还有大批的基层民警,深蓝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基层民警,派出所一级警员,接处警专业户,值班备勤主力”,深蓝在书中这样介绍自己。做警察之前,他是“从小就喜欢当警察”的师范学校中文系学生,通过了公务员考试,他被分配到湖北一家基层派出所里。

这家派出所规模不大,包括深蓝在内只有15位民警,去掉所长、教导员及两位副所长,再去掉内勤和户籍警,就剩下9位民警。这些人分成3个班,每班3个人,再配备2名协警。实行三班倒的轮班制。每次接班,他们都要从早上8点开始,忙活到第二天早上的8点。

作为所里刚进来的年轻人,深蓝肯定是要承担相当一部分的工作量。一段时间下来,同事们发现深蓝是属于那种“火”不好的民警,“火”坏到什么程度呢?早上8点钟刚接了班,8点零1分就来了报警电话——

“喂喂喂。我摩托车丢了,帮我找下摩托车。”

“你摩托车几点丢的?”

“早上六点左右吧。”

“你六点丢的咋六点不报警呢?”

“昨晚上喝酒了,先回忆了一下,到了八点想起来了。”

……

不仅如此,有人值一次班下来也就两三起警情要处理,轮到深蓝了,有时动不动就有十几、二十几起的警情要处理,深蓝统计自己接处警量最大的一次,“一天就来了27起”。

电话那端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电动车被盗、宠物丢了或家庭邻里纠纷等,这让原本想着“大干一场”的深蓝感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我们这样跟居委会大妈也没什么两样嘛”,深蓝有时跟同事抱怨。

刑事案件也有。早年间,警务改革将刑警队下沉到了派出所,派出所身兼着责任区刑警中队的任务。深蓝记得自己第一次处理自杀现场,就被上吊者因绳子突然断掉而坠落的脑袋当场吓哭。渐渐习惯后,工作使他辗转于小偷、失足女、瘾君子、赌徒、杀人犯之间,他旁观且参与着他所遇见的一切,时间一长,困顿在内心似藤蔓爬升。

“不断地发现‘坏人,然后抓捕,做材料、送拘(拘留)或送看(看守所),继而又不断有新的‘坏人出现;掀掉一个赌场或色情场所,马上就又有一个新的赌场或色情场所出现。无论如何严防死守或者严厉打击,各种人间悲剧却并未减少太多。如果仅仅是对于我自己的人生,这份工作的意义究竟在何处?”深蓝自问。

一个拥有共情能力的警察

深蓝的写作冲动,源自一个人。

那个女孩是深蓝硕士母校的学生,因为结交吸毒的混混儿男友,自己也染上了毒品。女孩说吸毒是为帮男友戒毒,且以为男友会对她不离不弃。她曾哭着求深蓝不要通知学校,并承诺自己会戒掉毒瘾。深蓝后来同女孩父母一起想了很多办法帮她戒毒,但那些努力都没能成功。

女孩最终放弃了自己,离家出走没有了音信。她深爱的那个男友依旧在吸毒,并不断更换新的女友,还在街面上招摇过市。深蓝曾一度盯紧那个男人,然后将法律赋予自己的自由裁量权在治安处罚层面发挥到极致。但无论那个男人在拘留所和强戒所之间往返多少次,依旧有懵懂的女孩为他前仆后继。

“她们傻吗?”深蓝不解。同事说,“也许是没有亲身体验过‘那东西的危害吧。”深蓝意识到,自己可以将那个女孩的故事写下来,也许真实的故事可以震撼到她們。

深蓝在“人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写的是辖区的一位空巢老人,那位老人平日穿阿玛尼、戴名表,身边有保姆照看,却常年见不到孩子们一面。他的三个孩子都事业有成,但每月除了付给老人上万块的生活费外,从未主动回家看过父亲一眼。70岁的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病情加重的时候,在街上犯病往往被人误认为是流浪汉、人贩子。深蓝和他的同事们一次次出警,一次次帮老人联系他的孩子们,却没有一个愿意回来。四年后,老人离家出走溺水身亡,前去处理此事的深蓝终于在老人灵堂见到了传说中的“一门三杰”,纵使那三人哭得再声嘶力竭,在深蓝眼中,已是满满的厌恶。

他将这些愤懑通过书写抒发出来,疏解自身的同时,也寻找着见解。许多网友同他一样唏嘘那个老人的遭遇,同时也理解了警察职责之外的无奈。他的叙述渐成一面镜子,让读的人直面生活本来的样貌。

那些写出来的人与事中,你能看到一个拥有共情能力的警察的变化。一开始,他是周警长口中那个“被赌徒骗、被吸毒人员耍、被混子忽悠,甚至被嫌疑人背地取笑”的心软民警,到后来,他变得谨慎得有点儿“不近人情”,“你违法了我就抓人,我就单纯以一个警察的姿态去面对你”。谈起与案件当事人之间的周旋和相处,他剖析道,“有些人跟我做朋友,可能看上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我这身衣服,一旦我离开这个岗位或者没有给他谋利,朋友关系马上就不存在了,很现实的。”

这种改变使他的书写具备“上帝的视角”,追溯案件时保持着客观冷静,行文又不乏体恤理解,这或许是他笔下故事能受到那么多人喜欢的原因。与其他从事警察工作的作者擅写行业阴暗面不同,深蓝写过好人的无奈,也写过坏人的闪光点。比如一个多年和警察“斗智斗勇”的“老毒么子”,在眼见自己唯一儿子走了自己的老路后,竟做出将儿子身边所有“毒友”拉下水,断自己后路,用生命换儿子未来的举动。深蓝说他虽不可能认同每一个人的价值观,但在不影响办案的前提下,可以做到理解。

因为经常同各类“打击目标”和“工作对象”有着生活化的交流和沟通,深蓝有时会借钱给他们,山东女孩方巧为了供弟弟上学,被全家逼着卖淫,深蓝拿出钱来给她救急,也助她重回了正轨;他还帮过一个痴迷彩票的摄影店老板在武汉租房,最后房租却被对方用来赌博;还给精神病人垫过治疗费……他把这当作是自己探索日常工作的一种处理方式,“虽然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时也不管用,不过我是真心希望自己能够帮助他们认真地生活”,深蓝说。

“能过好自己生活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他因此会结交到愿意帮助警察办案的“特情”。那个从小梦想当警察的小忠,曾因砍死吸食海洛因的无良父亲入狱,出狱后成了警察的重点管控对象,再后来成了警方的线人死在了缉毒现场。

对于像小忠、方巧这样改过自新的人,深蓝认为十分值得自己用文字赞扬,“不是说有着‘前科或‘囚犯这样的标签就代表着无药可救,就可以把他们一直困在恶劣的形象中了,对于他们回归社会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我们也不应该忽视”。

“永远不会有零风险的社会”

2017年,深蓝考取了法学博士,离开基层派出所的岗位回到了校园。为了保护所写故事里的当事人,如今身在校园的他依然无法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夜深人静回想起这些年来的一线警务工作,有时会回闪出几个危险的瞬间。那些风险往往不存在于大型的围捕现场,而是在一些人们看来从来就不可能有风险的地方。

2016年,有次深蓝和同事遇上一起家庭纠纷的警情。这家妻子因被她丈夫打了一巴掌,便报警求助于警方处理。深蓝和同事上门去调解,调解中可能妻子说了什么刺激的话,她的丈夫一言不发转身走掉了。当时深蓝和同事以为男人去上厕所,并未留意身后,不料那男人转进厨房,拎起菜刀就跑过来砍,一位民警同事赶紧上前夺刀,混乱中被刀劈在了肩膀上,所幸未伤及颈动脉。

有年春节,深蓝一行处理一起消夜摊打架事件。一家饭馆里,两帮吃饭的人因为小孩子打闹的事情起了冲突,看到警察来了,双方领头也都表示了握手言和,准备散场。这时,其中一伙人里面冲出了个醉醺醺的家伙,抄起消夜摊的刀就冲深蓝砍了过来,幸亏制服硬肩章上的执法仪救了他,执法仪的塑料壳被砍碎,深蓝肩部骨头被那一刀砍得不轻。

行凶者后来被警方抓了,审讯的时候深蓝问他,“不是都处理好了吗,怎么就动起刀来”。那个20出头的小伙子回说,“喝上头了,所以抽刀就砍”。

已经去世的周警长也曾经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为深蓝挡过刀,虽然领导每次出任务时再三嘱咐民警们“要首先保护好自己,有风险的事情不要做”,但深蓝说,“箭在弦上的时候,再有经验的民警也会碰到有这种情况的时候”。风险常有,但深蓝还是愿意毕业后回去做警察。他说这份工作是自己离开校园的第一份工作,对它有着深深的感情。

“永远不会有零风险的社会”,一位看过深蓝书的读者这样说道,既然如此,人们该如何过好生活?

在深蓝看来,风险是生命的一部分,受到恐惧的控制便无法生活。而他理解的正义及为此前进的动力则是——“以前的时候,马路上遇见流浪汉,往往会给他们点钱。有时别人会提醒我,‘都是骗子骗你钱的。但是后来遇到了,我还是会给。因为万一是真的呢?保持自己内心的洁净是最重要的。正义也是这个道理,不是说所有事情都有好的结局,但至少每个人可以做到内心的正义。比如遇到歹徒持刀抢劫的时候,虽然做不到当场制止,但可以做到警察来的时候做个证。这样一点点的正义,一个又一个个体的正义,便会积累成大的正义。”

懂法群众PK执法民警

从事基层民警工作多年,深蓝意识到公众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了。说起如今的执法环境,深蓝记得有老警察曾抱怨“警察的威信力没以前好了”。那位老警察回忆自己20年前的时候,“有次遇到街上两波人斗殴,可以一人一枪一根绳子过去,震住场面后,让那十几人拉着绳子排队跟他回派出所,一路上没有一个敢跑掉”。但现在的情况常是,深蓝他们去做群众性工作,配合度高的往往是那些对警察充满信任感的“50后”们。

深蓝倒觉得,所谓“威慑力减小”,其实是表现在懂法群众与执法民警围绕常识性、专业性的PK上,“这其实是好事儿”,深蓝说。

年轻人更喜欢质疑,深蓝处理案件时发现,有些人会拿起手机查查法条,觉得民警在办案过程中法言法语方面有所缺失的,会直接指出来。这样的“切磋”多了,也能刺激执法民警提高自身法律修养。

他记得自己在一次出差时帮助别的单位的高警处理过一件小事。当时高警拦下一群要骑车上公路的摩托车爱好者。爱好者们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来应对高警拿出的《湖北省高速公路管理法规》。前者称“摩托车不载人,时速不高于80公里的前提下可以上高速”,而后者明确说明摩托车不能上高速。

此时其中一名爱好者说了一句让高警懵住的话,“下位法与上位法抵触,下位法自然无效”。见那位高警无言以对,深蓝上去帮忙说,“你们只知道‘自然无效,但知不知道‘无效的判定谁来做?如果你们对省里这项规定有意见,请以合适的方式向相应级别的人大常委会及其法制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废止,或就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愛好者们听罢,这才放弃了上高速的要求。

深蓝鼓励有效的质疑,但他不接受莫名的误解。基层民警是和平年代里牺牲最多的职业群体,也是最易受舆论质疑的群体之一。一些人只要对警察的处理结果不满意,就想当然地认为警察存在“暗箱操作”。不仅如此,近年来大量非警务报警的频发,背后其实是有一套“警察万能论”的逻辑在支撑,“不是所有事情扔给警察,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深蓝这样说。

这世上有太多事情,答案即问题的本身。就像深蓝写过的故事,记得有读者向他打听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比如那个让“老毒么子”父亲献出生命保护的儿子,最后复吸了没?其实就连深蓝自己也不清楚了,但对他来说,“没有结局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我想给他们留下点可能性”。

猜你喜欢
朋友圈警长民警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黑猫警长,好酷
The Cat’s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