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之美,开启心灵之美

2020-09-22 17:14王丽
读天下 2020年21期
关键词:审美美育艺术

摘 要:文章主要阐述了美术学习中的审美与表现的关系,并提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文章引用了一些书目中的观点来说明在美术学习中,审美和表现应结合起来,两者缺一不可。在绘画学习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呼吁大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强调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育;审美;艺术

我在小学教美术,已经快五年了,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們,有很多次,学生拿着自己的作业来找我,他问我说:“老师,你看我画的像吗?怎样画能更像一点呢?”我的回答总是:“老师希望你画的更美”,在课堂上给学生欣赏范画或者我自己的作品时,只要看到稍微写实一点的作品,学生们总会齐声感叹:“画的和真的一样,太像了!”如果看到的是写意一点的作品,感叹声便减少大半,教室里顿时安静很多。

这样的现状让我沉思,随后我便翻阅丰子恺先生所写著作的《艺术趣味》一书中的《谈像》,里面写道:“像”固然是图画上一要点,但图画上还有比“像”更重大的要点,可说是在于“悦目”。何谓悦目?就是使我们的眼睛感到美。绘画是平面空间艺术,是视觉艺术。故作画,就是把自然界中有美丽的形与色彩的事物,巧妙地装配在平面空间中。绘画既然以自然界事物为题材,自然不能不模仿自然,绘画中所描写出的自然物,不是真的自然物的照样的模仿,而是经过“变形”,经过“美化”后的自然物。所以要“变形”要“美化”者,就是为了要使之“悦目”。故绘画是美的形与色的创造,是主观的心的表现,故绘画是“创作”。

看到这里,我想到近代法国的写实派米勒(Millet,1814~1875)的画,从某部分看来,似乎逼真的同照片一样,但其形,其线,其构图,充溢着美的感情。这一点正是丰子恺先生所说的“变形”,所谓“美化”。这也正是我们绘画练习的模范榜样,在美术学习中,我的学生只关心技能和官能训练,对待美术作品的鉴赏,简单片面地从像与不像上去评价,而不是从审美因素上去鉴赏,缺乏对一双“慧眼”的培养。造成这些的原因就是:在绘画中一味地强调表现,而忽略了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笔者由此深深体会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技巧训练之间,就好比“慧眼”与“巧手”。学生仅仅拥有一双“巧手”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必须给他们一双“慧眼”。让他们在纷扰繁杂的事物中,去发现美、鉴别美、创造美,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审美素质的学生。作为美术老师的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对美的向往,育美远比教画技重要,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行为习惯,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气质和理念,达到美育的目的。

在平时的美术课堂中我会有意地去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可以用一个课堂实例来说明。本学期三年级美术课程中的《动物的花衣裳》。在备课过程中我花了心思要转变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走出以往的直接描绘对象的思路。而是改变成“整体欣赏—局部分析—转变思路—实践制作—审美发展”五个环节开展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审美教育融入进各个环节。在了解斑纹造型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改变动物斑纹的造型特点(改变斑纹的形状和色彩),给动物们换上新的花衣裳。在调动学生看、说、想等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采用绘画、剪贴、镂空等方法巧妙地给动物穿上新的“花衣裳”,从而发挥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雕塑大师罗丹所说的那样:“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学校课堂中学生可以跟着老师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审美,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已被提到关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观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美术欣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中功不可没,因为它并不将艺术看作纯艺术,而是将它作为一种培养人的能力的介质,所以“就可以在视觉教育方面起到最好的作用,因为它早已注意到,形状、物体、事件等等通过展示自身的本质,能够唤起使人类认识自身的更深刻和更简单的‘力,这就是我们运用自己见到的东西进行的思维所能获取的奖赏之一。”观察能力是美术欣赏中的一种特殊能力。

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美术欣赏的特殊性决定的,而且有益于欣赏活动的深入进行,是人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所应有的能力,美术欣赏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的良好平台。也只有学生的美术观察能力提升了,那审美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那么如何在美术课教学中,来实施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以给他们一双“慧眼”呢?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判断一切事物的美否,也是从感觉开始的。而美的发现来源于观察,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尤其对于绘画就更是如此。可以这样说,绘画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能力的强弱也就决定了绘画水平的高低。

(一)在美术基础写生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整体、对比、对形体、对结构、相互联系的观察方法

普通人看自然物象是以辨别观赏为主要目的,对于物体、空间、比例的感知程度是比较迟钝或不关注的。而在美术基础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有效训练和不断掌握,使他们在专业上不断获得敏锐的捕捉能力和感知能力,这种理性与感性紧密结合的训练方式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二)要充分利用艺术门类间的“通感”现象,来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绘画是造型艺术,文字是语言艺术,舞蹈是形体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又有着共性和联系,即“通感”。观唐代诗人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读其诗是“诗中有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里光与色、动与静、情与景,浑然天成。譬如:欣赏印象派画家莫柰的名作《睡莲》时,耳边聆听德彪西的《月光》曲,你会被画中和谐、恬静、柔和的旋律所感染。总之,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融会贯通艺术门类,来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

以物之美,开启心灵之美。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思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懂得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人,这才符合新样态下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杨燕蕾.走进绘本,敲开美术之门:浅谈中班绘本阅读与美术教育的融合[J].才智,2019(11):147.

作者简介:

王丽,甘肃省庆阳市,甘肃省庆化学校。

猜你喜欢
审美美育艺术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纸的艺术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美育教师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